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赋、比、兴”,写作诗词无不胜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它是前人在总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表现手法而提出的。始见于汉代《毛诗大传·序》:“故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指的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对赋比兴的解释,虽有多种,基本上大同小异。本文拟就古典诗歌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应用作一简要的阐述,以期有利于诗词爱好者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水平。


学好“赋、比、兴”,写作诗词无不胜

一.赋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所谓“赋”,按朱熹《诗集传》里的解释,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也。”所谓“敷陈”,就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铺展开来;所谓“直言”,就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接叙述与抒写。

先说“敷陈”,敷陈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某种顺序铺开来写,见例子: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莲叶北。--《江南》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咏诗书,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

上面的《江南》一诗,在“鱼戏莲叶间”句后,分别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来写鱼儿游戏荷叶间的欢快场面;《孔雀东南飞》一诗,则按年龄顺序与学艺次序来写诗中主人公的才艺。这种铺陈的方法多见于民歌,也容易辨识。再看一下《诗经・硕人》的诗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几句采用排比句式,将一个美女从手、皮肤、脖子、牙齿到额头、笑靥、眉眼、眸子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也是一种铺张的方法,是“赋”的典型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多彩,也能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才华。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描了一个武艺高超、身手敏捷的少年游侠的形象,就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赋作为诗歌的一种表达手法,也常常应用到写文章里,在汉代还成为极尽铺陈夸张的一种文体,即“汉赋”。再举一例陶渊明《闲情赋》的句子,看一看赋的表现手法在辞赋中的应用: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陶渊明的诗,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风格上“省净冲淡”,而这篇《闲情赋》却写得浓艳绮靡,汪洋恣意,别是一种风味。文中虚构了一位理想中的美人,她娴静淑雅,仪态端庄,令人爱慕。接着一连写了十种“愿”,愿自己化为美人衣之领,腰之带,发之膏泽,眉之黛墨,身下之席,脚上之鞋,随身之影,照颜之烛,手中之扇,膝上之琴。十愿连翩,一气呵成,一连串拟物手法的运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大胆泼辣、生动细腻。十个心愿,十番转折,只为了亲近、陪伴着理想中的美人。可谓“曲尽丽情,深入冶态。”

这种洋洋洒洒的“敷陈其事”,就是“赋”的表现方法。它适合于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感情的宣泄,也适宜对事物进行细腻而周详的描摹,它往往出现在篇幅较长的抒情与叙事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等。

所谓“直言”,就是直接叙述与抒写,一般用白描手法,不拐弯抹角,如前面所举《孔雀东南飞》、《诗经・硕人》中例句,再看一例词的例子,敦煌曲子《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词首句先写“枕前发尽千般愿”,发的什么“愿”呢?接着写了六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整篇都是口语,直来直去,不加修饰,可谓直抒胸臆了。这种直接叙述与抒写的表达手法,也是赋的手法。

赋法最早出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其后的诗歌辞赋影响深远。杜甫的许多名篇也是采用赋的方法,如他的叙事诗《新安吏》、《石壕吏》《无家别》等都是通过直接叙述再现情景。这种手法以长篇叙事诗为多,在乐府、民歌中常见,如《孔雀东南飞》、《西洲曲》、《木兰辞》等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赋法。赋并不仅仅用于长篇叙事。一些篇幅简短的小诗也可用赋法来摹景状物、抒发情感。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是用的赋法。


学好“赋、比、兴”,写作诗词无不胜

二、比在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所谓“比”,就是以此物喻彼物,将两种不同事物某一相似点来

比喻,或是将一些抽象的事理、情感,进行形象化的打比方,使人易于理解;或是将人或事物更加鲜活而形象的展现出来,所进行的艺术加工,使之更具有美感的比喻。比如“梨花一枝春带水”、“娇滴滴带水的梨花,颤巍巍擎露的山茶”,都是花来比喻人的娇美。比是诗词文章中常见的、运用最多一种形象思维与艺术方法。

比,包括比喻和比拟。

比喻,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喻一般归分为四类。即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明喻:本体和喻体一并托出,一般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赢”、“胜”、“赛”、“比”“同”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字眼。

例如: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其五。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4.“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5.“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6.“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状愁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寻味。

7.“国药扶危赢扁鹊,方舱解困胜华佗。”大辽《民族脊梁—献给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四位院士》。

8.“和谐我愿心如石,腐朽谁能笔似刀?”大辽《天安门广场观孔子雕像》。

暗喻:又称隐喻。这种比喻,一般也要求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显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谓词或状词。暗喻较明喻更进一层,它突出本体或喻体的某种特征,比喻得更传神,更生动。

例如: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突出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夸张本体“汪伦送我情”。

2.“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3.“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其七)以喻体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汀洋》)以喻体风飘絮突出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突出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密集。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意思是:在红军的眼里,绵延不绝的五岭,就像微波细浪轻轻翻腾,气势雄伟的乌蒙,就像小小泥丸滚动。经这么一比,就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地烘托出来了,并表达了作者战略上藐视困难的“若等闲”的气概。比喻中要说明或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方的那个事物叫喻体。上述诗句中的“五岭”、“乌蒙”是本体,“细浪”、“泥丸”是喻体。

借喻: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

例如:

1.“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 骆宾王(《秋日送尹大赴京》)其中的“竹叶”喻酒,“桃花”喻马。

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其中的“新松”喻善,“恶竹”喻恶,借以抒发诗人对人事的爱憎。

3.“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其一)用“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他们“两面派”的面目。

4.“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的《木末》)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5.“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柳宗元《郊居》)以“国老”喻甘草,以“贤人”喻浊酒。

6.“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苏轼《雪》)以“玉楼”喻肩,以“银海”喻目。

7.李贺诗中所用的代词——剑叫“玉龙”、酒叫“琥珀”、日叫“苍圆”、春草叫“寒绿"”、秋花叫“冷红”等,亦属借喻。

8.“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毛泽东《七律•冬云》)这里的"“英雄”、"“豪杰”借喻中国和世界革命人民。“虎豹”、“熊罴”借喻所谓“帝、修、反”。

9.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鲁迅《报载患脑膜炎戏作》)这里的“横眉”是鲁迅指自己,他的《无题》中不是有“横眉冷对千夫指”吗?“蛾眉”则借喻当时忌恨他的帮闲文人,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不是有“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吗?至于“众女”,不言自明,是指那些“蛾眉”。借喻二体合一,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应该是人们比较容易了解的,或者从诗词的前后句的中,从典故、文献的联想中,能够琢磨出来,不宜搞得晦涩难解。

博喻: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

1.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十四句中用了十种声态作比喻,不仅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2.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句诗连用七个比喻,一个比喻即一个场景,将船行疾水的惊骇冲泻之状生动地描绘出来。诗的后半部,说生命的消逝,意念的转易,世变的反复,更甚于此,以强化作者对人生的慨叹。

3.又如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

冰丝带雨悬宵汉,几千年晒未干。华露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作者以冰丝、华露、白虹、玉龙、晴雪的五种动态形象,比喻瀑布。

前面举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用了五个比喻描绘山的雄伟形态,亦属于博喻。博喻必须注意喻体新鲜、生动,还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不可为比而比、人工堆砌。

4.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5.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6.徐再思《蟾宫曲·春情》“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比拟与比喻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作者为了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常将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这就是比拟。

例如,

1.王维《书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其中“欲上”二字,给“苍苔色”以生命,把它当作会飞跃的动物来描写了,突出了地碧苔青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的感受。

2.李白的《送友人》,借用《诗经·车攻》中的“萧萧马鸣”,组成“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一个“班”字,把两人临别时各奔东西,马儿也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把花与鸟都拟人化了,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可见诗人离伤之情多么深重!

4.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这里的一个“画”字,就把“云”拟人化了,似乎本无山峰,是云即兴画出来的,表达出了诗人惊奇、愉悦之情。

比喻和比拟所不同的是,比喻一般要出现喻体,或者本体与喻体相融合,比拟则不出现本体,而是以喻体的某种形象特征、动作特征来描写本体。有物拟人、静物拟动物、甲物拟乙物等等。从修辞角度看,比拟较比喻对事物描写的深度更进了一层。


学好“赋、比、兴”,写作诗词无不胜

三、兴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所谓兴,也叫兴起。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诗人看到一对鸟儿在河之洲上,相互鸣叫求偶的情形,触景生情,于是联想到河边采摘荇菜的淑女应是自己的“好逑”。将鸟儿鸣叫求偶作为诗的开头,引起下文所要吟咏的下文“君子好逑”。这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触发诗人联想的起点。这种方法,在民歌、乐府中常见,一般在诗的开头几句出现。

2.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几句:“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咏诗书……”现代黄梅戏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唱词,开头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用“鸟儿成双对”引出“夫妻双双把家还。”

3.我们再看看文人诗歌是如何用兴的:杜甫《新婚别》“兔丝附女萝,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4.戴叔伦《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笋成行,谁家二女种新谷。自言家贫母年老,持刀斫地翻作泥。”前一首用“兔丝附女萝,引蔓故不长”比喻,引出“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样的婚姻不会长久。后一首诗用“乳燕入巢笋成行”引出“谁家二女种新谷”这里的“二女”是指两个幼小的女孩子,所以用“乳燕”作比。它既是写眼前的景,又是以乳燕入巢幼竹成行反衬下文的孤女无依,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兴”的作用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起兴,往往是由可观景物触发诗人的联想,从而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它一般出现在诗的开头,有的与下文有意义上的关联,有的则无,只是起到发端与定韵的作用。

5.比如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几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的前四句就是起兴,首二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慨流年似水,一去不复返。三四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慨人生的短暂,由此引发了一种愁绪。“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代指酒,以酒消愁是这首所要抒发的内容。接下来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沿袭这一思维而展开。所以,诗的开头是诗人联想的触发点,虽然与整体关系不大,但起到了发端起情和定基调的作用。

兴的手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总结并上升为理论,现在的诗人大都不会运用这种手法了,所以有些诗显得呆板、乏味。其实,这种手法对我们阅读、欣赏与创作是大有裨益的。一首诗的发端起情,往往关系到整首诗的基调,或欢快,或忧伤,在其起兴句就基本确定了全诗的情调与韵脚。


学好“赋、比、兴”,写作诗词无不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