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需要的是“激發”與“賦能”

這個概念我忘了是陳春花還是董小姐相關的文章裡看到過,只感覺這兩個詞用的確實好,類似的還有“鼓勵、培訓”;“引導”、“培育”;“激勵”、“指導”;但遠遠趕不上這兩個詞賦予的含義。


管理需要的是“激發”與“賦能”

上次和大家分享過“態度”與“能力”相關的二維人才矩陣,這兩個維度也是簡單明瞭的將不同層次的員工進行了分類。當然,我們最想要的肯定是態度積極向上、能力OK的A類員工,那如何把B\C\D類員工變成A呢,就靠這個“激發”與“賦能”。

激發,針對態度而言:刺激、引發,通過一些方式和手段去影響員工,改變他們的態度,從而使他們的行為符合公司的價值規範。

激發的目的是通過發現員工的內驅力所在,使之能夠自動自發的去完成目標。(每個員工的內驅力不一樣,可參考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那篇分享)

賦能,針對能力而言。我們很多人認為培訓的目的是讓員工掌握某項技能,看似沒有問題,其實仔細想想問題還不少。

舉個小例子,一個員工在掌握擰緊螺絲帽的這項技能後,你問他,在緊完螺絲帽後為什麼扳手要往回轉半圈?(師傅確實是這麼教的,實際操作也沒錯)他給你的回答很可能是“不清楚,師傅就是這麼教的”


就光這項技能來說,這個員工掌握了嗎?掌握了。但這樣夠嗎?明顯不夠,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是一個VUCA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當環境、情況發生變化時,如果一味的死搬硬套,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緣由,那是很糟糕的。

我理解所謂的“賦能”,不光光是讓員工具備某些技能,而是從根本上理解這項技能所運用到的原理和方法,(其實這個過程很重要,我們有時候教員工時,看到結果差不多,就以往他掌握了,其實不然)只有這樣,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員工就會自發的進行思考,因為他學會的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能,更多的是在掌握這項技能過程中的思維模式更加清晰、更加理解的通透,從而在應對複雜多變的工作環境時,發揮最大的潛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