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希望把孩子培養成高尚品質的人而不是一味鑽營人際交往

托爾斯泰的日記有過這麼一段話,很值得我 們思考:

“所有的年輕人都有這樣一個時期,對事物 還沒有固定的見解和準則,只是在逐漸形成 中。在這個時期,他們一般都不考慮實際利 益而活在精神世界裡。

我把這個過渡稱為不成熟時期。有的人經歷 的不成熟時期長些,有的人經歷的短些,甚 至有人永遠不成熟,有人從未有過不成熟的 時期。這個時期的長短取決於什麼呢?

我上面說了,這個時期年輕人在逐漸形成對 事物的固定看法和種種準則。既然如此,那 麼越是聰明的年輕人,這段時期應該過得越 快,因為他會給自己定出一些準則,並且按 照這些準則去生活。

可是實際上完全相反。我們越要活下去,生 活的實際方面就要求我們越多地注意它。而 一個人學識傾向思索(從中得到精神上的享 受),他就越是努力不讓這段過渡時期過 去。

為了得出對事物的正確看法,並且定出正確 的生活準則,思索一輩子也不夠。即使他已 經在這條道路上前行,由於需要,他必得停 止制定準則而按現成的準則去行動,不管這 些準則制定得怎樣。因此,進入實際生活以 後,我們所有的人在必要的時候就都開始根 據一些不完善、不徹底的準則和看法行動。

這段時期長,證明這個聰明,然而卻無助於 他在實際生活中取得成功。根據我不加分析 就接受了的簡單、不復雜、雖不正確卻彼此 吻合的準則去行動,要比根據也許是正確 的、但說明得不夠、也沒有統一起來的準則 去行動容易。因此世上傻子比聰明人更順 利。”

讀到這段的時候,我真不敢相信這是一個 20多歲的年輕人能領悟出來的思想。絕大 部分的人可能活了一輩子也不能領悟不出這 樣的思想。

為什麼魯迅希望把孩子培養成高尚品質的人而不是一味鑽營人際交往

一個人想要提高為人處世能力,形成自己的 原則和見解是必不可少的,原則和見解是指 導我們處世的方向,語言表達和處理技巧則 是處世能力的一種昇華(後者可能更需要天 賦)。

只說說前者。

事實上,在我身邊,我見過好幾個自以為很 懂人情世故的人,他們簡直讓我害怕,甚至 會讓我想到這可能就是我們中國封建文化的 餘孽。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在他們的帶領下也 成了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曾經的我不僅頭腦簡 單,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 我在20歲之前完全沒有自己的處事原則, 更不懂為人處世(我覺得這個家庭教育也有 很大關係,也存在盧梭說到過的公眾教育。

比如我的母親很淳樸,她總是教導我在外面 一味地溫和,謙讓、忍受,到後來我可以確 信這絕對是一種逆來順受的壞思想)。

我很討厭那些一味鑽營人際交往的人,可惜 有關人際交往這樣的文章和視頻,網上是濫 竽充數。

唯一,我確信的是,真正值得人類的交往基 礎都是建於在一定的真誠之上的。

為什麼魯迅希望把孩子培養成高尚品質的人而不是一味鑽營人際交往

看過魯迅一篇有關教育的文章,魯迅很希望 家長們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 人。當然某些人覺得好笑。

可是,當時魯迅也早就預料到了,我們中國 人勢必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他知道中國人善 於耍陰,而且虛偽,不過他也並不認為明哲 保身,以及一味的教孩子適應社會是長久之 計。魯迅提出要改良社會,但縱觀當代情 形,此目標是遙遙無期,幾乎沒有什麼希 望。

為什麼魯迅希望把孩子培養成高尚品質的人而不是一味鑽營人際交往

在面對社交這個問題上,那些教導我們怎樣 提高為人處世的前輩或者中國書本,先請大 家不要急於接受,先試著去懷疑下,不要太 早把一些古代的中國為人處世的思想作為自 己的處事原則,比如一些明哲保身,做人做 事留三分餘地(我之所以對留三份餘地提出 質疑,是因為我覺得大部分實行這句話的人 的目的不是出於他人的利益考慮,而是害怕 把自己推向絕路)。

但是託也說了,實際上我們對一些習以為常 為人處事原則的懷疑對生活起不到任何作 用,因為當大家都按照一條路走向終點的時 候,不管是對你好的,還是不好的人,都會 覺得你是和他們不一樣的,會拉你走回和他 們一樣的軌道,只是表現做法不一樣。

但是,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是很難 形成自己獨特的好見解,和值得效仿的處事 原則的。當然受過良好教育,並不代表你要 上什麼一流的大學,不過對一般人來說,每 年讀幾本名著很是必要的。

名著不像乾貨,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怎麼做, 而且不像中國的小說,多是情節、語言技巧 等(實際上,老舍、茅盾、巴金等這樣名家 的作品我讀來都覺得也不算有思想)。

名著很多素材取決於真實生活,作者不會直 接教化你什麼,但是他們會通過自己特有的 語言,有條有尾地敘述給你聽,讓你自己去 體會這種悲歡離合,世態炎涼,同時他們也 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讓你去領 悟,如果你是主角或者其他角色,你將怎樣 行動。

可是我知道名著大多人都很難嚼讀下去,我 之所以推崇名著,是因為我深深地意識到我 們很多成年人根本沒有太大必要去關注這些 為人處世能力。因為我們人格不完整或者不 健全。

腿都不健全,還指望走好路?一個扭曲或者 不健全人格的人不可能會對這個世界有多獨 到或者值得效仿的準則和見解的。但是,閱 讀名著則是完善或者塑造我們人格的一種很 好的方式。

有人說出的給自己制定那些準則,在我看來 其實就是人格的完善,為什麼你要給自己制 定那麼多準則呢?因為它們不是你人格中的 一部分,沒有和你的人格融為一部分,你不 習慣,你會忘記,所以你要制定。你制定它 們,是為了記住它們,以便成為你的習慣, 甚至人格中的一部分,做事果斷就是個好的 例子。

而這些準則的制定,像什麼不要虛榮,托爾斯泰也制定過。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要改造自己的性格,他說自己有三大癖好

一是好賭

二是好色

三是好虛榮

所不同的是,托爾斯泰的解決問題方式非常 高超,他追本溯源地解說自己的好色是由於 肉體和想象的緣故...,他會看到問題的本 質,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好的缺 點,再去解決問題。

實際上,我認為人們可以喜歡那些情商高的 人,但是情商高不等於為人處事能力很強。 很多人都把情商和為人處事能力等同起來。 要知道,如果我們嚮往溫情的社會,真正值 得推崇的品質該是善良、真誠,一個善良、 真誠的人即使一開始不善於和人共事,但他 也會反思自己的不足,並從而改善。

至於所說的那些原則,如果說,是出於自己 能夠和她人更好的相處,完善自身,而不是 一味只想藉此謀取利益,是相當可取而且實 用的。但是,如果這只是出於黑暗的人性, 奪取他人利益,傷害別人,這比虛偽還值得 譴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