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一个时代皆有一个时代的标志,从文学领域来看,“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从国花来看,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未曾停歇,虽然历史会有惊人的相似,但是不同时代的人对花的追捧却各有偏爱,与当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

我们谈到荷兰的国花会想到郁金香,谈到韩国的国花会想到木槿花,日本的菊花、俄罗斯的向日葵、法国的鸢尾、老挝的鸡蛋花 。但是中国的国花是什么,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是牡丹还是梅兰竹菊亦或是菊花荷花?之所以悬而未决,我想是因为我们有可追溯的历史中不乏文人士大夫对各式花的推崇,而这深深地影响了炎黄子孙的心理,但是他们中的大多作家除却个性还是有很多共性的,这便可以从他们笔下流淌的文字中窥见一斑,让我们去探索历史,了解各个时期世人对花的偏爱。

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各领风骚

对花的喜爱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备受时人所喜爱的便是兰花。孔子生前就很推崇兰花,“兰为王者香”便是孔夫子对兰花的最高赞誉,相传《幽兰操》便是孔子为赞美兰花高洁品质所作,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兰花遂以“花中君子”之品目传世,走上众芳中崇高无上的地位。屈原的笔下也不止一次的提到兰花如“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结幽兰而延伫”、“谓幽兰其不可佩”、“兰芷变而不芳兮”、“余以兰为可恃兮”、“览椒兰其若兹”,屈原的作品喜用香草美人来象征忠贞高洁的品质,而兰花便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兰花素有花中四君子之称,其高洁的品质也一直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后来,古人结拜也称义结金兰,用以代表兄弟间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情谊。

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是个乱世,门阀制度使得寒士很少有步入仕途的机会,再加上政权更迭与南北对立,在政局险恶的情况下,许多文人无心政治,出现了许多的山水田园文章。东晋陶渊明便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创作了许多首山水田园诗。而在他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菊花情有独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饮酒》,这是描写他闲适生活的典型诗句;“三径就荒,松菊尤存”出自《归去来兮辞》,三径代指归隐家园,这是表现菊花存在于他的归隐生活中。以上两句诗是较为有名的,此外还有许多有关陶渊明的诗中皆提到了菊花,此处不做一一赘述。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当时时局不稳政治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隐,而菊花素来有花中隐士之称,此后在归隐士人的笔下我们愈发可见菊花的身影。此外,菊花还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关系,那便是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在这一天要进行以下的活动: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秋游赏菊等习俗,饮酒赏菊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从魏晋开始,陶渊明更是提笔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后人对菊花也是多加赞美,唐代元稹写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对菊花别具一格的欣赏之情。

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唐朝有大唐帝国之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世人皆爱牡丹,细细想来也不足为奇,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被世人追捧不足为奇,但是唐朝人对牡丹的喜爱可谓到了癫狂的地方,牡丹的种植区不仅出现在宫廷禁苑内、达官贵人家,就连舞乐场所如当时的永乐坊,甚至是寺庙如西明寺都进行了种植。唐代诗人徐凝写道:“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从中可见当时的洛阳城中随处可见牡丹的身影。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们从中仿佛可以看到花开时节,万人空巷,家家户户都出门观赏牡丹,诗人王轂作诗描写了当时的盛况“: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感叹之余,我们也可看出当时唐人对牡丹的喜爱不仅在于财物上毫不吝惜,对牡丹的狂热也是令人啧啧称奇。

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宋代虽然疆域变小,但是不得不承认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出现了货币交子,市民阶级也兴盛起来。但是仍有不少士人看不上浮艳的牡丹,而喜爱高洁的莲花。此时的周敦颐写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莲花自此成为了高洁品质的象征,宋代苏炯写出“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宋人杨万里写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世人皆爱描写美的东西,而在当时荷花便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宋人重理趣,荷花恰恰就符合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版图疆域有所扩大,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文化昌盛,当时的百姓也是对牡丹报以极大的好感,牡丹作为雍容华贵的代名词,仍得以广泛种植,世人依旧盛爱牡丹。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竹子的地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是由于名人的喜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人效应”。

清人郑板桥喜画竹,相传他住的地方种满了竹子,他闲暇之余便会去观赏竹子的形态,而他画的竹子也到达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曾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有许多鸟撞死在了墙上,原因是误以为他所画的竹林是真的竹林。他也留下了不少关于竹子的诗,“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题画竹》表达的是他对竹子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还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硬,任而东西南北风”《竹石》,历经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坚强,保持挺拔,从中可见其韧性与毅力。竹子的特点是简约和纯朴,代表着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形象。不少官员也喜把竹画挂于自己的房中,或是装点门面或是自勉,都是因为竹子的寓意即骨气与正气。

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民国十八年,《内务部呈行政院为拟定梅花为国花请核转鉴核实行文》中拟定梅花为国花,梅花香自苦寒来,于风雪中常开不败,笑傲风霜,不惧寒冷,是坚强、刚正品质的象征。而这又和当时立志报国的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的气质相吻合,当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外有各国列强压迫虎视眈眈,内有封建残余势力,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只得上下求索,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斗,而这种精神与梅花傲立霜雪独自绽放的品质是多么相似,由此可见民国把梅花定为国花也不足为奇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将梅花傲立霜雪的独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取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兰竹菊”素有花中四君子之称,备受文人骚客的喜爱。而牡丹花开艳丽,有大富大贵的象征,也备受世人追捧。它们都算的上是中国的名花,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国花,但却并未是官方认定的国花。

从时代发展中探寻国花,浅谈国花的发展历程

1986年举办“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梅花居于首位,牡丹次之,探究其原因,许是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梅花代表了中国人顽强不屈,面对苦难依然坦然绝不畏缩的精神,而牡丹虽然象征着富贵确也隐含了享乐的精神,而梅花的品质更符合中国人的气质,这或许就是在评选结果中梅花夺冠的原因。

2005年举办的”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上“,大部分代表支持牡丹、梅花为我国的双国花,直观可见的原因,牡丹可以代表着我们国家今日的繁荣昌盛,而梅花又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王文采先生也对此表示赞成,认为两花并举是最理想的方案。

然而,我国疆土辽阔,省市众多,具有南北差异,众口难调,社会各界也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国花是国家的象征,只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如同一山不容二虎,非得评出一个不可。可见我国的国花的确定还需要时间,而那必定是求同存异的结果,评选定的国花会作为国家的象征,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