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文|玉菡 文字点亮生活

窗外的一轮瘦月,正别在梧桐树的枝桠之间,如同落在巢中,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心安。

静谧的夜色之下,“叮”的一声响将我的目光拉回,屏幕上,是来信之人对我“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赞美,读之,不由得莞尔一笑。

早年的我其实有些“作”,完全不像别人称赞的那般善解人意,所以,我会要求男友向我证明他有多爱我,也会因为他没有及时回复我的信息而生气,更会因为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生活而吵闹。

如今想来,那时的自己,性子颇有些像早期的林黛玉,清高孤傲,仗着身边人对自己的爱,有时得理不饶人,着实让人又爱又恨。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说起林黛玉,便绕不过她身上的是是非非。她这个人挺戏剧化的,人们对她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欣赏她的人非常地喜欢她,讨厌她的人非常地嫌弃她。于我而言,黛玉是很特别的存在,我欣赏她,从打小我就对她另眼相看,每次想到她,我都会有一种道不明的深深的疼惜,后来,当我终于读懂了她,方才明白我之所以对她产生那些情愫,是因为我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身上那些不被世人所认同的毛病,同样也曾让我在生活里倍受打击,得不到认同,于是,我对她产生心理投射,我心疼她爱惜她,就像关爱和抚慰现实中的自己。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主角,而且作者曹雪芹十分钟爱她,在开篇就给予她“世外仙姝”的美誉。在人们的想象中,仙子应该是人美心美的,然而,曹公却花了很多笔墨去描述林黛玉内心的不美,比如说,她小性、多心、嫉妒、刻薄、悲观,虽然不能拿她和十恶不赦的坏蛋比,但这么多小恶的累积,也是不容乐观的,用佛家的话来说,已是“

贪、嗔、痴”三毒俱全。

这不免让人摸不着头脑:曹公到底是喜欢林黛玉呢,还是在讽刺林黛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便要说到曹公的高明之处了,他没有把女主塑造成人见人爱的拥有“金手指”的高度失真的“玛丽苏”,相反,他给自己最钟爱的女主赋予仙身凡心,所以,黛玉的人设便明朗了:她有着天仙般的绝世容貌,但她的内心,却是最为世俗的小女人,一般小女孩身上有的毛病,她都有。

举几个例子,她小性,周瑞家的来送宫花,她看到锦盒里只有两朵,马上甩脸子并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弄得别人当场下不来台;她多心,不仅疑心别人轻慢她所以给她“剩下的”,连自己的丫环雪雁听从紫鹃的吩咐到薛姨妈处给她送手炉,她都能训一训“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她嫉妒,听闻众人赞宝钗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她刻薄,宝玉的奶妈说她“说出一句话,比刀子还尖”,林红玉说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宝钗说她“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她悲观,患得患失,以为凭贾母和宝玉对她的宠爱,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但又清楚这几乎是妄想,因此在撕裂中频频悲泣。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其实,刚入贾府的黛玉不似现在这般任性,彼时,她自知寄人篱下,“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可是,在贾府住下没多久,她就忘记自己初来时的警戒了,这使得她常犯错误,也导致她在无意中得罪了很多人。

那么,到底是经历了什么,黛玉才会变得惹人讨厌的呢?还有,黛玉真的担得起“世外仙姝”的美誉吗?别急,咱们娓娓道来。

话说,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孩子,但贾敏年纪轻轻就因病故去,贾母心疼早故的心爱的女儿,对黛玉这个幼年丧母的外孙女便格外怜爱。如果说在贾母的心中,宝玉是排第一的话,那么黛玉便是第二,贾母很宠黛玉,比自己的亲孙女都要宠上许多,再加上贾府的“活龙”宝玉对她青睐有加,这使得她在贾府处于“众星拱月”的状态,可以说,盛宠的环境助长了黛玉脾性中不好的一面,就像一股贼伙在三不管的地方大肆作恶,势力越来越庞大,作派也越来越嚣张,因此,黛玉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张狂。

她张狂到什么地步呢?她经常不顾场合讽刺别人、耍小性子,宝玉爱她所以不同她计较,但其他人可不会像宝玉那样无限地包容和迁就她,这便是她不得人心的原因。就拿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件事来说,周瑞家的虽然是下人,但其作为王夫人的陪嫁和心腹,连平日里盛气凌人的王熙凤都不敢随意给其脸色看,还有探春等人见到她来送宫花,都要赶忙起身问好道谢,可黛玉看到她来,不仅不起身问好,还当面讽刺众人怠慢自己,如此作派,既糟蹋了别人的好意,还让自己落得个“恃宠生娇”,甚至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坏名声。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可是,在封建礼教的背景之下,名声往往能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名声能成就一个人,亦能毁掉一个人。黛玉聪慧,但她没有意识到“好名声”的重要性,她不知道名声能决定她那个时代的女子的命运,以至于后来一说到宝玉的婚配,绝大部分人都支持“金玉良缘”,而非“木石姻缘”

黛玉的张狂,符合“灯下黑”的状态,想象一下,一个人在漆黑的旷野里打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照亮了前方,但电筒的下方和后方却仍旧处于黑暗,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灯下黑”原指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现被引申为“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的事物和事件反而不能察觉”

就像黛玉,因为处在灯下黑的缘故,她看不清自己,她不知道自己的那些小恶,恰好就是她的

“心中贼”。说到“心中贼”,睿智的哲学家王阳明曾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心中贼难就难在首先很难觉察到心中有贼,然后难在即便清楚心中有贼,也做不到破除。

我们都知道,曹公喜欢把黛玉和宝钗写到一起,他赞黛玉为“世外仙姝”,却只称宝钗为“山中高士”,究其原因,宝钗面对的只是“山中贼”,而黛玉要面对的却是“心中贼”。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宝钗为人,好似秋冬的劲草,“愈冷愈苍翠”,几乎没有什么挫折能够打倒她,也几乎没有什么情绪能够左右她的理智;反观黛玉,她的本命色是红色,这意味着她尤其需要光和热,所以,一旦没有足够的光和热去照亮她、温暖她,她的内心便容易滋生出阴暗,因此,无论是宝钗分走了宝玉的注意力,还是贾母要给宝钗过生日,这都让享受惯了独宠的黛玉,心生不爽。

这种不爽,让黛玉的内心发展出了一批“心中贼”,如此,不免又让人回到前文的疑惑:曹公如此喜爱和赞美黛玉,但又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黛玉的“心中贼”,这是为何?这就是曹公的别出心裁,他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来突出黛玉的觉醒和改变,而黛玉的觉醒和改变,正是曹公所推崇的。

如果细心留意,便会发现,第四十二回是黛玉人生的分水岭,在此回前后的黛玉简直是判若两人。黛玉的改变,是因为宝钗的一次点拨,正是因为宝钗的话,她不但发现了自己的“心中贼”,而且还马上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成功地做到了破除“心中贼”。她从那个吟诵着

《葬花吟》的自哀自怜的小女孩,转变成一个具有大局观的淑女,不但会担忧贾府将“后手不接”,连诗风都变了,在《五美吟》中,她咏叹男权制度下女子的艰难,她的关注点不再是个体,而是所有的女性。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这种觉醒和改变,堪称难得。正所谓“知易行难”,明白该做什么有时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不仅要认识到,还要能够做到做好。

这也是曹公称颂黛玉的原因,她的这份难得,远在宝玉之上。按小说的设定,《红楼梦》是黛玉和宝玉共同做的一个梦,梦中的他们都得到过最优厚的物质生活,也都享受过“众星捧月”的精神待遇,他们活得如同公主和王子一般,随心所欲地做自己。

因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是他们共同的“心中贼”,如果是书写童话,那么作者大可以让这个梦继续朝着二人所期望的那样发展,然而,《红楼梦》虽然写的是梦,本质上还是现实主义小说,所以,梦可以做,最终还是要醒来,要回归现实,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梦想可以有,但设定和实现的前提是:老老实实地认识自己、觉醒自己,从而有目标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可是,面对宝钗、袭人等人坚持不懈地劝导,宝玉冥顽不灵,始终看不到自己的“心中贼”,相比之下,原本和宝玉的思维、眼界高度同步的黛玉,却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迅速觉醒的同时她还做到了纠错,在她的身心高度统一的那一刻,她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外仙姝”,此时的宝玉,已经不能同黛玉相提并论。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不过,比起宝玉,世人更喜欢将宝钗和黛玉相提并论,有的人不喜欢宝钗,总认为黛玉比宝钗更高贵,但曹公既然称宝钗一声“山中高士”,这代表宝钗有她令人佩服的地方,比如,宝钗能做到十几年如一日的高要求自己,这份心性和坚持,试问,世间能有几个人能做到?

虽说宝钗也不赖,但我还是要推崇黛玉,而且,我认为黛玉比宝钗更值得推崇的原因,在于宝钗的人生经历,普通人很难复刻,同时,大概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像她那样活着,而黛玉的不同在于,她身上的小恶,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破除的。

我们不必像黛玉一样做到迅速觉醒和改变,但我们可以向她靠拢,像她一样学会审视自我,发现自己的“心中贼”,并勇于纠错,诚如《左传》所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而能改,是为善,既是善,便值得推崇。

人生在世,善恶交织,欲望与痛苦如影随形,黛玉的人生如此,我们的人生亦不能免俗,似乎谁都逃不过“正视自己的欲望”这一人生课题。

都说:“欲望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动力,更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根源”,因此,欲望会催生“心中贼”,而且,欲望越多,造成的“心中贼”便越多,用佛家的话讲,便是造业无穷。换言之,想要的越多,人生便越痛苦。因此,人一旦落入“贪着”,尤其是能力与欲望还无法匹配的情况下,便会觉得异常痛苦。

难道,面对欲望,我们就束手无策吗?不,当然是有办法的。《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话意在告诉我们:人要知足,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因为人一旦执着追求一件东西,想争取,自然要委屈自己,所以知足可以使自己少受委屈;而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因为欲望无边,人的痛苦也就无边无休止,但《易经》说“阳极阴生,物极必反”,所以,人要活得长久而快乐,就必须学会和自己的欲望和平相处,合理地看待自己的欲望和能力,学会知足知止,方得安乐,如同俗语所说“知足常乐”。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历史上的范蠡,就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但功成名就后,他选择激流勇退,辞官归隐,施施然携美女西施泛舟五湖之上,遨游群山之间,生活过得很是惬意潇洒。后来,他隐姓埋名,开荒种地,治产经商,又成巨富,不过,他却不独享,他仗义疏财,三次散尽千金,天下尊称陶朱公。

还有张良,他帮刘邦建立汉朝后,也选择了辞官回乡,安享晚年,而同样帮刘邦夺天下的韩信和萧何,一个被杀,一个被囚,远没有张良幸运和聪明。

这样聪明的人,连金庸都十分佩服:“过去有人问我想当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个人?我说我想当范蠡和张良这两个聪明人,他们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后来成功后功成身退,也不贪、也没做什么大官,带着漂亮的老婆逍遥自在,这种人很难得。”

总结起来,不管是范蠡、张良、还是黛玉,他们都在觉醒后改善了自己的命运,范蠡和张良做到了安享晚年,至于黛玉,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黛玉能早一些觉醒,能做到“知足常乐”,甚至能向她的同辈邢岫烟学习,把心放宽一些,少一些敏感,多一些“迟钝”般的大智若愚,是不是会活得更长久、更快乐一些呢?

《红楼梦》之林黛玉:改善自己的命运,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此时,不由得再次赞叹曹公的高明,他通过对黛玉那些小恶的刻画,将他的良苦用心摊开:爱黛玉,是爱她的觉醒和改变,如同,爱自己,就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改善自己的命运,必定要从觉醒和改变开始。

苏轼曾说

“心安处是吾乡”,换句话说,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我们的内心安宁,便是人间好光景,而,知足常乐,无疑是我们唾手可得的心安与幸福。

窗外,树梢上再次沾满了银辉,一派宁静祥和,心动起念之间,我想起了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有爱相伴,人间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