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小寒養生,是冬季養生的關鍵

24節氣之小寒養生,是冬季養生的關鍵

我們都知道一年 有12個月,有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有二十四節氣,每月兩個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當下正值小寒,所以我們來探討一下,小寒如何養生。

24節氣之小寒養生,是冬季養生的關鍵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其交節日期在每年的1月5日前後,自太陽到達黃經286°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雲:“(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其意思是,小寒是(農曆)十二月的節氣,因處於該月前半段,所以天氣雖至嚴寒,卻尚未冷到極點。《群芳譜》一書中亦指出:“(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但還沒有達到最至極也。”

小寒正值“三九天”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從此已進入嚴冬時節,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從節氣順序和字面意思來說,大寒應冷於小寒,但歷年的氣象記錄卻表明,小寒往往比大寒還要寒冷,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恰在小寒節氣內,所以自古有“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小寒勝大寒”之俗諺。我國南方的四季變化沒有北方那樣明顯,小寒的寒冷程度也沒有北方那樣突出,但這段時期氣溫隨著北方南下的寒流襲擊而突降的情形也不算少見。

24節氣之小寒養生,是冬季養生的關鍵

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人們外出往往喜歡藏上口罩,以防止感冒。其實,這種習慣並不科學,因鼻腔、到法肺部時,其溫度一般已接近人的正常體溫。而且人的耐寒能力可通過鍛鍊來增強,如果經常戴口罩來防寒、反而會使人的抵抗降低,稍微一遇冷就會感冒,另外在嚴冬時節養成搓手的習慣對身體健康也大有好處:一是能鍛鍊手指,使手指更加靈活自如,對大腦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二是可促進手部血液循環,預防凍瘡發生;三是生活與工作在室內的人經常搓手,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預防感冒。

在此節氣中,還應防止冷輻射對身體的傷害。所謂冷輻射也就是低溫輻射,冬季物體溫度較低,人體靠近它時,往往會有冷風颼颼的感覺。環境醫學研究表明,在嚴寒的季節,我國北方的室內氣溫與牆壁溫度有很大差別,一般牆壁溫度要比室內氣溫低3℃-8℃,而當牆壁溫度比室內氣溫低5℃時,人在距離牆壁30釐米的地方就會產生寒冷的感覺,這種寒冷的感覺就是冷輻射造成的。人體受到冷輻射的作用後,局部組織就會出現血液循環障礙,神經、肌肉活動緩慢、不靈活,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尿量增加,原來患有心腦血管病、胃病、關節炎的人可能會因此而發生心肌梗死、腦梗或腦出血以及胃出血、關節疼痛等冷輻射綜合徵。

24節氣之小寒養生,是冬季養生的關鍵

飲食養生方面,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此時合理進補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裝,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今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鳥、枸杞、當歸、三七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果子、腰果等。

24節氣之小寒養生,是冬季養生的關鍵

運動養生方面也應注意。首先,鍛鍊前要進行熱身活動,因為這時氣溫較低,人的體表血管遇冷收縮,血流緩慢,肌肉的黏滯性增加,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靈活性降低,極易發生運動損傷。其次,鍛鍊時科學換氣很重要,宜採取鼻吸口呼的換氣方式。因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可對吸入的冷空氣起到加溫作用,並可阻擋空氣裡的汙染物及細菌進入呼吸道,從而對呼吸道起到保護作用。再者,小寒期間清晨不但氣溫低,而且空氣層穩定,大氣汙染嚴重,有時還有大霧、大風。因此,晨練前最好看看當地氣象部門發佈的氣象指數,看看氣象條件是否適宜晨練。

更多養生知識,關注本號,持續為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