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古橋,古廟,古亭四位一體,廣東省韶關樂昌市應山古村

應山古村,位於廣東省韶關樂昌市黃圃鎮,古村始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年),因昔日南北走向的樂宜古道和東西走向的湖廣古道在村口重合,從而成為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應山是歷史名村,建築以清朝為主,多為青磚瓦房,古色古香,雕飾精美,有一定的古建築研究價值。古村、古橋、古廟、古亭四位一體,構成應山獨具特色的古村風貌。

古村,古橋,古廟,古亭四位一體,廣東省韶關樂昌市應山古村


據黃圃《白氏族譜》記載,在明朝永樂五年丁亥歲(1407年)是樂昌白氏璧公第十三世孫如素(思謙之侄子)在該地開基創村的。經兩代人之後,分別擴建了上下兩排房屋,初具人村規模,因為獨得地理條件的優越,加上社會的安定,人財並旺,家興村大。萬曆年間(1573——1578年)開始,大興土木,建房擴村,同時人丁向外移居,首次出現鼎盛時期,這是應山村到後來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築,大規模出現的根本原因。再發展到清康熙——乾隆年間(約1660——1780年),在此段歷史時期應山村已崛起為白氏在樂昌鄉間中的最大人村之一。總人口達七百人,據族譜有關記載:樂岸公一家就有三十多口人。此時村子大興土木,在重新擴建的同時,又一批人口向外移居,留住村裡的人家,多數是家底殷實富裕的,人力充足,財氣盛大,在黃圃各地大置田地,購買山嶺寮場,公益事業大大發展,擴路建亭,玉環大拱橋(1766年創建)及鳳翼亭(1792年創建)就在這段時間興建的,從這些事實表明了應山村大發展。

古村,古橋,古廟,古亭四位一體,廣東省韶關樂昌市應山古村


景區看點;鳳翼亭碑;建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武生白錦通倡建,由村中白秀庭、白聖、白趙芹等捐資,由衡陽石匠謝友泉、永興木匠唐德才建造。採用全石砌成,每塊石頭都成噸重,目前已經有200多年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湖廣古道上的重要建築物 。

古村,古橋,古廟,古亭四位一體,廣東省韶關樂昌市應山古村


風翼亭面寬4.9米,進深8.8米,牆高2.7米。牆厚0.4米。牆體用全石砌成,亭頂用木結構支撐起。亭子的石頭牆體頗顯厚重,滄桑,亭頂前後山牆,嵌"鳳翼亭"石匾,風翼亭三個個用繁體行楷書寫,頗有如同風翼亭一般的飄逸,兩翼飛簷翹角,亭內還設有供往來商旅歇腳的長條石凳,整個造型一如乳源猴子嶺西京古道上的"心韓亭"--"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從鳳翼亭望著亭外斷斷續續延伸著的古驛道,感受的也許便是昔日湖廣古道上往來商賈們那份風雨兼程的艱辛。

應山石橋(古稱玉環大石橋)位於古村以南200米處,始建於乾隆丙戌年(176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石橋採用拱圈式縱聯砌置法拱砌,南北走向,橋長49.85米,橋面寬6.5米,三個橋並聯,單拱跨16.9米。自古以來,商賈往來頻繁,石橋成為湖(南)廣(東)古道的重要交通樞紐。應山石橋是廣東省目前發現跨度最大的古石橋,2002年被批准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口廟;位於古石橋南岸旁有一座400多年的古廟,叫"水口廟"。廟前有一棵400多年的參天古柏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