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前段时间在推特上,隔离在家的网友们倍感无聊,于是掀起一阵

“自制公开赛”的风潮。什么是“自制公开赛”呢?就是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两两对决,如同球赛一样,几轮之后决出冠军。


于是一瞬间,推特上出现了各种公开赛的设计图,流行歌手公开赛、篮球队公开赛、PS4游戏公开赛,甚至各国首脑公开赛、快餐店公开赛、啤酒品牌公开赛等等。


仅仅在影迷圈,就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公开赛、A24最佳影片公开赛、漫威最高作公开赛、影史最佳导演公开赛、影帝公开赛、影后公开赛、CC最佳封面公开赛、迪斯尼最佳动画公开赛…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南方公园》人气单集公开赛


这些公开赛可能并没有人参加,只是设计的网友自己嗨,一轮又一轮只有自己一个人投票。其实只是“个人十佳榜单”的另一种形式,但两两对决会让排位过程显得更为有趣。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星球大战》人气角色公开赛


当这股风潮刮到国内,虎扑做的最佳华语导演公开赛在影迷圈中炸开了锅。在虎扑平台上发起的大规模投票以及投票结果的截图,在豆瓣以及各种电影群都能看到,大家似乎发现,虎扑网友们的选择,和自己心中的选择,大相径庭。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虎扑最佳华语导演投票(截图来自网络)


上周某一天,陀螺电影群的影迷群友@小阳哥陆西 自己根据金马50导演榜单,做了32个华语导演的公开赛,并明确的是“最喜爱华语导演公开赛”,也就是投自己喜欢的导演,而不是最有影史地位、最有艺术成就、最有影响力或者最牛逼。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陀螺电影群 最喜爱华语导演公开赛


很主观的,自娱自乐,投自己喜欢的就行。


4月15日 第一轮

第一轮32进16投票,先在几个陀螺电影群以及戛纳群里面发布,本来也是做着玩儿,所以没有太认真去设计分组和签位,甚至还漏掉了几个导演,但投票仍然吸引了几百名群友的参与和讨论。后来经由@小阳哥陆西的同意,我把投票二维码转发到了豆瓣,让更多豆瓣影迷也都参与进来。


几个小时内,第一轮投票总数从300、400票,瞬间飙升到接近1300多票,在豆瓣上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当时最胶着的是陈可辛vs周星驰、李翰祥vs王童、吴宇森vs关景鹏。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第一轮 晋级结果


有豆瓣影迷率先开始预测说,毫无悬念,冠军肯定会是王家卫

有豆瓣影迷质疑分组和签位不是很合理。

有豆瓣影迷问怎么漏掉了刁亦男。

也有豆瓣影迷为许鞍华抱不平,认为让她第一轮就和“豆瓣人气王”娄烨对决,实在太倒霉了。


当然也不时有豆瓣网友说,太无聊了,有意义吗?我每次都回,就是因为没意义才好玩儿呀哈哈哈。


4月16日 第二轮

紧接着第二天的16进8第二轮投票,仍然先在陀螺电影群和戛纳群里面发布,然后再发到豆瓣。在经过了第一轮的预热后,第二轮引发了更多影迷的参加和讨论。


很多影迷对第一轮的某些结果表示无法理解,也有影迷开始在豆瓣上为喜欢的导演拉票,比如姜文的影迷、蔡明亮的影迷以及贾樟柯的影迷等等。


更有影迷说,如果某某导演进了八强就是华语电影的耻辱!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最喜爱华语导演”八强结果


大家似乎越来越较真了哈哈哈哈。第二轮投票最终收获了接近1500票。


4月17日 第三轮

第三轮8进4让赛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侯孝贤vs杜琪峰,王家卫vs李翰祥,张艺谋vs李安,娄烨vs杨德昌。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四强结果出炉


大家普遍反应太难选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太过残忍。有豆瓣影迷眼看李安完胜张艺谋,于是试图提醒大家,李安最近拍了《双子杀手》,然后立马就有豆瓣影迷跳出来说,张艺谋还拍了《长城》。


而也有豆瓣影迷说前八强没周星驰,不会再继续投了,但又马上被其它影迷怼:“周星驰是谁?”


4月18日 半决赛

四进二半决赛的总票数较之前几轮上涨了数百票,侯孝贤vs王家卫,李安vs杨德昌,两组四个导演的票数开始咬得特别紧。


四个导演都在豆瓣拥有大量影迷,大家都在为自己最喜欢的导演摇旗呐喊。


“王家卫给我冲!”

“你不投,我不投,侯导何时能出头!”

“本人单方宣布杨德昌夺冠。”

“为安叔打Call!”


与此同时仍然有很多影迷认为,最终夺冠的肯定是王家卫,包括我也是这么猜测的。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四进二“之后,最终剩下王家卫、杨德昌两位


4月19日 决赛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王家卫vs杨德昌的终极决赛,会激烈胶着到引发影迷圈的大规模拉票活动。


决赛在陀螺电影群和戛纳后宫群里的预投票,就始终胶着不分胜负。总票数到了500多票时,两个导演的票数仍然并驾齐驱,有时王家卫胜出一票,有时杨德昌胜出一票,有时又会持续平票。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当时大家在想,如果把投票发到豆瓣,估计王家卫就要一骑绝尘了,毕竟名气更大,影迷更多。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投票发到豆瓣几小时后,总票数达到了两千多票后,王家卫和杨德昌导演的票数仍然持平!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大家纷纷表示,竟然有了看球赛的紧张刺激感!

有杨德昌影迷说,“信男愿吃素一天以求杨德昌摘得桂冠!”

更有影迷说:“可能是我生来最自主和最认真的一次投票体验了。”

白热化的赛事让影迷们也坐不住了,大型拉票活动突然爆发。


杨德昌影迷纷纷在各自的朋友圈和各种微信群为杨德昌导演拉票,而王家卫影迷则开始在百度贴吧发帖拉票,甚至号召王菲歌迷一起为王家卫投票。

似乎是第一次,一向高冷文艺的影迷们,有了饭圈女孩的体验。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 影迷在贴吧拉票


不同之处可能是,大家都觉得很好玩儿,玩得很开心,没人在撕逼,没人在捧一踩一,大家都在通过投票拉票的形式表达对导演及其作品的喜爱。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导演,每一个都是华语电影的珍宝。影迷们对这些导演,除了喜爱,就是尊重。

最终决赛两个导演总共收获了近4000票,而最终获胜的竟然是…


杨德昌导演!!!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不过还是上面说的,这个投票就是影迷们自娱自乐,大家开心就好。

如果真要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在投票结束后,一定要盘点一下这十位导演,让更多影迷和非影迷去认识他们,去看他们的作品。


接下来,我邀请了我们的作者@甜酸酱 ,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最喜爱华语导演”公开赛最终人气前十的华语导演们,他们都是谁。


PS:“电影公开赛”第二季正在筹备之中,全新的主题,会有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组和签位,期待大家一起来玩儿~


---


“最受影迷喜爱”华语导演 TOP 10


(文/ 甜酸酱)


这几天的“最喜爱华语导演公开赛”,终于落下了帷幕。


虽然各路影迷投得面红耳赤,但毫无疑问的是,最终闯入前十位的导演,都是华语电影中的代表人物。


在这份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不同地域、不同代际、不同立场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有着迥异的类型与风格,但也正因如此,这些影像构成了极富多样性的“华语电影”。


是的,这里有大陆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香港类型片传统的元老与新锐,有国际电影节系统的宠儿,有台湾新电影的巨匠,当然还有闯入好莱坞的华语导演。


对于影迷来说,他们的作品可能是童年时的影院记忆,也可能是最近补片时发现的意外财富。或许这组导演群像,不仅仅是为了分出一个先后,也是为了唤醒、印证我们的电影记忆。它让我们确信,还有许许多多的观众们,与自己一同热爱着他们的电影。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10

姜文


与其他大陆导演相比,姜文似乎更像是个扫地僧。虽然他似乎不属于任何代际划分,但却总能时不时地掏出一部生猛的作品。


《阳光灿烂的日子》

《太阳照常升起》中,我们可以体认到他那强烈的热情;而在《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中,他又让我们看到了颇为锋利的黑色幽默。他会在现实中投注浓烈的情绪元素和象征符号,当这些佐料太过繁复的时候,我们便会看到《一步之遥》这样褒贬不一的作品。


是的,姜文的张扬,有时成了他的缺陷,有时却又是他的迷人之处。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9

贾樟柯


贾科长无疑是目前的电影节系统中最重要的大陆导演之一。他把握当下中国现实的尝试、对于极简主义风格的延续、对于介乎城乡之间的“小镇”空间的思考,当然还有与赵涛的通力合作,让他创作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当代影像。


纵观他的作品序列,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影像风格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在早期的《小武》《站台》中,我们看到的是粗粝的现实与绵长的调度;而在《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作品里,我们看到的则是更为精致的结构。孰优孰劣,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判断,但可以确信的是,他绝不是一位止步不前的创作者。


当然,科长对电影的影响,可能已经超越了电影创作。由他创办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也已经在国内的电影节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8

李翰祥


在这些导演里,李翰祥是资历最老的一位。这位参与创作了超过180部电影的导演,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香港电影导演之一,我们甚至可以将他称作是香港电影的神话。


与那些革新风格的年轻创作者不同,著作颇丰的李翰祥,主要是以类型创作闻名的。由他主导的黄梅调电影、风月片和宫廷片等类型,代表着香港电影史上的一条独特脉络。他将戏曲与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建构出了独属于华语电影的类型。


在李翰祥的作品里,《梁山伯与祝英台》《倩女幽魂》《王昭君》这些属于古典时代的材料,重生在了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之中。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7

张艺谋


张艺谋——一个无需过多介绍的名字,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国师”称号的享有者。


不过,这位导演积累的声誉,似乎与陈凯歌一样,主要来源于那些早期的作品。他的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展现了青年影人的热情,以及令人炫目的形式突破。而在他进驻商业大片领域之后,这些过去的“杰作”也常常被提起作为对比。


许多观众将他的新作《影》看作是他对电影形式的折返,但其内涵的空洞也多为人诟病。当然,作为一位在国内享有如此声誉的导演,每走一步都必将背负着额外的目光。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6

杜琪峰


在十位导演中,虽然杜琪峰与王家卫同属香港电影的代表导演,但他们属于截然不同的脉络。


王家卫的影像具有国际性的特征,时间与地域都显得缥缈、颇具象征意味,但杜琪峰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港味十足、极富当代性的类型创作。


杜琪峰并不仅仅是沿袭了动作片这一类型,他常常会将故事放置到明确的、多层次的历史背景之中,这为他的作品赋予了一种“文化特定性”。


在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香港都市内化、香港内部冲突的回应;而在后期作品中,他对内地、香港关系的思考,也体现在了影像创作之中。或许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显得比大多数动作片导演更加厚重。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5

娄烨


甚至在第六代导演中,娄烨或许也是最为特立独行的电影作者之一。


他通过繁复的叙事线、移动频繁的手持镜头以及对都市情状的呈现,构造了一套极为风格化的“娄烨式”影像。不过,娄烨的态度与立场,以及他对于社会问题的犀利批判,或许是他身上更引人注目的地方。


在去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娄烨获得了“年度面孔”的奖项,在场的观众甚至都起立为他鼓掌。想必大家都知晓这场掌声的缘由,想必大家也都希望,他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下去。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4

李安


或许你不一定喜欢李安这位导演,但想必你总有一部心仪的李安电影。已然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李安,以其类型多样、质量上乘的作品,赢得了范围广泛的观众。


那组颇为动人的“父亲三部曲”,成为了李安创作生涯的辉煌起点。时至今日,《喜宴》《饮食男女》也是许多影迷最钟爱的李安作品。后来,他又在好莱坞拍摄了一系列类型各异的影片,囊括了战争片、武侠片、同性恋题材影片,甚至是超级英雄电影。


有些导演试图在电影风格领域展开突破,而如今的李安,似乎对于电影技术颇为痴迷。他的那两部采用120帧的新作,也引发了影迷们的广泛争论。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惊喜。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3

侯孝贤


毋庸置疑,无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在今天,侯孝贤都是国际电影节系统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华语导演之一。他的作品早已走出了那座“悲情城市”,深切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电影。


侯孝贤凭借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电影美学史上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他是在固定机位长镜头内进行场面调度的大师。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蔡明亮这样的后来者,但迄今为止,仍很少有导演的长镜头调度,能达到侯孝贤那样的复杂度。根据大卫·波德维尔的推论,他的长镜头风格催生了范围广泛的“亚洲极简主义”浪潮,其影响波及了北野武、洪常秀、阿彼察邦等著名导演。


尤为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的每一部新作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稠密空间中的调度,但我们同时还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无论是

《千禧曼波》中呈现迷乱都市的长焦镜头、《海上花》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运动镜头,还是《刺客聂隐娘》中对于景别层次的建构,都让我们看到这位大师更多的可能性。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2

王家卫


贾樟柯曾在评价华语导演时写道,“杨德昌描绘生命经验,王家卫制造时尚流行,李安生产大众消费。”在这10位导演中,“王家卫”或许是最为“流行”的一位,他的影片代表着某种潮流,也代表着某种质感。这也让他在受众广泛的投票中,拥有着强大的优势。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或许与他那诉诸情绪与象征的影像形态有关。他的手持镜头、较近的景别、高速剪辑与腔调独特的画外音,早已构成了极富标识性的风格系统。看他的影片,剧情似乎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体认那种情绪、感受那种弦外之音。


在他的影片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的影像也如音乐一般——我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时,不需要抓住某种清晰、明确的叙事脉络。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豆瓣影迷们,终于也体验了一把饭圈狂欢

NO.1

杨德昌


杨德昌留下的作品序列是如此光辉夺目,这让数代影迷反复地哀叹他的病逝。但是,或许没有哪部电影比《一一》更适合作为遗作了,这部2000年的作品,是二十世纪的句点,或许也是华语电影新的起点。


与侯孝贤同为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的杨德昌,在起步阶段采用了某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擅长连环画的杨德昌,在拍摄电影时也使用了碎片化的剪辑,他的《恐怖分子》恰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但是,在杨德昌创作生涯的晚期,他也开始使用侯式的、景别偏远的场面调度,这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圆融、谐和的最后两部作品。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开头那个致敬《悲情城市》的灯泡,无疑是将侯孝贤与杨德昌联结起来的钥匙。他们的作品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或许,这也恰恰是“电影”的动人之处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