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老父親的送女出嫁淚

送楊氏女

唐·韋應物

永日方慼慼,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況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託令門,仁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閒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唐代老父親的送女出嫁淚

老父送女愛女之悲

韋應物是中唐時期一位以田園山水詩稱名的詩人,他既以詩書傳家,又以勤政愛民為樂,據記載,韋應物特別喜好藏書,家裡藏書裝滿三大閣樓,晚年蘇州任職之後,身邊竟然沒有赴京再任的盤纏,客死蘇州無定寺。就是這樣一位修身如此嚴格的詩人,教女也是有方的,如同所有古往今來的好父親一樣,面對朝夕相伴的女兒出嫁之際,老父親以一封詩文作了諄諄教導,也是讓外界瞭解韋式家風的簡短憑證。

韋應物的原配夫人元蘋36歲不及中年病去,留下兩個女兒,長女如母,大女兒一直拉扯小女兒長大,及至16歲,在唐代也是好女要出嫁的年紀,韋應物希望自己的女兒也像所有的黃花閨女一樣,在最芬芳的年紀,求得一門好姻緣,出嫁以先,在這樣家庭中撫養幼女長大的老父親,悲喜交加之感就更為強烈了。

一悲,悲兩個女兒自幼坎坷命運。作為父親,最難過的莫過於只能一人又當爹又當媽,自幼失祜的家庭,父親即便越發的疼愛孩子,也難得家庭有母親的圓滿,懂事的大女兒幫著父親承擔著養育幼小妹妹的責任,韋應物從側面告知夫婿家,我這樣的女兒是心中有責任又有愛的好女孩。

二憂,憂大女兒未有慈母的教訓。琴棋書畫,女紅針織,這些在母親耳提面命指導下成俗的本領,因未有慈母的存在,大女兒的成熟度也是欠缺的,老父親以細膩的筆觸,深知"未諳姑食性"是作為媳婦多麼重要的一面,想起過日子點點滴滴,擔心女兒為此受委屈。

三喜,喜自己所擇夫婿為良家。韋應物為女兒所選擇的夫家,秉持著當時的門第習俗,韋氏自漢到唐,一直是大家族,那麼夫婿家為楊氏為弘農楊氏望族,女婿楊凌當時即為大理評事,學富達識,盈滿於江湖,這樣的女婿必然出身的家庭也不一般,自然,其後,楊凌的哥哥楊憑便是柳宗元的老泰山,可見一斑。

四謙,自謙家資薄弱薄禮。唐代有女出嫁,嫁妝豐厚代表財力和厚愛,韋應物特別在詩文中提出原諒家裡資財匱乏,雖為大家業,但因安貧樂儉的家風,不能想必那招搖過市的車隊人馬,裝載厚厚的嫁妝,韋應物將心愛的長女出嫁,想必也未必如他所寫的那樣寒酸,但是謙卑姿態自是非常足。

五勉,勉勵女兒安守婦道做好妻。所有的感傷和別離,最終都是為了女兒到新家過的幸福,作為大唐的女子,自是應該在家中孝敬長輩,遵守婦道,在外面儀容舉止符合風俗,赫顯門庭,老父的肺腑教導,說出了所有父親的心聲。

老父擇婿愛女之切

韋應物這首《送楊氏女》,即以詩名之規點了題,長女因嫁給楊凌,故稱"楊氏女"。

再看看楊凌這個夫婿是怎樣入韋應物法眼的,楊凌一共有弟兄三人,《新唐書》記載,楊憑、楊凝與楊凌三兄弟個個有名,三人均進士及第,詩文政事皆能,時號"三楊",特別是這個楊凌,韋應物時常與其詩賦唱和,互贈詩文,一般是好友或者想提攜的晚輩,韋應物在中唐時期就以詩文成名,能夠時常以詩文提點楊凌,可見,楊凌早就被韋應物相中,這樣的佳婿怎能逃脫老才子的法眼呢,也確實說明,韋應物擇婿,既重門第,又重才學。

韋應物以他最質樸的一首詩,吟歎出了天下老父親的最美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