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一個時代皆有一個時代的標誌,從文學領域來看,“楚之騷,漢之賦,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明清之小說”;從國花來看,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未曾停歇,雖然歷史會有驚人的相似,但是不同時代的人對花的追捧卻各有偏愛,與當時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直接的關聯。

我們談到荷蘭的國花會想到鬱金香,談到韓國的國花會想到木槿花,日本的菊花、俄羅斯的向日葵、法國的鳶尾、老撾的雞蛋花 。但是中國的國花是什麼,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是牡丹還是梅蘭竹菊亦或是菊花荷花?之所以懸而未決,我想是因為我們有可追溯的歷史中不乏文人士大夫對各式花的推崇,而這深深地影響了炎黃子孫的心理,但是他們中的大多作家除卻個性還是有很多共性的,這便可以從他們筆下流淌的文字中窺見一斑,讓我們去探索歷史,瞭解各個時期世人對花的偏愛。

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各領風騷

對花的喜愛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在這一時期備受時人所喜愛的便是蘭花。孔子生前就很推崇蘭花,“蘭為王者香”便是孔夫子對蘭花的最高讚譽,相傳《幽蘭操》便是孔子為讚美蘭花高潔品質所作,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蘭花遂以“花中君子”之品目傳世,走上眾芳中崇高無上的地位。屈原的筆下也不止一次的提到蘭花如“紉秋蘭以為佩”、“餘既滋蘭之九畹兮”、“結幽蘭而延佇”、“謂幽蘭其不可佩”、“蘭芷變而不芳兮”、“餘以蘭為可恃兮”、“覽椒蘭其若茲”,屈原的作品喜用香草美人來象徵忠貞高潔的品質,而蘭花便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種。蘭花素有花中四君子之稱,其高潔的品質也一直為後世所津津樂道。後來,古人結拜也稱義結金蘭,用以代表兄弟間兩肋插刀、肝膽相照的情誼。

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魏晉南北朝是個亂世,門閥制度使得寒士很少有步入仕途的機會,再加上政權更迭與南北對立,在政局險惡的情況下,許多文人無心政治,出現了許多的山水田園文章。東晉陶淵明便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創作了許多首山水田園詩。而在他的詩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菊花情有獨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飲酒》,這是描寫他閒適生活的典型詩句;“三徑就荒,松菊尤存”出自《歸去來兮辭》,三徑代指歸隱家園,這是表現菊花存在於他的歸隱生活中。以上兩句詩是較為有名的,此外還有許多有關陶淵明的詩中皆提到了菊花,此處不做一一贅述。但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個人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由於當時時局不穩政治黑暗,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毅然決然地選擇歸隱,而菊花素來有花中隱士之稱,此後在歸隱士人的筆下我們愈發可見菊花的身影。此外,菊花還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所關係,那便是重陽節,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在這一天要進行以下的活動: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秋遊賞菊等習俗,飲酒賞菊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從魏晉開始,陶淵明更是提筆寫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後人對菊花也是多加讚美,唐代元稹寫到“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對菊花別具一格的欣賞之情。

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唐朝有大唐帝國之稱,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頂峰,世人皆愛牡丹,細細想來也不足為奇,牡丹作為富貴的象徵,被世人追捧不足為奇,但是唐朝人對牡丹的喜愛可謂到了癲狂的地方,牡丹的種植區不僅出現在宮廷禁苑內、達官貴人家,就連舞樂場所如當時的永樂坊,甚至是寺廟如西明寺都進行了種植。唐代詩人徐凝寫道:“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從中可見當時的洛陽城中隨處可見牡丹的身影。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我們從中彷彿可以看到花開時節,萬人空巷,家家戶戶都出門觀賞牡丹,詩人王轂作詩描寫了當時的盛況“:牡丹妖豔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感嘆之餘,我們也可看出當時唐人對牡丹的喜愛不僅在於財物上毫不吝惜,對牡丹的狂熱也是令人嘖嘖稱奇。

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宋代雖然疆域變小,但是不得不承認經濟發展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出現了貨幣交子,市民階級也興盛起來。但是仍有不少士人看不上浮豔的牡丹,而喜愛高潔的蓮花。此時的周敦頤寫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蓮花自此成為了高潔品質的象徵,宋代蘇炯寫出“荷花宮樣美人妝,荷葉臨風翠作裳”,宋人楊萬里寫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世人皆愛描寫美的東西,而在當時荷花便是這樣的一種存在,宋人重理趣,荷花恰恰就符合了時人的審美需求。

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版圖疆域有所擴大,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文化昌盛,當時的百姓也是對牡丹報以極大的好感,牡丹作為雍容華貴的代名詞,仍得以廣泛種植,世人依舊盛愛牡丹。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竹子的地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也是由於名人的喜愛,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人效應”。

清人鄭板橋喜畫竹,相傳他住的地方種滿了竹子,他閒暇之餘便會去觀賞竹子的形態,而他畫的竹子也到達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曾在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有許多鳥撞死在了牆上,原因是誤以為他所畫的竹林是真的竹林。他也留下了不少關於竹子的詩,“唯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題畫竹》表達的是他對竹子頑強不屈精神的讚美,“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還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硬,任而東西南北風”《竹石》,歷經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堅強,保持挺拔,從中可見其韌性與毅力。竹子的特點是簡約和純樸,代表著高風亮節和剛正不阿的形象。不少官員也喜把竹畫掛於自己的房中,或是裝點門面或是自勉,都是因為竹子的寓意即骨氣與正氣。

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民國十八年,《內務部呈行政院為擬定梅花為國花請核轉鑑核實行文》中擬定梅花為國花,梅花香自苦寒來,於風雪中常開不敗,笑傲風霜,不懼寒冷,是堅強、剛正品質的象徵。而這又和當時立志報國的社會各階層有識之士的氣質相吻合,當時中華民族內憂外患,外有各國列強壓迫虎視眈眈,內有封建殘餘勢力,中國各階層的仁人志士只得上下求索,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奮鬥,而這種精神與梅花傲立霜雪獨自綻放的品質是多麼相似,由此可見民國把梅花定為國花也不足為奇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卜算子》將梅花傲立霜雪的獨特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取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從中笑。”

“梅蘭竹菊”素有花中四君子之稱,備受文人騷客的喜愛。而牡丹花開豔麗,有大富大貴的象徵,也備受世人追捧。它們都算的上是中國的名花,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國花,但卻並未是官方認定的國花。

從時代發展中探尋國花,淺談國花的發展歷程

1986年舉辦“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梅花居於首位,牡丹次之,探究其原因,許是在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梅花代表了中國人頑強不屈,面對苦難依然坦然絕不畏縮的精神,而牡丹雖然象徵著富貴確也隱含了享樂的精神,而梅花的品質更符合中國人的氣質,這或許就是在評選結果中梅花奪冠的原因。

2005年舉辦的”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上“,大部分代表支持牡丹、梅花為我國的雙國花,直觀可見的原因,牡丹可以代表著我們國家今日的繁榮昌盛,而梅花又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質,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王文采先生也對此表示贊成,認為兩花並舉是最理想的方案。

然而,我國疆土遼闊,省市眾多,具有南北差異,眾口難調,社會各界也出現了不少反對的聲音,認為國花是國家的象徵,只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如同一山不容二虎,非得評出一個不可。可見我國的國花的確定還需要時間,而那必定是求同存異的結果,評選定的國花會作為國家的象徵,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