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報觀點|乘“新基建”東風 謀未來創新發展


船報觀點|乘“新基建”東風 謀未來創新發展

資料圖/thepaper.cn


為緩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我國開始加速進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這為我國船舶行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新基建”中涉及的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與船舶行業息息相關,與船舶行業的智能與環保趨勢高度契合,我國船舶行業應積極參與“新基建”工程,並充分利用“新基建”帶來的機遇,努力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困境,為數字化升級及未來的創新發展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積極參與“新基建”工程,搶抓“新基建”機遇,是我國船舶行業有力應對疫情挑戰的需要。對外,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世界主要經濟體均未能倖免;對內,我國船舶行業還普遍面臨需求不足、供應鏈不暢、生產受阻等問題。在外部經濟環境走向不明、難以把控的情況下,我國船舶行業唯有自救才能脫離困境,而通過參與“新基建”擴大需求、穩定增長、拉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正是其中的重要措施。“新基建”的實施不僅會帶來充裕的資金,而且將創造市場需求,引領科技創新,我國船舶行業投身其中必將獲得應對疫情挑戰的強大助力。另外,此次疫情發生後,相比其他製造行業,勞動密集型及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船舶行業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方面遇到了更多困難,面臨著更大挑戰,實現生產及業務的少人化、提升供應鏈的智能化迫在眉睫,積極參與實施以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重要內容的“新基建”,有利於我國船舶行業提升智能化水平,從而更加從容地應對疫情暴發等特殊情況。

積極參與“新基建”工程,搶抓“新基建”機遇,是我國船舶行業在關鍵階段實現轉型升級的需要。目前,我國船舶行業處於從做大到做強、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投入廠房、船塢、設備等傳統生產要素對於經濟增長與持續發展的邊際效應日趨減弱,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才是加快推動我國船舶行業向高端化發展的新動能。我國船舶行業應充分利用這一新動能,順應轉型升級的新方向,實現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發展,形成科技競爭新優勢,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引擎中的一員。

有數據顯示,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約1.2萬億元,這給我國船舶行業帶來難得機遇,為我國船舶智能製造、智能船舶研製、供應鏈智能化改造等帶來良好契機。船舶智能製造、智能船舶、智能化供應鏈等集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已成為全球船舶行業的科技競爭高地和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代表著船舶行業的未來和發展趨勢,各國船舶行業均努力在其中佔據主導地位,日韓、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均就此進行了宏大的佈局。我國船舶行業應抓住“新基建”機遇,依託“新基建”中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相關項目,著力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船舶及系統測試場、實驗室、實驗水池,船舶企業及生產和供應鏈的大數據中心等,讓船舶智能製造、智能船舶等的基礎設施更上一層樓,讓船舶企業及供應鏈的智能化改造具備基礎條件,為實現船舶企業業務的數字化及船舶的智能化打下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技術和資金允許,可以進行適度超前規劃和實施、多管齊下,但切忌重複建設浪費開發資源;可以統一規劃、分層實施,注重形成統一標準,但切忌“各自為政”,再次陷入數據孤島困局。

如今,全球依然深陷疫情漩渦,加速實施“新基建”有助於我國經濟早日渡過難關、走出泥潭,由此而來的投資機遇及高倍數經濟效應,我國船舶行業應牢牢把握。只有這樣,我國船舶行業才能增強應對疫情暴發等極端情況的能力,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儘早走出疫情困局,為我國經濟穩定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還能大力提升行業智能化基礎設施水平,進而提升行業整體智能化水平,並在智能船舶等船舶科技高地搶佔先機,朝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記者 李琴)



聲明:《中國船舶報》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對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進行修改、使用、轉載、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