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思改革以图强?

纵观历史,每个封建王朝都经历了初建→强盛→衰落的过程。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未能逃过这历史的周期定律。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成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开端,同时也葬送了一个强大的清政府,从此清朝的统治力量开始衰弱。

晚清政府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思改革以图强?

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遗址

旧秩序的混乱,总会引出一股新的力量来重建新的社会秩序,以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从而免受来自列强的欺凌。例如,1853年美国准将佩里一炮轰开了日本的国门使得其国内爆发了明治维新运动,短短的几十年就让过去其仰望的天朝反倒向他割地赔款。那么,晚清政府为什么没有像日本一样走上一条自强的道路呢?

晚清政府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思改革以图强?

明治维新才匆忙的使得日本普通人有了自己的姓氏


其实,直至清帝退位,清朝的统治者都没放弃过改革自强的想法。可惜,他们所谓的改革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维持满清贵族的统治。

中国的近代开端总的来说要比一海之隔的日本早上十年左右,如果清政府真能断臂改革,那么近代中国肯定要比日本更先强大起来,也不会有之后的甲午战争了。从综合实力上来看,古代中国从政治、文化、经济上都引领亚洲几千年,其改革图强过程中所需的物质基础是邻国无法比拟的。不过也正是长时间的领先,再加地理上的地大物博造就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使得统治者自大且无知。

不能否认,洋务运动是晚清有识之士想要奋发图强路上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使近代中国开始接触了世界主流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同时也在这片传统的落后的土地上的人们心中渐渐的形成了家国意识。面对列强的羞辱、领土的割让,更多的仁人志士开始要求政府改革以自强、民族奋起以自立。然而,相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满清贵族更在乎的是能否永久的统治这片土地。

晚清政府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思改革以图强?

“鬼子六”奕䜣,如果当初他取代咸丰皇帝历史可能会改写


即使以号称洋务运动领袖的恭亲王奕䜣在面对列强的时候也是主张“待以优理”、“以信义笼络之”。也正是他对洋人的态度是如此的“包容”,才使得他获得了列强的支持,以至于在与肃顺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洋人的支持。可以说,以奕䜣等人为代表的皇族改革派,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晚清政府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思改革以图强?

庆亲王奕劻,据说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纵观晚清七十余年,在面对外患的同时,也在应付着来自内部的动乱。内部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识,改革派与保守派一直处于对权力的你来我往的拉锯状态。先是太平天国运动率先打乱了清政府赖以统治的满人军政基础,汉族集团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洋务运动的发起使得晚清的国力一度得到了恢复,甚至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假象。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再加上守旧权贵集团的无知与阻扰,使得洋务运动从内部和外部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随后的戊戌变法也止于传统势力的抵制而变成了“百日维新”而写进了历史课本中。

在清朝统治集团的心中,纵然列强再无耻,最多也就是来分一块地,抢一些白银,不会直接威胁他们在这个国家的地位,而国内的改革力量可是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统治的基础的。


晚清政府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思改革以图强?

清政府宁可割地赔款也不肯因励精图治而动摇统治的根基

清朝疆域如此之大,丢一些无所谓,毕竟他们不知道香港在哪里,远东的出海口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更不知道为什么东洋人会看上一个荒无人烟的东南小岛。反正朝廷的地多的是,施舍出去一点也无大碍,国库虽然没有多少银子,但是可以在老百姓身上榨,这些和他们都没什么关系。外边再乱,王爷贝勒们照旧领着俸禄遛着鸟。可是他们的维系统治的手段是损害一个民族的利益的,这就招致当时进步之士的反抗,一些起初对清廷抱有幻想的人士渐渐的也加入革命的队伍。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排外失败引来了八国联军,过去清廷的勋臣们也不再忠于朝廷,“东南互保”使得清政府虚弱表现无疑,统治集团形同虚设。然而,就是这么虚弱的统治中央,在面临事关王朝生死的立宪改革之中还是不甘放弃传统封建专制,弄出来个“皇族内阁”来愚弄中国百姓。

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也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