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簡單聊聊人的“攻擊性”

心理學中有這樣的說法:自戀、性、攻擊性,是人類所有心理和行為背後的基本動力。下面聊聊“攻擊性”這個話題。

一、“攻擊性”是人普遍的力量

如果說,人的自戀給人動力尋求自我完善,發展自身能力並因此得以憑自身能力滿足自身的需要。人對性的追求驅動人類繁衍不息進而使族群得以延續。那麼,人的攻擊性則驅使一個人將自己的生命力展開、擴張。生命力的展開必然是帶有攻擊性的,攻擊性是人非常普遍的力量。比如說,憤怒,是大家都擁有的情緒,這便是攻擊性的一種。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最近一次“勃然大怒”的時候,這時候你心裡最想做什麼?那一刻,你的攻擊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心理學怎麼看“攻擊性”

在心理學的觀點中,攻擊性等同於生命力。在弗洛伊德的解釋中,人的攻擊性始於對死亡原始的強烈欲求,也是人類的基本驅動力。並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在“本能地求存”和“本能地求死”兩者衝突中不斷前進。生命的本能之一是“求存”,為了求存,人需要資源,並互相爭鬥以求佔有更多資源,以此求“活下去”和“活得好”。

如果你看一下或者回顧自己所知道的人類史、哪怕是我國的歷史,爭鬥、戰爭無時不在,因為人類需要利用攻擊性來為自己、為自己的族群爭奪更多資源,千百年的經驗讓人類認識到攻擊可以為他們帶來物品、土地和財富,也可以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家人,還可以為自己贏得聲望、地位和權力。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人類天生具有攻擊性,因為現存的我們都從祖先身上繼承了“殺手本能”,不擅爭鬥的群體,在進化過程和歷史中會因無法獲取足夠的資源而消亡。

同樣,你也因此更好理解,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有和表現自己的攻擊性,並且相對來說更容易更適應社會上激烈的各種競爭。(這一例子僅為個人觀點,從我自己身邊的經驗來看是如此,一個直觀現象是在政、企單位裡當領導的有多少比例是男性;)這一方面是社會文化的激勵,同時也是男人從成功的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心理機制,幫助自己的基因更好有更多的可能性流傳下去。也因此,心理學從來不把“攻擊性”看成是什麼壞事兒,

三、為什麼有人會把“攻擊性”看成問題

在心理學中,人的內在動機總是不會錯、有積極的地方,出問題的只是人的外在行為。人比較健康的狀態,是“內在有力量,同時又可以處理好自己的憤怒”。但這是一項需要習得的後天技能,能整體上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人“優雅表達自身攻擊性”這項技能往往習得自父母,但若是父母自身不具備這樣能力,孩子從何習得?於是,人本能的攻擊性很容易因“能力不足”而在生活中表現出“破壞性”,攻擊性不是指向外部(比如對外把誰都看成要拼命的敵人),就是指向自己(我要打死這個“不好、不乖”的自己),造成傷害。

比如說,曾經提到的案例,對自己的憤怒從成長環境和養育著那裡習得了“忽視、壓抑”,因為“父母不允許孩子有憤怒”,可憤怒卻不會消失只是在潛意識中積攢,就像堵死了出氣孔卻不斷加熱的高壓鍋,總有壓不住,爆炸傷人的一刻。向內的攻擊性,最典型的案例比如這類親子關係問題,我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案例,孩子的父母婚姻不和甚至離婚,但父母卻一遍一遍對孩子說“我們的不幸和今天都是為了你”。

而孩子很容易因為攻擊性和全能自戀,天然地認為,家裡所有的不幸都是他自己的攻擊性導致的,“自己就是如此’壞‘的一個存在”,孩子的攻擊性很容易因此破壞性地指向自己,和父母、身邊人關係不好,從內在不允許自己“配擁有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甚至自傷、自殘、自殺。

四、“攻擊性”——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麼時候你的攻擊性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你不妨回憶一下這個情景。曾經有一次,在你的經歷中,有人冒犯你(比如說無良銷售得寸進尺),你因此而感到憤怒,酣暢淋漓地釋放你的攻擊性和怒火。或者回憶其他什麼情景,你曾淋漓盡致地展現你的攻擊性?在那一刻,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在類似的事件中,你是否獲得了什麼好處/收益(物質/心理)?

心理學:簡單聊聊人的“攻擊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