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城東街道:古宅荷塘訴說600年滄桑 產業新城點亮詩和遠方

東陽城東街道:古宅荷塘訴說600年滄桑 產業新城點亮詩和遠方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胡芸 阮飛霞

從東陽城區出發,沿310省道向東10公里便能抵達李宅。雖說早已是城東街道的一個社區,但李宅最繞不開的,還是古鎮身份。

花臺門、庚樓、尚書坊、集慶堂……飽經600多年曆史滄桑,這些老建築都被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除了老屋之外,當地久負盛名的,還有一項傳統民俗——花燈。可以說,這是每年春節李宅人給全省乃至全國遊客準備的年味盛宴。

最近,曾一度按下“暫停鍵”的燈會正計劃重啟亮燈。

這幾天,東陽市城東街道駐李宅社區分中心書記徐偉恆忙著和技術人員一起,對36組花燈逐一調試。

更讓人期待的是,佔地4萬平方米、投資1500萬元的花燈公園建設已進入深化和論證階段。

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打造成集花燈展示、非遺傳承製作、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城市公園。

東陽城東街道:古宅荷塘訴說600年滄桑 產業新城點亮詩和遠方

古宅荷塘

訴說600多年歲月滄桑

夜幕低垂,月光在古老的廳堂勾勒出厚重的線條。倏忽,一簇鮮豔的光束撕開了黑幕,隨即燈火通明,流光溢彩,無數的流蘇風中飄搖,轉動的彩珠閃爍不停……一盞盞花燈,彷彿在講述過去的故事。

李宅之名,直抒胸臆。

五代時,一群李姓人士,從河南陳留南遷浙江建德。北宋時,遷居至東陽城南積慶坊,後分散至各地。明宣德二年,李沂(號毅庵)從東陽八都(前山、西宅附近)遷居蟾程,“因子孫發達,世代為官,以姓取名李宅”。

也就是這一年,李氏族人初建花臺門,三開間,中闢大門,前立撇山影壁,水磨磚砌築,整體線條流暢,色彩瑰麗,一切都有著大家族的講究。

如今,門樓上仍懸掛“忠孝名家”匾額,門聯鐫刻“仰峨道德,此間邸第即龍門;闔闢大方,天下文章歸鳳閣。”

歷史悠悠的古鎮古村落,都少不了一口池塘,李宅也不例外。

東陽城東街道:古宅荷塘訴說600年滄桑 產業新城點亮詩和遠方

穿過花臺門再往西走,彎月般的池塘便是“蟾塘”。史書上曾有“雅特愛蓮,蟾塘放荷燈,顯其不淤志”的記載。1801年,蟾塘也迎來大放異彩的一天:為慶賀李氏宗祠竣工暨建村400年,村上張燈結綵,月塘上漂滿荷花燈。

古鎮曾有怎樣的輝煌?李宅有三處特殊的建築:尚書坊、集慶堂和李氏宗祠,三者處於同一中軸線。打開宗祠和集慶堂的前後門,站在後堂中簷,便可穿越前廳、門樓、尚書坊,一眼望見月塘。

相傳,從尚書坊到集慶堂主軸兩側,原建有古民居10幢,東西各5幢,俗稱“十臺”,由盛極一時的李氏10兄弟仁、義、禮、智、信、恭、寬、誠、敏、惠居住。

時移世易,這些過往都在歷史長河中化為煙雲。

蝶變換顏

在李宅過嚮往的生活

2004年,李宅撤村變社區,成為城東街道集鎮所在地。儘管毗鄰東陽城區,曾經的李宅卻“既不如村,更不如城”,沉寂良久。

“城鎮環境面貌差,房屋破舊、街道狹窄,違法亂搭亂建多,不少居民外出謀生。”城東街道黨工委書記郭金剛直言,當地農業經濟底子弱,工業經濟及第三產業發展也無明顯優勢,發展陷入瓶頸。

轉折,始於2017年。

當年,城東街道成為小城鎮綜合整治省級樣板,李宅是整治重點區域。為補齊城鎮發展的環境短板,先後投入8000多萬元,邀請中國美院規劃設計,並配備統一風格的基礎設施。

在全面清淤基礎上,將26口池塘串珠成鏈,引入天然山泉水。郭金剛介紹,街道從地面、水面、牆面、空中立體推進60個整治項目,讓鎮區環境與自然山水相宜,將花燈元素、古建元素融入整治中,精細化凸顯李宅特色。

另外,秉承“修舊如舊”原則,城東街道已累計投入3000萬元,完成古建築群修繕,修復14500平方米古民居古道,古民居立面提升32848平方米。

李宅變了。多年在外的虞仁昌去年回到李宅,眼前一亮:道路四通八達,白牆黑瓦的民居鱗次櫛比;黑臭暗渠變身清澈溪流;沿街開出許多特色店鋪,年均遊客量可達70~80萬人次。

東陽城東街道:古宅荷塘訴說600年滄桑 產業新城點亮詩和遠方

李正雲正在做拍拍餅。(照片由本人提供)

環境是面子,改變還有裡子。

看中李宅的環境優勢,周馬劍去年在桂坡老街開了農家樂。400平方米的店面,裝修古色古香,“環境好了,不用吆喝,客人自己就找上門來。”

大量遊客,也帶旺了當地各類小吃生意。

“燈會期間,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63歲的李正雲是李宅拍拍餅第五代傳人,做餅33年,見證了李宅脫胎換骨的變化,“以前一天做不上100個餅,現在旺季一天1000多個都不夠賣。”

花燈璀璨

點亮新時代產業新城

古鎮風貌重塑,今年城東街道又創建美麗城鎮省級樣本,李宅亦是重點。

美麗城鎮,該如何勾畫?

郭金剛說:“城鎮的競爭力,歸根到底在於產業競爭力。”

有著400多年製作歷史的李宅花燈,2015年被列為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文化優勢如何轉為發展優勢?2017年,李宅創建花燈小鎮,外出挖人,成立全省首個花燈公司,由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完全控股,以此完成花燈的轉型升級。

東陽城東街道:古宅荷塘訴說600年滄桑 產業新城點亮詩和遠方

2018年李宅中秋燈會。

2018年中秋,李宅第一次舉辦中秋花燈會,花燈公司承辦,兩百多位工匠參與制作,為期一個月共展出70多組形態萬千的大型花燈,超百萬遊客前來觀賞。

直到現在,不少人仍津津樂道當時盛況:來遊玩的車輛排了幾公里,一家燒餅店一晚上能賺3000多元。

“原先的荷花燈會只需要制燈工人,當下我們需要一支制燈、美工、設計、營銷推廣等專業團隊。” 徐偉恆說,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隊伍已初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運作,並通過“走出去”承接花燈展、與知名景區合作打造夜遊景點,拓寬發展渠道。“去年,我們外出承接燈會布展工程達2800萬元。”

東陽城東街道:古宅荷塘訴說600年滄桑 產業新城點亮詩和遠方

李宅花燈吸引了很多遊客。

今年,城東街道專門邀請上海一家規劃設計院編制花燈小鎮總規劃。

新時代新的機遇,城東街道將不斷深化“花燈小鎮,產業新城”建設。作為全國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東陽市首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李宅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在產業新城中,宗祠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將串成鏈接人與城的文化紐帶。

未來的李宅,不僅是一座古鎮,還有可以細細品味歷史文化的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