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我的朋友謝君峰博士曾經在80年代當面向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提問,問道:空間是物質嗎?李政道不假思索的回答“

空間是物質以外的態”。在李政道來看,“空間”是與“物質”截然對立的兩種系統,它們的屬性是完全不同的。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李政道

當物質存在的時候,就會佔據空間,但是物質與空間又是有密切依存聯繫的,這是因為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物質,就不會有空間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純粹的的空間,我們也無法去描述這種東西。因為我們必須依照物質為參照物,才能去描述空間。就比如,我們首先知曉了溫暖的存在,才能去描繪寒冷。這樣看,物質是空間“成立”的基礎。

傳統對物質的理解

那麼,什麼是“物質”呢?在古代,很多哲學家、思想家都思考過這個問題。2300多年前,雅典的一個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指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它們都是由不可分的最小單元——原子所構成。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德謨克利特

在德謨克利特來看,物質其實就是一大堆原子的堆積。當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並不是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原子,他說的僅僅是一種哲學上的純粹思辨,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我稱之為“哲學原子”。德謨克利特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原子這種建築材料構成的,原子就是磚塊,而這些磚塊的性質都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是因為排列、堆砌的形式不同,所以造成了宏觀層面物質有不同的形態。

與德謨克利特生活在同時代的一位哲學家,叫做恩培多克勒,他就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提出了質疑。恩培多克勒也相信世界萬物是由最小的單元原子構成,但是他認為,這些原子是有很多很多的種類的。是各種各樣不同性質、種類的原子,它們一起構造完成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顯而易見,恩培多克勒的原子論,比德謨克利特更勝一籌,更加接近現代物理學的描述。

但是,哲學家畢竟是哲學家,我之前說過,“哲學其實就是瞎猜”,恩培多克勒他依據自己所接觸到的粗淺表象,搞出了玄學色彩的原子論。因為他說,原子是有種類的,那麼有哪些種類呢?包括了火原子、空氣原子、水原子、土原子。原來,當時的古希臘人不懂科學原理,也不會做真正的去做科學研究論證結論,他們依照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了最基礎的物質就是火、空氣、水、土四種元素。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恩培多克勒

現在當然知道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了。就是說,古希臘人對基礎物質的理解原本就是錯誤的,恩培多克勒把錯誤的認知直接照抄過來,他卻沒有做出任何的實驗,就拍腦門弄出“四種原子”學說。所以說,這些古希臘的哲學家也不過如此,瞎猜誰不會啊,四歲小朋友也會。除了畢達哥拉斯還能做具體的有意義的科學實踐,其他絕大多數哲學家都是幻想家而已。他們最大的貢獻就是啟蒙一下,但是這些啟蒙是原始的,我們如果繼續把陰陽五行等玄學作為科學,其實和2300年前的古代人沒有區別。你說,陰陽五行有什麼科學依據,有科學實驗的支持嗎?沒有。陰陽五行和古希臘的火、空氣、水、土四種元素學說沒有任何區別,都是想象力的產物。

近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探索

只有當大牛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出現之後,實驗才成為科學的一個重要支柱。如果沒有實驗,就不配稱之為科學。現代物理學家建造了龐大的電子對撞機,用高能射線去碰撞原子,發現原子下面還有複雜的結構。古希臘哲學家們口口相傳2000多年的“原子不可再分”的學說,被科學實驗擊得粉碎。

依據現代物理學的認知,我們所知的物質的基本構成,就是費米子玻色子。費米子和玻色子都有各自的族群,性質也都有差異。我們人類自己的身體,就是費米子組成的。我們玩的手機、電腦,也是費米子構成的。而像太陽那麼巨大的恆星,同樣是費米子組成的。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費米子和玻色子家族

費米子是物質的組成材料,我們日常在各種科普文章之中經常聽到夸克這個詞彙,夸克就是費米子。對了,夸克是由物理學家蓋爾曼命名的,而蓋爾曼是中國科學家楊振寧的粉絲,他一輩子最崇拜楊振寧。夸克有6種,什麼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夸克,你們沒有必要一一知道它們具體的性質,記得這些就行:目前已知最小的物質就是夸克,弦理論中夸克就是弦,夸克組合起來,就是強子,到了強子這一層面,物質才能具有真正的物理意義,而質子、中子,就是強子家族的成員。

而玻色子是傳遞力的信介,是一種傳遞粒子。光有費米子,沒有玻色子,物質就只能單個存在,沒有什麼意義。就比如一棟大樓,你沒有混凝土,光靠幾塊磚頭是蓋不起來的。玻色子大致可以分為希格斯粒子、光子、膠子、Z玻色子、W玻色子,它們也是基本粒子,但不屬於夸克,不是費米子。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神秘的暗物質

總之,只要是物質,就會涉及費米子和玻色子。我們聽說過很多人在說暗物質,據說暗物質是與我們所知的“正常物質”的物理性質不同的。主流科學界認同暗物質是存在的,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科學家認為暗物質不存在。我們先假設暗物質是存在,只要它們存在,就一定是費米子和玻色子組成的——即使與“正常物質”存在差異。我們考察費米子的性質,可以發現它們具有兩種最基本的性質:

第一,費米子必須佔據一定的空間,是有體積的。

第二,它們具有質量。

我們分析一下,佔用空間,則意味著它們是物質,因為物質必須佔據空間,不佔據空間的物質根本不存在。就和我上面第一段說過的話一樣,“當物質存在的時候,就會佔據空間”。具有質量,則依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質量導致了萬有引力,而萬有引力會捲曲時空。這樣,空間會被物質的質量所“控制”。可見,空間依賴物質而存在,空間被物質所“控制”。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宇宙空間的膨脹的速率會超越光速?我告訴他們,這是因為空間不能傳遞信息。

那麼,他們又會問,你憑什麼說空間不能傳遞信息呢?

這是因為只有正常的物質才能傳遞信息,而傳遞信息,就要依靠玻色子。比如,我在上面說過,光子就是一種玻色子,一顆恆星發射出無數的光子,其中的一部分光子沒有被宇宙粉塵吸收,沒有被其他恆星遮蓋,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地球,被地球上的望遠鏡捕捉到,我們可以說我們接收到了來自遙遠太空的一顆恆星的信息。

我們還聽說過引力波這一熱門詞彙。有科學家就靠研究引力波拿到了諾貝爾獎。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他們是因為通過Ligo(激光干涉儀)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由此斬獲了諾貝爾大獎,從而大名垂青史。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激光引力波干涉天文臺

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兩個黑洞或者中子星發生碰撞、吸收的過程中,都會釋放出劇烈的引力波。既然引力波已經被證實是客觀存在的——有科學實驗為證——那麼,會不會存在引力子這種傳遞引力作用的基本粒子呢?按照玻色子的定義,引力子是傳播作用力的,而萬有引力的四大基本力之一,則引力子也屬於玻色子家族。不過,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真正的證實引力子是存在的。我想,這個問題很有希望在本世紀內解決。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愛因斯坦

當真正證明引力子存在的時候,九泉之下的愛因斯坦博士一定會非常高興。這是因為在愛因斯坦活著的年代,引力場效應被認為是幾何效應,是物質的質量讓四維的宇宙時空產生了扭曲,而時空的扭曲才誕生了物質相互之間“吸引”的引力現象。如果真的發現了引力子,是對物理學的巨大貢獻。

我們歸納一下,凡是物質,它們通常就會具有這樣的基本性質:

1,佔據空間

2,具有質量

3,可以傳遞信息

反過來說,凡是滿足以上三個基本屬性中的兩個,它們就算得上是物質。

以上,是指的我們日常所能理解的一切物質,包括“正常的物質”加上暗物質。它們都是物質範疇,是與空間的定義截然相反。空間內沒有類似玻色子的存在,不能傳遞信息。

這也是80年代李政道先生所認知中的“物質”的概念。

新物理學對物質給出的新概念

但物理學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過去的概念未必就一定會保持下去。在新物理學概念裡面,空間也可以是一種特殊的“物質”,但是這種物質的物理屬性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它不具備以上的三個基本屬性,不具備質量、不可以傳遞信息。我們對空間的物理性質,所瞭解還很少,但是我們知道空間不是真正的“空無一物”,而是有非常複雜的內部結構,有巨大的真空能。

學過物理學的朋友都知道卡西米效應。卡西米效應是有實驗證明的,該實驗證明了真空裡面有“東西”,即真空能。當我們把兩塊不帶電荷的導體板互相非常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產生了一種非常微弱,但是可以被測量出來的力,這就是卡西米效應。一般認為,真空態能量本身是不可被觀測的,但它如果發生了變化就可以被觀測到。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卡西米效應

關於空間,我可以打一個比喻。

現在,我知道在遙遠的地方有大海,於是我乘坐汽車去海邊遊玩。

當我距離大海有30千米的時候,我從汽車裡面往大海的方向眺望,我發現看不見什麼。我也聽不見什麼。我接受不到任何關於大海的信息。這是因為,我距離大海還非常的遙遠。從幾十千米的遠處來看,大海和天空融合為一體,顏色一樣,海天一色,沒有任何波動的存在。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海天一線,看不出什麼東西

於是,我繼續駕車前進,來到了距離大海10千米處,我看見大海的方向,隱隱約約有了一個彎曲弧度,這是第一個變化。

我繼續駕車往前開,距離大海5千米處,我聽見了海浪的聲音傳來,還看見大海海面上有一些海浪,但是還看的不怎麼清晰,感覺海浪似乎並不大。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好像有點細浪

我再往前,現在距離大海1千米了,我看見大風讓大海捲起滔天巨浪,海浪轟鳴,煞是壯觀激烈。

我不怕這一切,我繼續向前,我現在來到了大海的海岸邊,我看見大海在發怒,海浪一波又一波的猛烈的撞擊著礁石,乳白色的水沫濺溼了我的衣襟。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嚇人的驚濤駭浪

我在岸邊掬起來一捧海水,將海水置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我看見了無數的水分子在歡快的遊動。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複雜的水分子運動

空間就是如此,我們如果僅僅立足於宏觀層面的角度來觀察它,就會認為它是波瀾不驚的,沒有任何的波動,似乎什麼都沒有。但是如果掌握了不斷向微觀層面探進的技術手段,我們最終將發現空間也具有複雜的內部結構。


作者:懷疑探索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