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眩暈嘔吐長達五年 原來是耳內平衡系統惹禍-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本報訊 (記者 劉蓉 通訊員 夏華珍)近日,連續五年反覆眩暈、噁心嘔吐的王女士,終於在廈門市海滄醫院找到了治療辦法。她接受了根治性手術——半規管阻塞術,這個手術也開創了我市眩暈疾病手術治療的先例。

  王女士今年不到30歲,十年前出現右耳聽力下降的症狀,當時沒有接受診療。五年前,她開始出現反覆眩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30分鐘到數小時,還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起初是一兩個月發作一次,後來是每月發作四五次,手術前最嚴重時每天都會發作。她多次輾轉就醫,但吃藥後症狀並未得到改善,甚至無法正常工作,嚴重影響生活。

  最近,她在廈門市海滄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時,通過聽力學、眼震電圖、頭顱磁共振等一系列檢查,明確眩暈來源於右側內耳器官。王女士被確診患的是一種耳源性眩暈,病理表現為膜迷路積水,積水達到一定程度時,膜迷路會膨脹破裂,高鈉低鉀的外淋巴液與高鉀低鈉的內淋巴液互相混合,內淋巴液電解質成分的改變,刺激了半規管壺腹的毛細胞,從而導致眩暈發作。

  目前,耳源性眩暈主要靠藥物治療,但臨床上有部分病患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反覆發作。王女士就屬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最終,解放軍總醫院申衛東教授和廈門市海滄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醫療團隊聯合為王女士進行了“半規管阻塞術”治療,手術很成功,王女士除術後前幾天有輕度眩暈外,後續未再有明顯眩暈發作。

  據介紹,半規管是維持姿勢和平衡的內耳感受裝置,是控制身體平衡的器官。半規管阻塞術僅需在耳後開口,在顯微鏡下尋找直徑僅1毫米的半規管,並在管腔外側壁磨開一小眼,用骨蠟、骨屑、筋膜、生物膠或激光阻塞或阻斷內淋巴流,以減小內淋巴液流動的刺激,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眩暈症狀。不過,手術對耳科醫生的顯微解剖水平要求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