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甚至更早,银行处理业务一般都是使用算盘运算。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运算工具,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运算口诀。

记得我1986年调入银行后,花了一段时间苦练算盘的运算能力,因为自从上小学时学过算盘的运算方法,谁能想到现在又要使用算盘了。如果不会使用算盘,更是无法工作。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勉勉强强能应付工作,可以上岗对外办理业务了。只有边工作边训练,不断提高算盘向运算能力。为了减少运算差错,那时银行一般都2人一组对外办理业务,一个记帐员负责接柜记帐,一个出纳负责收、付款,相互复核、相互监督,而且也是当时银行的一项制度,如果单人为客户办理业务是违反制度的行为。

银行每年都会开展业务比赛,其中就有算盘加减运算,还有翻打百张传票、利息的计算都要用算盘完成。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银行开始使用利息计算器,加快了计算利息的计算速度。因为,国家经常会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率进行调整,有时一年都要调整好几次,计算利息也要分几段计算,计算繁琐,用算盘运算就影响速度和准确率。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到了90年代初,银行开始使用电脑。记得当时首先使用电脑的是储蓄业务,全市首先使用电脑的是胜利路储蓄所。那时候使用的是286小型机,一个营业网点一台主机,一台主机外挂一台或多台终端。各营业网点之间不通存通取。后来,电脑逐渐升级,出现了386、486、586。从居民储蓄业务延申到企业对业务。营业网点也开始小范围联网,区域之间通存通兑,发展到现在全国联网通存通兑。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上图是80年代末,银行对公业务出纳专柜的收款专柜,使用的是最早的点钞机,无假币鉴别功能,计数器也不灵敏,机器点钞后,还需要人工再清点一遍,然后的再扎把成梱。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上图是出纳专柜的付款专柜,专门企业的工资等付款业务。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这是当时的对公业务营业大厅,主要是行内、跨行等业务的结算。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这是当年对公业务最早使用的电脑终端。电脑当时对人们来说都很神秘,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包括开关机做操作流程、除尘保养规定等等。为了防尘,银行为每台终端制作了防尘罩。为防辐射,为每位操作员配备了眼镜,按月发放营养费。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这些待遇取消了。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老照片说故事:银行生产工具的转变——从算盘到电脑

以上2张照片是专门服务于企业的会计专柜,当时也只有部分业务使用电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