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價值即將改變:從地產到製造

基建價值即將改變:從地產到製造

前言

投資基建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拉動內需。但拉動是哪些內需呢?這就是跟隨時代在變化,不同時期的基建拉動了不同的需求,也讓不同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從最早的鋼鐵水泥,到升級版的房地產,每次變革都使國內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隨著“十三五”走到尾聲,原本承擔經濟大任的地產行業走到高速發展的盡頭,地產拉動經濟發展的效率也正在變的越來越低,經濟動能亟需轉變;基建的實質內容也越來越複雜,不再是單純的修路造橋,在未來的基建大年中,將拉動哪些行業呢?

一、時代的剛需

在2000年之前,國內經濟尚處在粗放式發展的過程中,工業水平普遍不高,物資匱乏,許多基本需求都尚未能夠滿足。因此,當時的基建主要拉動基礎工業的增長,如水泥、鋼鐵、玻璃等初級工業產品。

許多人懷念那個經商的黃金年代,物資嚴重匱乏下什麼都能賣出去,還是賣家定價的市場,加上信息不暢通,商品的定價空間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由於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幾乎不存在行業監管,讓許多行業經歷了野蠻發展,在那個年代成功的人都有一個普遍特徵:極其大膽。

二、6億人的城鎮化

初級發展進程使得許多城市迅速繁榮,但很快也遇到了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了,如何避免中國經濟隨之滑入泥潭?基建的機器再次大規模開動,只是經過十年的發展,國內需求市場已然轉變,單純拉動工業品的模式已無法支撐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附加值更高、產業鏈更長的模式,加上中國人口規模巨大,城鎮化率較低,就此開啟了基建-房地產模式的進程。

與基礎工業品相比,房地產模式是有非常大的進步的,不僅產業鏈變的更長,能夠帶動的產業更多,並滿足居民的更多需求,從住房到家用電器,莫不如是;同時因為土地掌握在政府手中,地產也讓地方政府得到了更多的收入。

因此,在房地產模式得到發展後,我國開啟了全球罕見的大規模城鎮化進程,前後共有6億人從農村進入城市,國內經濟隨之迅速復甦,房地產相關的產業鏈得到了飛速發展,地方財政也隨之寬裕,中國經濟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三、供給側改革

在房地產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後,拉動經濟的效果也越來越不明顯,一些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第一是房產價格的快速上漲,這顯然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

第二是房地產發展過於迅猛,在三四線城市形成了大量的房地產庫存,這對房地產市場形成風險;

第三是許多地方政府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有大量舉債行為,形成了龐大的地方債務,同樣形成了非常大的風險。

因此,2015年出臺了供給側改革政策,旨在“去風險、穩增長”。此後開啟了持續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同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給,緩解社會矛盾;對於三四線城市形成的龐大庫存,通過棚改等模式加快城鎮化的進程,促使庫存儘快消化;對財政預算體系進行了改革,開始發行地方債,將過去形成的隱性債務進行置換,嚴格管控地方債務的新增,化解地方政府風險。

供給側改革無疑是成功的,許多矛盾的焦點都得到了解決,經濟恢復了平穩增長,然而主要增長的驅動力依然是地產,可是單一地產的模式真的能一直持續下去嗎?

四、從地產到製造

儘管中國經濟是經濟學上的奇蹟,但一些基本規律是不可能被打破的,比如單一的經濟刺激手段的效率會越來越低,就如當初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樣,房地產驅動的模式已然走到了盡頭,我們需要一個新的驅動內核,並且比房地產的附加值更高、產業鏈更長。

那麼新的驅動力在哪呢?答案就是製造,並且是附加值更高的先進製造業。

在如今的環境下,國內需求經歷了幾輪升級,基建的內容也產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一方面是質量提升,如公路等級提升、物流速度提升、高鐵大規模建設;另一方面是由單純的基礎設施向公共服務過渡,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需求也正在快速增長。

因此,繼房地產之後,新的基建價值產業鏈正在形成,通過新基建的投資,帶動先進製造業的研發、製造、生產,再次進行工業升級、產業升級,從而實現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新基建的公共服務屬性與先進製造業還帶動了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完成新一次的經濟結構調整,將我國從發展中國家逐步帶入發達國家的行業。

從高鐵產業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條新的價值鏈已經初步實現,唯一要解決的是如何推廣;房地產的路已基本走到盡頭,未來的中國經濟,需要的是創造更大價值的中國製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