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父母的真實心理:女兒再好也不如兒,活到老,為兒子付出到老

本文由【深情解讀】原創出品,抄襲必究!

農村父母的真實心理:女兒再好也不如兒,活到老,為兒子付出到老

01.

我的父母是60年代的人,出身貧寒,靠著一步一個腳印才打拼來今天的生活,雖不用種田了,但還是會為了三餐溫飽日夜操勞,只因家裡張口吃飯的人太多。

我從上大學就出去城裡了,後來畢業又隻身在大城市裡奮鬥,從未停歇,回來經常聽見吵架抱怨,吵來吵去,到底還是因為沒錢。

沒錢是客觀原因,家裡人口多,上有老下有小,兒子們又各自掙錢進自己的口袋,生活費伙食費全靠兩個老人承擔,累得苦哈哈。讓兒子們出生活費,這個推卸那個推卸,到最後還是兩個老人苦苦經營。

我爸還好些,嘴不碎,我媽就經常抱怨,我說既然覺得辛苦,那就少幹一點,讓兒子們分擔一點,然後又沒下文了,永遠停留在抱怨中,沒有實際解決的方案。

農村父母就是這樣,永遠都在忙啊忙,為了兒子幹到老做到死。

我是很自覺的,回孃家住一段時間,我就主動給生活費,不佔父母的便宜,主要還是不想讓哥嫂落下口舌,給了錢自己也覺得心安。

儘管父母嘴上不說,他們的內心依然會認為:女兒嫁出去了回來就是客人,客人給伙食費很正常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就發現父母看兒子媳婦的臉色了。

心裡藏了許多事,不敢說兒子,只能自己默默的幹。

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還是因為老人覺得自己老了幹不動的時候,要靠兒子養老送終,要靠兒子操辦後事,所以,趁現在能幹得動的時候趕緊幹,自己心安,兒子也好過。

農村父母的真實心理:女兒再好也不如兒,活到老,為兒子付出到老

02.

還有一層思想,父母認為兒子才是真正的一家人,才是血脈的延續,既然是延續,付出再多都不覺得會白費。

但倘若是為了女兒付出,那都是要計較成本的,否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農村父母,在女兒坐月子的時候,母親會收女兒的辛苦費,哪怕不是直接說也會經常抱怨如何辛苦如何累,但卻很少會問媳婦要辛苦費。帶孩子也同樣。

說到底,還是將女兒當成外人啊。

很多讀者留言說,很多女兒都不孝順,在農村就是賠錢貨。

這話我是不認同的,我認為天下沒有一開始就不孝順的女兒,只有一開始就偏心的父母。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兒子比女兒重要,將所有的人生精力都貢獻給了兒子,那麼,作為女兒,同樣是父母的親生孩子,又怎麼會不傷心不心寒呢。

人一旦寒了心的時候,對許多事都會敷衍了事,對父母也一樣,她可能只是在過年過節象徵性地送禮,卻很少給予關懷。

我越來越覺得,作為子女,給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付出感情。錢沒有溫度,感情卻有。

我們村裡有戶人家,生了兩兒兩女,人人都誇好福氣,實則有沒有福氣,幸不幸福,只有父母知道。

兩個女兒讀到初中就畢業了,小的那個女兒很渴望繼續讀書,因為沒錢只好放棄了。

出來打工後不甘心做廠妹,一邊打工一邊自學,後來上了電大考了文憑,進了企業當起了白領,人生總算向前跨了一步。

農村父母的真實心理:女兒再好也不如兒,活到老,為兒子付出到老

03.

大的女兒打了幾年工父母就催著趕緊結婚,這樣能換點彩禮修房子,將來兒子結婚,也不至於房子不像樣。

大女兒心不甘情不願地結了婚,婚後很不幸福,儘管婆家有點錢,可到底在婆家沒地位,時常被婆婆和老公辱罵,心裡很不是滋味。

大女兒始終覺得自己是被父母賣掉的,這個心坎始終跨不過去,對父母產生怨恨之情。從此以後,就對父母的感情大不如從前了。沒事也不怎麼打電話聯絡,也不怎麼安慰愛抱怨的父母,只是逢年過節去看望一下,給點錢吃頓飯就走了。反正她心情不好,婚姻不幸福,父母也不會過問,也不會管,只能默默承受。

她覺得,你們既然覺得兒子才是寶,女兒是草,幹嘛嫌辛苦還要幹,自找的。

再說說小女兒,自從進了企業裡工作後,收入還算客觀,養活自己不成問題。可父母常常來電話,說家裡生活如何不好,兩個哥哥如何沒出息。

說來說去,還是要錢。小女兒心軟,工資一發,就寄回一半去了。

父母拿到錢,轉眼就花在了兒子身上。

大兒子要結婚,說彩禮錢不夠,父母拿不出那麼多,又找小女兒借,說是借,實則有借沒還。

第二個兒子結婚,說要買房,問父母要錢,父母將一輩子存的積蓄拿出來,也不夠,最後還是小女兒支援。

總之,小女兒為了這個家,付出太多太多了。

如果說,一個女兒為了家庭付出很多,能夠得到家庭成員同等的幫助,尚且內心平衡一些,如果總是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換了誰內心都不好受。

父母只會壓榨女兒,卻偏偏沒覺得女兒好,就算表面上想做成一碗水端平的樣子,那不過是在小事情上,大事上完全偏向兒子。

農村父母的真實心理:女兒再好也不如兒,活到老,為兒子付出到老

04.

每當小女兒酸溜溜地向父母吐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大的時候,父親總是沉默,母親總是說:“哎呀,你的親兄弟別那麼計較了,父母死後哥嫂就最親了,再說全家就數你掙錢最多了,幫一下兄弟怎麼了。”

沒結婚以前,或許會認同這句話,可一旦結了婚,就不再相信這句話。就算女人為了孃家付出再多,兄弟們都會看不見,就像打水漂一樣沒了,假如你生活比他們好,他們還反過來抱怨你不扶貧。

可事實上,父母已經在他們的身上付出太多太多了,又有誰考慮過作為女兒的心理,也同樣會不平衡,也同樣渴望父母的關注和付出。

像這家人的大女兒,明顯對父母有怨恨,但卻不敢表露出來,怕傷了父母的心,也怕影響了表面的和氣,只能自己承受。父母卻覺得她付出太少,不太孝順,白養了。

小女兒呢,明明付出很多,渴望得到父母和兄弟的一絲絲厚待,反而成了奢望。

打敗親情的往往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反而是日積月累的小事。

這家父母后來老了幹不動的時候,讓兩個兒子養老,誰也不肯多付出,大的兒子說自己條件不好養不起老人,第二個兒子說自己要還房貸生活壓力大,也養不起老人,總之推來推去,到頭來,兩個老人心裡憋著氣,吵著要回老家去住。

最後吵得沒辦法,一個兒子養一個老人,老夫妻倆硬是被拆散了。兄弟們還經常抱怨養老人太辛苦付出太多,言語之中埋怨世道不公平。

農村父母的真實心理:女兒再好也不如兒,活到老,為兒子付出到老

05.

然而真的不公平嗎?父母一輩子為了兒子做出貢獻,甚至不惜壓榨女兒貼補兒子,女兒們都還沒算賬,兒子又哪裡來的底氣抱怨?

兒子在享受父母所有的付出時,就應該想到,總有一天,父母也會一次性讓兒子還。

這個世道總體是公平的,當女兒有一天突然不想對父母太好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為什麼會這樣。

當兒子要給父母養老送終的時候,就應該想到,年輕的時候父母為他付出了多少。

女兒不是不想孝順,不是不想養父母,而是父母始終覺得;女兒再好,也要嫁人,還是兒子可靠。

這樣的思想到底什麼時候能改變。

-end-

作者:新面紗,【深情解讀】欄目作者,專注於探討婚姻、兩性話題,左手帶娃,右手寫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