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紫砂的前世今生

  乡宁紫砂陶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乡宁张马村八条埝岭就发现过6500年前的窑址。周、汉、隋、唐、宋、明、清、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窑址都有发现,并且规模可观。时至今日,八条埝岭附近还能随处捡到历代的陶瓷碎片。

  据史料记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乡宁就能生产陶器,到汉代陶器生产更为广泛。到了明清时期,乡宁制作的器具更是被列为贡品,以其原料优良、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等特点闻名全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乡宁县西坡陶瓷厂就一直生产碗、碟、盘一类的日常餐具。1974年,为响应国家发展轻工业的号召,该县在西坡陶瓷厂组建了紫砂车间。1977年,迁入县城后正式成立乡宁紫砂厂。1979年,乡宁又建起紫砂二厂,紧接着建成文笔紫砂厂。随后,韩家河紫砂厂、下县紫砂厂等一大批私人紫砂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乡宁大地上。

乡宁紫砂的前世今生

紫砂陶器制作现场

曾经辉煌的紫砂产业

  乡宁紫砂产业能声名鹊起,除政府的大力支持外,乡宁紫砂厂第一任厂长王致明也是个关键人物。当时的西坡陶瓷厂作为华北地区开办最早的紫砂厂,没有经验可循,只能走出去学习。1975年正月初七,王致明带着工人去宜兴学习,在那个技术保密的年代,别说学习,他们连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大门都进不去。

  被堵在大门外,王致明不甘心,他住在工厂边上天天琢磨着怎么进厂。后来他在一艘往厂里运原矿的货船上找到了办法,以免费为其卸货为交换,跟着货船进了工厂,卸完货后他找到厂里生产科办公室认准生产科科长后,天天在工厂大门口等人家下班,堵到人家后又跟着去人家家里帮忙烧水、拖地,缠着人家要看怎么做壶。最后,对方被王致明的执著和诚意深深打动,出面和厂里沟通,王致明才算迈进了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大门。

  通过6个月的学习,王致明不仅自己学到了本事,还带回了3位工艺师,其中时任浙江长兴县紫砂工艺厂总辅导的谈干儒甚至举家迁到乡宁,为乡宁紫砂手工成型培养了大批人才。乡宁近30年的紫砂工艺生产历史培养出了省级工艺大师吴志文、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李秋萍、韩小梅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紫砂艺人。1979年,李秋萍所制作的腰线花盆在出口日本时,被外贸部门定为免检产品,整件产品不拆包检查,这也是当时外界对乡宁紫砂产品质量和紫砂工艺师技术的最大认可。

  1989年,王树生成为乡宁紫砂厂的第6任厂长。1990年,乡宁紫砂厂和紫砂二厂合并后成立乡宁县紫砂陶工艺总厂,他继续任厂长。也正是他在任的13年里,乡宁紫砂陶器制品进一步大放异彩,声名远播。

  王树生接任厂长初期,厂里每年生产紫砂地砖1200万片、紫砂墙砖1000万片,乡宁的紫砂产品依然以地砖和墙砖为主打产品,并凭借产品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等诸多优点畅销全国。但好景不长,几年后随着广东潮州一家紫砂厂引进德国生产设备后,借助价格优势开始迅速抢占市场。乡宁当时生产的紫砂地砖每块成本价1毛5,潮州的砖拉到乡宁只卖到1毛4。面对巨大的价格劣势,王树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目标鲜明的尝试。原先工厂里只有不到30名工人制作紫砂工艺品,改革后制作紫砂工艺品的工人超过了200人,凭借原料优势和过硬的工艺,乡宁生产的紫砂工艺品不仅迅速走俏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

  总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宁的紫砂陶器非常出色,多种器具都在全国和省级展销会上获过奖,曾有“南宜兴、北乡宁”的美誉。乡宁的紫砂陶器不仅畅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还出口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乡宁的紫砂工艺品一度成为国人炙手可热的物件,成为乡宁人为之骄傲的名片。

  “华北山西省乡宁县在8年之内,发展成为仅次于江苏省宜兴的中国主要紫砂陶器生产地。这里每年生产茶具、花盆、蒸汽锅等12万多件,仍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新华社1981年9月25日刊发的这则题为《中国陶瓷之三——新兴的山西乡宁陶瓷》的消息,以短短30几个字,就道出了当时乡宁紫砂陶器产业的盛况。

紫砂工艺与紫砂文化

  乡宁的紫砂陶器分茶具、餐具、文房用品、建筑材料、摆件及花盆6大类,包括紫砂壶、杯、茶罐、茶宠、笔筒、笔洗、摆件、汽锅、花盆、花瓶、水桶、屋瓦、地板砖、墙面砖、路沿砖等。其中,以茶具最佳,其造型古朴,形态端庄,文雅别致,集实用、收藏、文化与艺术价值于一体。沏茶能保持茶色、茶香、茶味不变,隔夜不馊,长期使用不起腻苔,不生异味。

  乡宁的紫砂器具之所以久负盛名,得益于当地优质的紫砂原料和严谨的制作工艺。优质的紫砂原料使得乡宁制作出的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而且越用越新。这些特点是紫砂壶独有的,是任何茶具都不能比拟的。

  紫砂壶泡茶能够隔夜不馊,是因紫砂原料属于双分子物理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双气孔。所谓双气孔,是紫砂泥内的各种矿物之间结合面形成的气孔和黏土微小泥团内部的气孔组合而成。由于紫砂的这一自然特性,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这样紫砂壶泡茶后茶水无法通过这些气孔透出壶的表面,但水蒸气可以通过这些气孔透出来,使得紫砂壶有透气不透水的功能,从而泡茶的时候,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还能够让茶隔夜不馊。

  同时,也正是因为双气孔结构,使得紫砂壶对茶水有较好的吸附作用。茶水的水蒸气在这些气孔内部通过时,会在气孔壁残留一部分,水蒸气蒸发后茶叶内的油性成分会在气孔内保存下来,被紫砂壶吸收,用的时间一长,紫砂壶的颜色就会慢慢变深,并在壶的表面形成一层玉一般的包浆,使紫砂壶触手细腻温润,越用越新。

  现如今,从一堆紫砂原料到一把紫砂壶,依然需要依靠纯手工制作,经过选料、晾晒、破碎、过筛、做泥、陈腐、制壶、阴干、烧制、研磨、整口……前后历经80多道工序。每一把紫砂壶都来之不易、值得珍惜,但更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的是从先辈手中流传下来的紫砂工艺和紫砂文化。

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

  乡宁紫砂陶器产业经历了近30年的辉煌后,随着当地煤炭产业的突起,也趋于沉寂,开始萧条。2008年,乡宁紫砂陶工艺总厂作为乡宁当时硕果仅存的一家紫砂厂永久关停,乡宁紫砂陶器的荣光成为了历史。

  紫砂陶器产业虽然沉寂了,但这份传承千年的技艺并没有沉寂。为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乡宁县委、县政府做出了振兴紫砂产业的战略决策,组织专家团队对境内开展紫砂资源勘探检测,探明储量近20亿吨,并全面启动了建设乡宁紫砂陶小镇,致力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一批新的紫砂企业应运而生。

  2017年,从小在当时乡宁紫砂厂边长大的王仙鹏投资注册了乡宁金砂紫陶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聘请了原乡宁紫砂厂的5名老紫砂艺人当师傅,传授、带领美术系毕业的大学生加工、制作紫砂产品,并聘请了原紫砂厂厂长王致明为总顾问,紫砂陶工艺总厂厂长王树生为总经理,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传承乡宁紫砂、发展乡宁紫砂、振兴乡宁紫砂的事业当中。

  目前,公司可配制20余种颜色的泥料,生产的6大系列共120余款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并通过代理商销到了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其传统技艺也已被列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乡宁县紫砂办负责人陈孟发介绍,县上启动建设的乡宁紫砂陶小镇,总投资50亿元、占地2000亩,是乡宁县2019年的重点转型项目之一。项目共规划建设11个功能区,分别对接研学旅游、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全方位融入县域红色文化、黄河文化、中和文化,打造全县三大旅游板块枢纽节点,促进紫砂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推动当地沉寂已久的紫砂宝矿再次焕发新生机,开创乡宁紫砂新纪元,开辟乡宁转型新路径,擦亮乡宁发展新名片。(党冯亮)

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