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水是生命起源和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之一,它与人类文明 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古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形像和色彩。它给予整个民族以灾难与享受,赋予整个 民族以创造性和想像力,造就了整个民族的雄力和气魄,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先民对水的依赖与认识 生物科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起源和生存都离不开水。

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在人类以采集食物为主的渔猎阶段,水是食物的直接来源之 一。人类进入农耕阶段以后,进而用水煮食、用水制陶、用水灌田, 更是须离不开水的。我们的先民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二个两面临 海的内陆上。他们为了生存,必须族聚于靠近水的地方。这种情 况于神话传说和古籍中随处可见。如《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 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史 记》载:“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 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考古学也证明我们的先民确实 生活在靠近水的地方。比如距今约一百万年左右的蓝田人,他们 生活的蓝田一带,那时“灞河流程较长,水量较大,河床平缓,河滩 宽阔”(黄尉文《蓝田人》),很便于蓝田人取水。距今约七十万年左 右的北京人聚居的周口店地区,“位于古老的河床之内”,“在北京 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过水獭、河狸、水龟、水牛之类的水栖或者是 在水边生活的动物”(贾兰坡《北京人》)。而“仰韶文化的氏族村 落,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黄土台地上,……河流转弯或两河交叉的 地方,更是当时人们所喜欢居住的地点。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 地点建立村落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水”(安志敏《仰韶文化》)。比仰韶文化略晚的龙山文化,其氏族村落也都 分布在河流两岸。

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黄河与长江两岸的中下游地区,现今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也最多。这些事实既说明了先民对水的依赖,也说明他们在水的哺育下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但是,也正因为先民们居住得太靠近水,所以也就常常道受水 的危害。可见,人类同水产生密切关系的时候,水的利害就双双降 临了。这就使人类在依赖水的同时,必须设法躲避和治服洪水 迄今发掘的远古文化遗址,一般都位于高出河床的台地上。这真 是先民们的一种伟大创造:趋水利而避水害。后世劳动人民对水 的治理和享用,都是先民这一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在古代神话传 说里,远古先民曾竭力躲避洪水的威胁。如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伏 羲兄妹躲在葫芦里对付洪水的故事,在汉族神话《准南子·览冥训) 里也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故事。

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这实际上都反映了先民与 洪水的恶战,表现了人类与水的另一种关系。这些神话以及稍后大禹治水的故事,都显示了人类顽强的主宰水的精神。它与后 形成的祈雨风俗所体现的对水的屈从大不相同。这是很值得我们 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时特别注意的。 以上说的是有水之害,也还有无水之害,即干旱。它从另一个 角度反映了先民对水的依赖关系。《山海经》所载“夸父逐日”的故 事,表明先民在缺少水的情况下为求得水而作出了多么巨大的牺 牲。《淮南子》所载“后羿射日”的故事,则充分表现了先民对干早 所作的斗争。尽管这些神话故事在古籍中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它 们所体现的那种征服自然的精神是一致的。这说明,远古时代的 中国人对水(自然之一部分)的关系,是既依赖而又积极征服的。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

我们的先民正是从自身的实际体验中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这 种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深。有趣的是,把他们的认识同现代科学所证实的情况作一番比较,会发现有某些惊人的一致之处。

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科学证明,水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生甸形 成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构不成有生命的世界,诚如已知的月球 表面那样。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水面占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 十以上还有大量气体的水和地下水分布于大气和岩层之中先,水在万物万事之中是属于第一位的。古人把生成世界的物质 叫做“五行”,把国家的政事归纳为“六府三事”,在这“五行”、“六 府”中水均列第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日土。《尚书,大禹》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至于万物生成的次序与数量,古人也把水排为第一。如《周易》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 一与地六相得合为水,地二与天七相得合为火,天三与地八相得合为木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天五与地十相得合为土。这一论述有没有什么科学奥秘,还有待人们去研究。但把水的生成看得如 此重要,或许包含着某种科学意义。又如《管子》云:“共工之王,水 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这段话的本意是说共 工氏领有的地方,水面达十分之七,陆地达十分之三。然而,这一 水陆比例与今日全球的水陆分布却不谋而合,这足以让人惊叹古。

其次是关于水的作用,古人认为它是万物之源,它养育了万 人的睿智物。如《春秋》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 恶、肾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明黄省曾的《水经序》在谈到水的作用 时指出:“兆类非此(指水),无以胚阜;万里非此,无以准平;醴饔非 此,无以烹膳而育年;壤垆非此,无以灌溉而兴谷。法其形势,而树 都庙;因其限隔,而分州域;轴轳舆而穷遐互通,堤凿成而境瘠咸利。钟汇之区则珠玉以登,枯绝之野则林壑不毛,函夏泰和则皇波 达贵。”黄省曾的这一段话把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说清楚了 但是,中国人对水的认识远不止于此。作为东方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中国人对水含有东方古典哲学的理性剖析,赋予它许多人 的品格涵养和社会特性,因而自然物的水和社会的人具备了某种 同一性。这才是水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

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水对其他万物显示了一种宽厚大度的精神,它给予万物的恩惠 真是无穷无尽,所以《周易》说:“水养物不穷。”《老子》也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水因此而具有许多美好的品德。《荀子·宥坐》记 述孔子以水比德云:“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遍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义;其浩浩不居,似有道;其赴万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绰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洁,似善;发源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韩诗外传·卷三》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观点,指出:“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之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诸如此类观点,古人所论不少。可以这样认为,水作为自然物的社会化和道德化,是中国人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创造。它不但把人与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化,也把精神与物质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一体化。这种认识无论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风俗民情,还是对水本身的治理和享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