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關於人類的創造力,愛因斯坦說過一句最著名也最有力量的話: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如果不知道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我們很容易誤以為這是一句早教美術課的廣告語。對此我思考了很久,越想越覺得這句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好萊塢最著名的科幻電影系列《星際迷航》(Star Trek)的編劇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產品設計師,卻創造出兩個影響世界的產品,一個是盛行幾十年的科幻大片,另一個是世界首款摺疊式手機的雛形。羅登貝瑞的傳奇故事是這樣的:他曾經當過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飛行員,退役後還去了航空公司當客機駕駛員。出於對航空的興趣和對宇宙未知的想象,他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創作科幻電視系列劇本,最後編寫出曠世之作《星際迷航》。很多時候,羅登貝瑞讓我們搞不清什麼是想象,什麼是科學。例如,他曾為《星際迷航》想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道具,作為人類在未知世界裡使用的用品,可是沒想到這些金點子竟然啟動了人類一場又一場的科學發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在1966 年為《星際迷航》假想出來的一款翻轉式通訊器。沒想到時光流轉 30年後,摩托羅拉真的在 1996 年根據他的想象雛形,生產出了人類首款翻轉式手機—那種可以一關一合的第一代便攜式手機。

至此,我們應該瞭解為何愛因斯坦要把創造力放到比知識更高的地位。

因為知識是固有的東西,而創造力才是發現和產生知識的源頭。科學和技術的革命都是從看似“荒誕”的想象開始的,就如羅登貝瑞從無到有想象出了未來手機的模樣,把探索未來變成了創造未來。

高階問題解決力:為什麼很多孩子遇到困難就躲?

你可能會想:孩子遇到問題就退縮,怎麼會與創造力有關係呢?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曾經對全球教育都產生深刻影響的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從這個體系的建立和演變,我們就可以看出創造力在認知領域對綜合解決問題的重大影響。也就是說,當孩子缺乏創造力時,他會在遇到新問題時感到措手不及,因此更容易採取躲避甚至逃避的態度。

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1.綜合解決問題最需要創造力

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是美國知名教育心理學家,他在1956 年首創了“教育目標分類學”(Broom’s Taxonomy),把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而在認知領域,他又把教育目標從低到高分成了六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

我們來看看“綜合”(synthesis)這一項裡包含了什麼能力。布魯姆把綜合能力與創造力緊密地聯繫起來,他認為這是最難駕馭的一種複雜思維, 需要用到其他所有認知技能。而創造力就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全面理解,並再次整合與問題相關的各項要素,以便綜合地、具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這樣的“綜合”能力特別強調其獨特性和首創性,屬於高階問題解決能力。

到了 1995 年,也就是在布魯姆創立“教育目標分類學”1 四十餘年後,原作者之一克瑞斯沃爾(David Krathwohl)提出倡議,並與洛琳·安德遜(Lorin Anderson)一起對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做了修訂,並於2001 年正式出版修訂後的成果,名為《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 :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 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而 2001 版與 1956 版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修訂版把“創造”直接放到了金字塔的最高層,把它作為學習的最高層次目標。這就從認知領域認定了知識學習和教育的最高層次,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用新的方法來解決“舊的”問題。

今天,在歐美的教育領域中,這個教育目標分類學得到了廣泛運用,主要用以幫助教師們思考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所產生的後續作用,也就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這些知識到底能為他們帶來什麼結果,培養什麼能力。因此, 教師們常常依照這個教育目標學來設計教學課程和課堂作業,評估學生作業的難度和教學內容的強度,策劃“體驗式學習”的主題項目,擬定小組討論式的學習內容和方向等等。由此可見,處於教學目標金字塔頂端的創造力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創造力不是天生的

布魯姆和眾多心理學和教育學專家們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認識到, 創造能引發最高階的思考,因為一旦孩子開始為創造而想象時,他就開始了思考。然而即使如此,大部分學校和家長也沒有足夠重視創造力的培養, 為什麼?我想,可能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以為創造力是天生的,因此無須培養。然而科學證明,創造力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薰陶和環境習得的。

美國哲學家和作家詹姆斯·克里爾(James Clear)在他的著作《掌握創造力》中,對創造力做了這樣的描述:創意是一個過程,就是把已經存在的舊的想法或概念用一種嶄新的方式連接起來,換言之,就是在舊的事物或體系裡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東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先生譚盾,他曾經創作過一部交響樂作品,叫《水樂——大自然的眼淚》。在這部交響樂作品中,他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水放進一個個透明的有機玻璃水缸裡,演奏者用各種器皿和手的動作在水缸裡“搗鼓”出各種各樣水的聲音,於是我們就聽到和看到了被做成樂器的水。水這一媒介是舊的,但打擊樂手創造出的水的聲音組合卻是一種全新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先生通過這部作品,還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了大自然水資源的保護,讓每天從我們身邊流過淌過的水富有警示意義。這個音樂項目曾經作為紐約的一些中小學的創意實踐項目,吸引學生們來

聆聽和參與水音樂的演奏,以此打開他們對世界的全新認知和想象。等他們回到課堂和自己家時,會用不同的眼光打量起平凡的水,由此引發的思考是無法用成績來衡量的,因為這個體驗式經歷會滲透到孩子的思維模式中去,潛移默化地構建孩子的創造力。

3.創造力不夠,很難融會貫通地學習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孩子明明平時刷題刷得很溜, 但是當老師把 A 題型與 B 題型一綜合,拓展出一個全新的 C 題型時,孩子就沒法發揮想象力做進一步思考了,也因此總會在最核心的一兩道題上丟分。而那些平時學得靈活、善於思考的孩子,即使丟了一些基礎題,卻可以做對這類分數佔比高的核心題,並以此抵上很多道基礎題的得分。

三年前,我曾帶領 16 名小學生,展開了為期 6 天的財商夏令營。我把孩子們分成 4 組,並設計了一個保護公益水資源的捐款項目,讓孩子們在水鄉小鎮的街上分組向遊客介紹這個公益項目,爭取獲得大家的公益性捐款。我設計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除了公益外,就是希望激發孩子的創意, 看看哪個小組可以通過創新和行動策略來募集到最多的捐款。

記得這是七月初的一個週六,我為每個小組的成員分發了同等數量的手工糖和巧克力,這些伴手禮將作為回報,或送或賣給捐款者。活動結束後我發現,四組中募集到最多捐款的,果然是最有創意的那一組。由於很難在短時間內把這個公益項目向路人講清楚,這個組的孩子們決定做一個標有愛心花朵的儲蓄罐和一個寫著“感恩”二字的手牌,然後四個孩子做了角色分工:能講會道的小蘭手捧著愛心罐擔任項目解說員,大大咧咧的小付舉著“感恩”手牌一路討喜,另外兩個小同學一個發糖,一個發巧克力。這組孩子沒有叫賣過一顆糖,只要遊客捐款他們就送糖,然後四個孩子給每一位捐贈者鞠躬,並送上一句:“感恩”。孩子們的舉動感動了眾多路人,加上不受糖果數量的限制,這個組收到了最高的捐款金額。再來看看募集款數最低的小組,這個組的孩子們在討論後決定按包賣糖,一包原價 100 元, 兩包減半價,最後雖然賣掉了所有的糖和巧克力,可募集到的款數卻是活動中最少的。我記得當時這個小組的隊員們個個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大獲全勝,沒想到公佈捐款數目後,這個隊的四個孩子傻眼了。他們不理解為何自己獲得了眾多遊客的大力支持,卻沒有拔得頭籌。其實找出其中的奧秘不難,就是他們採用了最常規的模式來解決問題,而另一組的同學卻採用了獨一無二的創意把成果最大化。作為夏令營的設計者和班主任, 我通過這次活動讓孩子們領悟到,創新才是最大的財富,做公益更需要創意。

創造力 4C 模型:每個孩子都具有的創造力基礎

瞭解了創造力的重要性後,我們再來看看創造力的外在表現形式。

美國教育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考夫曼(James C. Kaufman)、馬克斯·赫爾方(Max Helfand)和羅納德·貝格託(Ronald A. Beghetto)創建了關於創造力的模型,人們把它稱作“4C 模型 ”。

第一個是迷你 C 模型(Mini-C)

我管它叫“孤獨的創意”,就是任何一個普通人心中都會突然冒出來的一些奇怪的思緒或點子。它們很個體,如果你不說出來,別人是不會知道的。比如,每天早上醒來後的十分鐘是我思緒最活躍的時刻,我經常會想把臥室的牆壁重新刷個顏色,把某件長久不穿的舊衣服與新買的一件毛衣搭配著穿。

第二個是小 C 模型 (Little C)

我管它叫“日常的創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關於學習、工作或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每個人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大腦裡生髮出一些解決這些問題的創意。比如,我很想聽某個演講,可是苦於沒有時間, 那麼我就把鍛鍊和聽演講聯繫起來,在跑步機上裝一個視頻支架,做到鍛鍊、學習兩不誤。這種創意式解決方案對一般人的生活很重要,因為我們每天都需要自發地解決生活中各種繞不過的問題。

第三個是專業 C 模型(Pro-C)

我管它叫“專家級的創意”。在任何一個行業、學科研究或工作中, 專家們每天都圍繞著自己的專業領域來進行創新和發明,這部分創意會對社會的進步起到推動作用。比如,家裡新裝的電視機里居然有了電視 + 電腦的功能,新的 iPad 裡自帶了許多做筆記、繪畫製圖的功能,我還在韓國的美容產品店裡看到過一款用 USB 接口充電的捲髮器,方便上班族們在辦公桌上隨時打理自己的妝容。

最後一個是大 C 模型(Big-C)

我管它叫“大師級的創意”。有些專家、學者或專業人士們在自己的領域裡取得了具有革命化的重大創新,而這樣的創新日後被證實為改變世界文明史的重大創舉,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畢加索的抽象派畫法、扎克伯格的臉書、貝多芬預示浪漫主義樂派的到來……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4C 模型”改變了你對創造力的原有印象? 是的,創造力存在於我們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大有小,有個人的創新,也有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集體創造。比如,今天孩子為課堂演示而製作的那個手工展示板,現在看來就是他的一個“日常創意”,可是展示板上的內容指不定哪天卻變成了一個驚天動地的發明,那時這個少年的創意就變成了未來“大師級的創意”。

因此,無論你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個性,你對孩子的未來職業有什麼規劃, 創造力作為一項稀缺的、最高階的認知能力,一定是孩子未來的重要核心競爭力,將會讓他在不同的職業裡變得與眾不同,在未知的世界裡更具有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

可習得的創造力:你的孩子也能學會高階問題解決力

孩子們平時在一起玩水玩沙,為什麼有的孩子能玩出許多花樣,而有的孩子卻比較侷限呢?這難道暗示著孩子的創造力高低是由基因決定的嗎?

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芭芭拉·克爾(Barbara Kerr)專注於研究天才和創造力的形成,她編寫的《天賦、創造力和天才百科全書》(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影響廣泛。她在書中介紹說,實驗研究發現,雙胞胎之間的“創造力的差別只有約 22% 受到基因影響”。可見,創造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和訓練習得的。

那我們該如何從小培養這項對孩子來說如此重要的核心能力呢?我來給你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小故事。我認識一個叫 Arthur 的大男孩,在YouTube 上有自己的賬號,叫“Life by Art”。最近,他根據自己的經歷製作了一堂公開課,教大家如何找到創造力。Arthur 生在美國,父母都是中國的藝術家,媽媽是畫家和裝置藝術家林延老師。Arthur 5 歲時生了一場病,媽媽怕他在家待著無聊,就去街邊為他買了一種包含 6 種棋子的遊戲盒。結果 Arthur 喜歡上了有馬、有城牆的棋盤,也就是國際象棋。他每天纏著同樣不會下棋的媽媽學棋,剛開始媽媽自己看著說明書來指導孩子下棋, 很快就發現下不過 Arthur 了,於是開始帶著孩子到處找地方學棋、練棋, 還積極參加各種大小比賽。沒想到奇蹟發生了,他竟然在全美國際象棋比賽的小學一、二、三年級組連續三年獲得冠軍頭銜。國際象棋不僅是一種棋類競技,更是一個特別需要創造力的競技項目。很多年過去了,Arthur 在考大學的時候特意選擇了心理學專業,我想這與他在下棋時揣摩對手的棋法和心理有關。大學畢業時,奇蹟又發生了。Arthur 僅用了兩次面試的機會, 就直接被全球著名的軟件公司甲骨文錄用。我問他媽媽,為何一個科技公司會錄用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媽媽告訴我,Arthur 在面試時,能夠猜出面試官提出的所有問題,而他給出的回答總是與眾不同,充滿創意和挑戰。原來,他是那一年唯一靠心理競技能力被錄取進入甲骨文公司的,並立即被派到了直接面對客戶的銷售和諮詢部門。因為 Arthur 懂得心理學,又具有棋手的好勝心,因此銷售業績直線上升,一年後被調到舊金山總部工作。

面對這樣的驕人業績,我採訪了 Arthur 的媽媽,希望瞭解她是如何培養 Arthur 的創造力的。她告訴我:

1.多跟孩子玩,觀察他的興趣,為他提供發展興趣的條件。

2.相信孩子,他的潛力比你想象的要大很多。不對孩子指手畫腳 , 不要以為你比孩子懂,這樣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增強。

3.家長要想盡辦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

我被這段分享感動了。林延老師說到的每一點,都是我們做父母的心知肚明的道理,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身為一個藝術家媽媽,她可能對孩子的個體需求更關注,對天性更遵從,所以才成就了 Arthur 的創造力和與眾不同的職場競爭力。

創意實現步驟:讓孩子擁有綜合解決問題的核心競爭力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發現自己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解決方案,卻往往在不經意間靈光乍現找到了答案。難道這就是等待創意的路徑嗎?

被譽為雜學通才的哲學家詹姆斯·韋伯·揚(James Webb Young)是一位對美國當代廣告業具有深遠影響的廣告創意大師,他的職業生涯幾乎可以說是美國廣告業歷史的縮影。他對如何找到創意有過非常詳盡的描述, 只要理解了,也許我們也能更好地等待、孵化和迎接創意。

第一,收集資料

為相關問題收集大量相關的新資料,對它們進行徹底的研究和閱讀, 直到完全理解甚至入迷的程度。

第二,深度思考

在大腦中對所閱讀的資料展開深度思考,嘗試從不同角度來審視問題的實質,並努力把不同的想法串聯起來,繼續深入思考下去。

第三,跳出問題

深度思考之後,必須跳出正在思考的問題,去做點別的有趣的事,最好是可以讓自己興奮和愉悅起來的事,比如在清新的空氣裡散步,為一家人或朋友做一頓好吃的飯,泡個舒服的熱水澡等等。

第四,放鬆大腦

當一個人完全放鬆下來停止思考後,新的點子可能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閃現,如同被閃電擊中一般。

第五,打磨創意

任何一個新點子都必須接受他人的評判,然後做出應有的調整,再落實到實踐中去驗證。

以上這五個步驟,其實與現實生活中的創意過程非常吻合。回想一下, 我被創意擊中的場景有兩個:一是淋浴時聽著水聲,感受到大腦放空時; 二是晚上久久不能入眠時,我的大腦就開始來去自由地飛翔。一般情況下, 我是嚴重缺覺的,所以很少失眠,倒頭就能睡著,但是一旦出現失眠,我就會放任思緒漫天飛舞。

瞭解了創意實現的步驟後,我們發現:原來薰陶和鍛鍊孩子的創意最需要做的,是為孩子的大腦減壓。只有當孩子擁有放空大腦的能力,才能開始思考和創造。當一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被題目塞滿了大腦,他是很難有活力去思考、追尋和創新的。我曾經遇到一個高中男生,他說自己每個週末都在外邊上英文補習班,可是補得越多,他的託福成績就越差。用他的話說,自己現在的狀態就是“一看到考卷就發矇,腦子裡一片空白”。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無論任何考試,除了一些需要死記硬背的基礎知識,還需要一定的思考力和理解力。如果孩子的大腦被機械化學習堵塞, 就會開始罷工,停止思考。而神奇的是,創造力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扮演打通堵塞的“清潔工”,讓孩子的思考變得靈動起來。

親測解決方案:如何讓孩子學會用創造力高效解決問題?

1.幫助孩子從小建立閱讀習慣。

只有廣泛閱讀才能獲取豐富的外來信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盡情暢想,展開深度思考。

2.多啟發孩子用成長型思維來思考問題。

我會在第五章第一節 “成績與關係雙輸:如何解決多數家庭的關鍵困境?” 中,詳細介紹這種對孩子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的思維模式。比如,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裡經常和孩子聊一些有趣而沒有限制的創意: “熨斗除了熨衣服,還可以做什麼?” 有的孩子說可以當榔頭敲東西,有的說當過家家的玩具。而我讀過的最有創意的回答是:“我 可以用熨斗為媽媽做早餐三明治。”

3.給孩子大腦放空的時間。

只有在快樂放鬆的狀態下,孩子才會具有創新的能量,比如運動、睡覺、與同伴旅行或一起玩。

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學習的格局》

黃靜潔 著

中信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作者:黃靜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