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足有多少人能達到四十年前的選拔標準?

曾經在圖書館看到過一本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一本關於足球訓練的書籍,裡面有詳細的早期少年隊的選拔標準,包括:遺傳因素、體型因素、機能因素、身體素質、心裡素質和專項技能。

如今國足有多少人能達到四十年前的選拔標準?

說實話挺有意思的,下面就是20世紀70年代的少年足球運動員(12—16歲)的專項選拔標準:

1、顛球:要求隊員用左、右腳交替顛球,球落地為一次,記錄每次顛球數,顛三次取最好成績,300次以上為“球性”合格標準。

2、12部位顛球:用左、右腳的正腳背、腳內側、外腳背,左、右大腿,左、右肩,胸部、頭部,12個部位顛球,能連續不重複完成三套為合格標準。

3、頭球:用頭顛球,顛球數量75次以上為合格標準,測3次,記數量最多一次。

4、踢遠、踢準:要求踢出球的第一落點進入45米外設置直徑5米的圓形區域,測試5次,完成3次以上為合格標準。

5、射門:把球門分隔出8個區域,25米外按指定區域射門,測試5次,完成3次以上為合格標準。

6、帶球繞杆射門:在罰球區外設置8根杆,杆距從2米逐漸到1.2米,需要帶球繞杆後完成射門,以球越過門線為準,記錄整個完成時間,7"20為合格標準。

7、擲球:按擲界外球規則,原地和助跑分別擲球2次,20米以上為合格標準。

8、其他測試:根據隊員的具體位置,進行相應的基本測試。

9、分隊比賽測試。

如今國足有多少人能達到四十年前的選拔標準?

如今的足球運動員的選拔標準或許更為靈活了,比如:武磊的速度、張琳芃的強悍、蒿俊閔的細膩,但究竟在這樣的測試中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呢?達標還是優秀?

先說武磊、郜林吧,12個部位顛球是個什麼水平?頭球是什麼水平?因為這兩項測試最直接的反映到比賽中,就是停球和頭球的運用。

再說趙旭日、張琳芃,踢遠和踢準、射門又會是什麼水平?

這還是現在,那麼國足的這些隊員在16歲的時候又都是什麼水平?

如今國足有多少人能達到四十年前的選拔標準?

其實,不是說要照搬過去的選材標準和培養模式,小編意識到: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少兒時期就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自主練習,那麼,現如今又有多少孩子願去做、能去做呢?其實,現代足球的發展,是朝著培養更快速、更敏捷、更全面的人才方向發展的,老的模式不一定適合,但足球最基本的東西還是有些用處的。

如今國足有多少人能達到四十年前的選拔標準?

本文不做深入的討論,只是提供了一個參考標準,其實,很多東西是顯而易見的,基礎階段的退步,導致整體水平的滑落也是一種必然,現在校園足球的普及,還僅僅是初級階段,因為很少能看到有孩子,自發的去練球,獨自打磨基本的東西,有感而發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