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得到三秦之后还要继续东扩?

蒋华浪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刘邦当上皇帝,平定黥布叛乱,途经故乡,和乡亲父老饮酒,到激情之时说出的诗。从此诗就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的雄心。

汉王元年四月,刘邦率军向北扩张,平定了翟、雍、塞三秦,而此时项羽已经收到刘邦平定三秦的消息,但由于齐国的战况太紧急,项羽抽不开身,吩咐韩王抵御住刘邦,自己收拾完齐国,就收拾刘邦。

项羽万万没想到,韩王竟然被刘邦策反,反过来和刘邦联合打通向东扩张的道路。由于项羽之前偷偷杀死义帝,刘邦以雄厚的实力,逼迫常山王、河南王、韩王、魏王、殷王伙同他一起反楚,旗号是项羽无故杀死义帝(从前刘邦跟项羽的主子,但是手上并没有实权,只是虚职,说是大哥倒不如说是摆没)。

一时间,楚国北方的诸侯全部跟着刘邦攻打楚国,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彭城。项羽到此时才知道,刘邦不能等到齐国平定再收拾了,连忙率领三万骑兵从齐国的战场上转移到彭城。率领三万骑兵将刘邦联军的五十六万人马杀到四处逃窜,落荒而逃,伤亡人数不下于二十万。刘邦从此战开始见识到项羽的恐怖,调整策略,不断地向北南扩展势力,像钳子一样夹住楚国,灭掉项羽。

刘邦从一开始的时候目标就是一统天下,而不是甘愿做一个诸侯王。“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后续,应该没有几个人会注意到。

萧何追到韩信同韩信一同回到汉军内,就去拜见刘邦,刘邦对于萧何的不辞而别,直接劈头盖脸一顿骂,你为什么逃跑?萧何说“我不是逃跑,而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刘邦说“你说的这个人是谁”,萧何坚定的说“韩信”。此时刘邦觉得萧何脑子应该被门夹了,他的军中有几十个将领逃跑,其中不缺乏才华出众的,都不见萧何去追,萧何竟然去追这一个看似毫无本事的小角色,觉得萧何在撒谎。但萧何坚定不移的回复刘邦“那几十个将领有没有都一样,但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如果甘愿长久待在汉中称王,那么韩信有没有都无所谓。如果要争夺天下,就必须得有韩信”。刘邦回应萧何,“我怎么可能长久待在汉中这种地方,我要向东发展,与项羽一争天下”。

从刘邦说过的“我怎么可能长久待在汉中这种地方,我要向东发展,与项羽一争天下”,就已经可以看出刘邦的雄心,只要活着就势必要和项羽一争天下。再结合刘邦完成统一之后的《大风歌》,试想一个拥有如此雄心的人,怎么甘愿只平定三秦,不与项羽一争天下?


明太宗


为什么刘邦得到三秦之后还要继续东扩呢?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愿意为什么称呼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后世千百年所有的帝王将相都以统一天下为最终目标的原因。

1、刘邦远大的志向决定其不可能畏缩于区区三秦之地。

但凡开国之君,皆有极其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不会拘泥于一时的成败,以达到最终目的,也即统一天下为人生目标。

刘邦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在他年轻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浑浑噩噩,在沛县当个小地痞,混不吝一辈子。但是在他见到秦始皇那一刻起,刘邦的命运便彻底发生改变。在一次护送徭役前往咸阳时,刘邦遇到了秦始皇车架出行,面对壮观的出行队伍,刘邦留下了他的第一句千古名言:“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秦始皇是什么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的帝王,他功盖三皇,德披五帝自号皇帝,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根基。以这样身份之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刘邦为何为满足于区区三秦之地。

当听闻陈胜吴广起义后,躲在芒砀山当土匪的刘邦立即拉起一支起义队伍决心反秦,从一名小小的泗水亭长,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名震天下的沛公刘邦,再到率先入秦,意气风发准备登上汉中王位的刘邦早已被历史的车轮推向了时代的浪头,如何会放弃最后的角逐天下机会?

2、项羽的分封实在太不公平。

项羽在灭秦后,因其在诸侯中的威望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将曾经的上司义帝熊心抛之脑后,主动担任起分封天下的职责,但是项羽的分封之举可谓是任性十足。

刚一开始就违背了熊心与诸侯:“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将刘邦的封地从富饶的关中平原改为巴蜀之地,还在其外围分封以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作为监视,却又将其手底下近20万的秦军坑杀,这不是留着口水看着马儿跑么。这一下子不仅失去章邯三人的人心,同时就还把刘邦得罪的死死的。

不仅如此,在分封天下诸侯之时,秦国遗留的三十六郡土地,项羽自己就独占了九郡之多,在剩余的土地上却足足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这其中又以倾向自己的将领为主,同时驱逐七国旧贵族扶立的诸侯王,反而让他们手底下的将相担任诸侯王,这无疑使得七国旧贵族面对项羽时又怒又惧。

因此,在项羽分封诸侯没多久齐国的田荣就联合陈余、彭越率先反叛,其余诸侯亦作壁上观。

3、项羽分封后的举措给了刘邦东出的最好机会。

而项羽在分封之后,不仅没有将关中腹地作为的都城,反而带领手下兵马返回彭城,将那里作为都城,这无疑将自己掌控天下诸侯最好的机会拱手让出。而在军队返回彭城的路上,项羽有又没有对部下加以加以约束,造成路途上无数百姓找到残害。

其后为了摆脱在其之上的熊心,不仅将其贬黜到江南,而后又再次暗中派人将熊心暗杀,这一昏招无疑失去人的心,毕竟此时的熊心名义上还是诸侯公推的义帝。

因此,我们能看到刘邦在出三秦之时便是打着为义帝讨公道,为天下百姓博取仁义的名义出关,我们能够看到效果很明显,关中百姓夹道欢迎,天下诸侯亦纷纷响应。

可以说刘邦此时东出三秦之地,可谓是集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的因素,在这么好的条件之下,本就对天下垂涎欲渴的刘邦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么好的机会呢?


子曰历史


刘邦,原名刘季,刘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兄弟是按伯仲叔季来排行排辈,说白了刘季就是没有名字的意思。按这个排下来,大的叫刘伯、老二叫刘仲,没有听说过老三,史书上也没有记载,那刘邦叫刘季意思就是叫刘老四了。但就是怎么一个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的人,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做到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开创了西汉王朝,推翻了爆秦做了皇帝!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豪杰百姓都纷纷揭竿而起。那么大家知道最先反秦的是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这时候的刘邦也在自己的家乡沛县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做了沛县的沛公。后来刘邦又加入了当时知名度最高的项羽的行列中,和项羽联军一块儿来推翻爆秦。

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但因时机不成熟和势力不如项羽,为避免与项羽为敌,主动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并屯兵霸上,造成自己并无意独自占领关中之地的假象。审时度势为将来能够待机而动。

至于刘邦得到三秦之地后为何还要继续东扩这个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刘邦的目标,肯定不止是三秦之地,而是整个天下。所以,自然就会在得到三秦之地后,继续向东扩张势力。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能解释出为何当初项羽分封诸侯时,为何刘邦就甘心情愿的烧掉栈道,去鸟不拉屎的汉中做个汉中王。正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个是可以理解,也是符合人性的,更符合刘邦本人自己的个性!在他还是个泗水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作为一个低级的吏员,当他见到坐在撵车上的秦始皇,他竟然发表了一个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就是大丈夫要像秦始皇那样,那才活得像个人样,他那时候能有这样的念头,虽然说有点混蛋的想法,但说明他这个人理想还是蛮大的。正如陈胜当初起义之前所说的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对于这样的人是没有满足的,只有进取的心态,是不可能偏安一偶的。

刘邦和霸王一样,是有很强野心的人,从他见到祖龙威势时的感叹,当然,那时刘邦还不能说就想当皇帝,但他对权势、地位的渴望是毫无疑问的;乱世中起兵造反,哪个又不是为了功名富贵呢?

同时这也是汉集团军中所有人的集体愿望,当初丰沛诸将跟随刘邦是为了功名富贵,留侯是为了替故主报仇,淮阴侯、韩王信等人是为了列土封王;在看看刘邦和他汉集团军中都是些什么人?都是原来的楚国人,他们怎么可能愿意在汉中这个异乡呆一辈子呢?因此,东出关中,与霸王争天下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利益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即使刘邦想在关中待着,他也不能违逆大家的意愿。同时这也说明了为何刘邦做汉中王时,为何那么多刘邦手下的将领士兵要逃跑的原因了!

对刘邦而言,东扩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在中国的历史上,若干个势力能够安稳的平衡并存是不可能的,最终都会被强大的一方所兼并。如若给霸王项羽数年时间,就算再自己一生不会被歼灭,万一自己年老身故,凭吕野鸡母子想在乱世中稳定汉集团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以吕后死后,丰沛诸将发动清宫政变,诛灭刘邦嫡系继承人的表现来看,吕后母子在乱世中,结局恐怕相当凄惨!所以刘邦必须趁自己还打得了仗时尽快平定天下,否则,身死国灭、子孙无遗!霸王项羽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