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的重要国策,朱高炽却全盘否定

文 / 雪月江城

引言

在大明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关于帝国的心脏——首都的选择,朱元璋经过长达数年的踌躇不定,而朝廷大臣里也争论不休,未能达成共识。候选的城市包括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甚至是他的老家凤阳。

即使南京在明确成为法定首都以后,暮年的朱元璋仍有迁都的雄心,他更倾向于选择长安,这座汉朝和唐朝曾经的首都,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巅峰,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自信,更是朱元璋对国家长治久安、朱家天下千秋万代的期望。

然而,随着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迁都计划被迫终止。这项历史重担,就落到到后来的明成祖朱棣的肩膀上。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的重要国策,朱高炽却全盘否定

1. 朱元璋的深谋远虑

在朱元璋时代,元朝势力虽然遭到重创,被迫迁往长城以北,但他们依然保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北方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侵,给百废待兴的大明帝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政治和军事上,朱元璋既要避免外藩或者臣子的尾大不掉,诸如周朝的分封制度、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又要防止强干弱枝,造成一溃千里的大败局,比如宋朝的中央禁军制度。

那么,就要进行制度上的折中,比如参考西汉初年的郡国制度,并进行合理的限制(该限制是为防范诸如“七王之乱”的变故发生)。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州县划分、官员任命来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分封朱家子弟为王,到重要的边防地区驻守,成为国家强有力的屏障。

在藩王之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燕王朱棣,还有率领劲旅“朵颜三卫”的宁王。

朱元璋煞费苦心,为保子孙后代的帝业,防止异性夺权或者奸臣专权,他留下祖训,内容包括:诸王有权干涉中央政府,以对抗奸臣,甚至可以起兵“清君侧”。

《皇明祖训》: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朱元璋万万料想不到,此举给他的好皇孙朱允炆挖下巨坑。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听信齐泰、田子澄、方孝孺等儒士的建议,急不可耐地削藩,出现严重的战略失误,加之优柔寡断的性格,终于酿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燕王朱棣就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发起“靖难之役”,并且笑到最后。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的重要国策,朱高炽却全盘否定


2. 朱棣向左:抵御外敌,天子守国门

从“洪武”到“建文”,明朝的国策本来是想着中庸平和、休养生息的路子去走,朱允炆大概要学习汉文帝、汉景帝的思路来治国。可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的

朱元璋本想给孙子扫清障碍,他大肆屠戮功臣,尤其是在“蓝玉案”发生之后,当时名将全被一网打尽,只给朱允炆留下乏善可陈的老将耿炳文,以及酒囊饭袋李景隆之流。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能够以弱胜强,侥幸夺取政权。

朱棣是靠谋反夺取帝位的,他担心以后兄弟子侄们一一效仿,就同样采取“削藩”政策,对藩王们严格控制,剥夺他们的权力,弱化他的影响力。无非是采用更为巧妙的手段,软硬兼施,终于消除藩王的隐患。但这又造成另外一个问题:北方空虚,边境何人镇守,边患如何解决?

明成祖朱棣无愧他“永乐大帝”的称号,文治武功,立下不朽的功业。在对待边境敌人上,朱棣的做法简单粗暴,那就是:打!使劲打!接着就有朱棣御驾亲征、“五征漠北、五战五捷”的壮举。

众所周知,北京曾经是朱棣在燕王时代的藩地,属于战略要地,在朱棣心中分量很重。北征过程中,由于战争的需要,朱棣经常在北京办公,官员也聚集到此地处理政务,慢慢地北京就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了。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的重要国策,朱高炽却全盘否定


而反观南京,虽然经济、文化、人口等各方面都占有绝优势,但是地理上过于“偏安一隅”,无法辐射北方,不利于掌控北方的国土,更难以对北边的蒙古人形成战略威慑。对于雄才大略的朱棣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长安虽然底蕴强,可是老大哥朱标早已认真考察并且否定,而洛阳呢,占据中原腹地,南北通畅,位置极佳,但朱棣并不满意,他的眼界已经飞跃黄河流域,跨过中原,到达遥远的漠北。那么不做,要么做绝,不如迁都北京,一劳永逸!

况且今时不同往日,蒙古人已经数次被打趴,威胁大大解除,明朝军民的自信心大幅度提升,更有综合国力的保障,再也不用畏惧这个老对手。

朱棣于是下旨,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对北京城进行扩建,再修建全新的宫殿,以备后用。“迁都计划”就这样提上了日程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修建完成,朱棣下诏书,以北京为“京师”,宣布正式迁都。南京作为陪都而存在,保留建制。

明朝自此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全新时代。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的重要国策,朱高炽却全盘否定


3. 朱高炽向右: 物力维艰,还都南京

朱棣北征蒙古的时候,他的长子、身为皇太子的朱高炽一直在南京监国,处理日常政务。

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往往是留在后方守城,并不受父亲朱棣的喜爱。而他的弟弟朱高煦却英明神武,屡立战功,特别讨老爹的欢心,有这样的本钱,他时时刻刻都觊觎“太子之位”,准备取而代之。当然我们知道,朱高炽靠着年长和仁厚的美名,兼有“好圣孙”的助力,最终登上皇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确实是仁义之君,刚刚上台就给方孝孺、解缙等名臣平反,释放大批因为建文帝而受到株连的人。而他的基本国策是重用文人,休养生息

在总结永乐朝廷的得失以后,朱高炽认为和平时期的对外政策以防御为主,定都北京并非上策,还都南京才是正确的选择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的重要国策,朱高炽却全盘否定

原来,在先前的战争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矛盾暴露出来:怎样解决粮草问题?那时候东南是主要的产粮区,也是经济中心,北方严重依靠南方的粮食,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军事行动。可当时的运输业非常落后,主要依赖航运,时效慢,折损高,严重耗费人力物力。

比如使用海运,海浪翻船则是常态;如果使用运河,则要考虑季节和天时,河道阻塞和干涸也是常态,还要提防“好汉们”的劫掠。两种方式都无法保证效率。

朱高炽认为,南北转运严重耗费民力,造成国家困顿,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不利。他甚至认为,父亲朱棣数次北征造成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有穷兵黩武的嫌疑。所以,朱高炽与心腹谋臣商量,准备还是把首都迁回南京。相当于全盘否定朱棣时代的国策。

明仁宗朱高炽的迁都计划未能实施,主要在于身体原因,上天没有留给他充足的时间,他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

,许多构想还停留在蓝图上,未能施展开来。如果他能活得更久,明朝该是另一番景象。

新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并不主张迁都,所以自此以后,北京的首都地位愈加稳固,“天子守国门”的政策才得以延续下来。

你所不知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的重要国策,朱高炽却全盘否定

(全文完~)

本文由【江城读史】原创首发,如果喜欢,欢迎您点赞和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