為什麼清末與西方國家的戰爭都是失敗,兩方的武器裝備差距到底有多大?

幻想的天藍色


老實說除了什麼武器裝備,制度,國力這些因素外,最根本的老百姓都不站在滿清政府一邊,巴不得他們輸,巴不得他們被打跑。沒有民眾基礎光靠你一個衰敗腐朽的落後政府怎麼可能打贏?


快人快語的小方爺


為什麼清末與西方各國家的戰爭都是失敗,兩方的武器裝備差距到底有多大?清朝與國外的差距,武器實力是硬傷,本來源自中國的火藥,卻被帝國列強反制成,攻打中國的強弩利炮,我國的軍事實力源於長期積累,清朝年間閉關鎖國,拒絕對外交流,也導致整個大天朝沒有趕上整個工業革命的浪潮。等大清朝的國門被火炮轟開的時候,統治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清政府戰力預估

清朝末年,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在戰場上顯而易見,武器裝備的落後,再加上大規模殺傷性範圍武器的無知恐懼,才讓當時的人們認識到還有堅固的城牆也無法抵擋的火炮進攻。

眾所周知,整個武器時代的發展,從剛開始的原始武器時代,後來逐漸演化成了冷兵器時代,製作原材料也從石塊木棍,逐漸演變為金屬組合體,簡單的金屬組合再結合機械原理,整個武器發展也出現由冷變熱的轉變,配合火藥,從單點攻擊變成範圍爆炸傷害。


其實在我國清朝時期,已經有了熱武器的廣泛應用,而我們與西方列強的最大差距就在於,他們提前通過工業革命,開啟了武器的大規模生產量化階段,而我們還是彷彿手工小作坊似的純手工打造,效率高低自然不言而喻。

當時清朝最常使用的遠距離射擊武器,除了弓箭,也有火繩槍,但是需要人工輔助,完全和歐美國家的洋槍洋炮不能相提並論。

我國火炮發展史

按照18世紀的清軍戰力核算,與西方差距至少幾十年,還是以方便攜帶的刀槍棍棒等冷兵器為主,當時的遠程射擊武器除了弓箭,就是經常會用到的火繩槍,同時還混合部分長槍。

縱觀我國熱兵器發展史,元朝和明朝是不得不提的兩個高速發展階段,大型火炮以及各種炸彈都層出不窮,當時縱觀整個世界居於前列,隨著永樂年間政局變革,火器的發展也從大型化逐漸變為小型化輕便化方向自此為時間節點。


我國熱武器發展也逐漸進入停滯放緩階段,正德年間,西方熱武器的發展已經出現愈演愈烈的勢頭,尤其是單兵騎射類武器,以及加長版大型火炮,也已經與東方逐漸拉開差距。

後來在萬曆時期,隨著國外走私貨流入我國境內,歐洲地區先進的長管火炮,以及當時的速射炮,加之上文提到的火繩槍,製造原理及方法才陸續進入我國。

武器裝備實力差距對比

接受當時西方界的啟蒙,我國武器發展也迎來另一個小高潮,儘管製造技術以及規模化上沒有西方先進,但是憑著數千年來的技術積累,能夠輕鬆翻新,推陳出新,只不過量產能力上存在根本缺陷,技術上確實領先,譬如當時研發的輕型野戰火炮,性能優良,堪稱世界級水平。通過技術改造,也出現了低倍火炮以及眾多類型的多樣化速射炮,大中型速射炮也有一定涉及,但主要還是以小型為主,也主要制約於當時的生產效率。


受特殊地理環境制約,當時國產火炮主要以陸戰為主,而西方列強則主攻水水上艦艇系列,逐漸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後來我們就很少借鑑,甚至引用國外火炮。清朝後期,李鴻章再次大規模採購西方國火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流行的武器主要有恩菲爾德M1853同斯普林菲爾德1855這兩種,已經算是現代化武器槍械的雛形了,整個淮軍洋槍裝備率高達70%,1870年甚至引進了格林機槍。

戰敗的根本問題探究

當然這是正規武裝軍,民間也有走私而來的進口武器,但是關於這批武器的由來,其實也是當時沙俄有意為之,他們為回軍等勢力提供輕型武器支援,以克恩卡M 1867為主,精度更高,槍管更長,子彈擁有更多的加速空間,實戰效果也相對較好。


總的來看,整個清朝,無論是正規軍,還是地方其他勢力,火器種類複雜,型號眾多,不僅有滑膛槍,當然也不缺乏當時最先進的毛瑟連發槍,槍支是解決了,但彈藥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彈藥補充也是整個清政府最頭疼的問題,採購差不多要20多種種類的子彈,何況當時清朝國立我們也都有所共識。看似配備精良的火炮部隊,實際作戰能力幾乎微乎其微。

總結概述

清朝後期,西方列強武器配備儘管種類可能不是特別豐富,但他們的實戰能力絕對屬於領先地位,首先就不會擔心彈藥短缺的問題,但是清政府不可能不著急,西方國家之所以會給清政府武器,一方面是為了換取真金白銀,一方面他們也明白戰爭的勝負並不是武器決定的,而是最終的彈藥補充,這才是打持久消耗戰的關鍵所在。



國史春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清末也有半個多世紀時間,不能一概而論。

我們以甲午戰爭來看,雙方的陸軍武器不但沒有代差,甚至滿清的武器還勝過一籌

資料這麼寫:

甲午戰爭前,清軍有大炮和機關炮1733門;日軍有大炮294門。清軍裝備有洋槍23萬支,舊式鳥槍等4萬支,12萬參戰部隊有85%裝備了槍支。總體而言,中日陸軍裝備差距不大。若單純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說,清軍還略佔優勢,如藤村道生所言,“清國軍隊裝備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山炮的日軍優越。”

實際上也是如此。當時清軍裝備了一些相當先進的武器,比如斯賓塞彈倉槍(可以連續單發射擊),還有諸如原始機槍等等。


滿清在甲午戰爭陸戰的主要問題不是武器落後,而是官兵根本不能和別人打。

滿清的官兵沒有受過西洋的訓練,不知道如何發揮西洋武器的最大威力。

在對付比自己弱的太平軍、捻軍、回孽等,滿清官兵的水平就足夠了。

但一旦遇到受過西洋正規訓練,軍官受到過西式軍官教育的日軍,滿清就完全不是對手。

日軍和滿清作戰,有三個感觸:

第一,滿清炮兵雖多,卻根本不知道怎麼用。

他們往往把火炮放在第一線,大呼小叫的開炮,炮擊精度非常差,幾乎就是瞎打。

而日軍炮兵訓練有素,雖然火炮較差,但命中率高,炮火猛烈。

所以,整個戰役,日軍火炮都發揮很大作用,造成清軍大量傷亡。而清軍火炮基本都是壯壯聲勢的。


第二,滿清官兵訓練不是一般的差勁。

就最基本的射擊上,日軍認為:清軍射擊的子彈多從(日軍)頭上通過,無精度可言。清軍不考慮利用地形地物,從不用跪射、臥射,一律站著射擊,被我們輕易打倒。平壤戰役中,1.2萬清軍步兵每人平均消耗了三四百發子彈,僅擊斃日軍180人。

第三,滿清軍隊沒有士氣。

滿清軍隊雖然每次戰鬥都失敗,然而傷亡卻並不多。

為什麼?

因為清軍只是在遠距離開槍,一旦日軍突進到近距離,他們就丟下輜重和重武器,撒丫子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