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時常茫然,或許正是因為常識懂得少吧

如果生活時常茫然,或許正是因為常識懂得少吧


生活茫然,或許正是因為常識懂得少吧!

——讀《常識與通識》

01

《常識與通識》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發表於上海的雙月刊文學雜誌《收穫》上的作品,談話的主題既是“常識”。

這本書並不是什麼嚴謹的科普介紹,反而是如平常聊天講故事一般隨意,東拉西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書中內容更是天馬行空,意趣盎然,文化味和市井味混雜,不虛不浮,讓人擁有極大的閱讀興趣。

《常識與通識》都是些有趣的介紹,比如人為何會懷鄉,為何會戀愛,為何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敢玩兒蛇、催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比如第一篇說吃與思鄉的關係,思鄉實際上是生理上思念家鄉的吃食兒,是從小形成的飲食習慣決定的。

人還沒發育成熟的時候,腸內蛋白酶的構成有很多可能性,然後隨著吃的食物種類相對固定,留下來的就剩下用來消化對應食物的蛋白酶,所以遠行吃別的東西時容易誘發水土不服,長輩告誡小朋友不要挑食,道理就在於希望晚輩可以吃遍天下都不怕。

文中阿城還特意講了自己一段有趣的經歷。

有一次他開車在路上突然特別想吃中餐,於是拐下告訴找到了一家中國飯館,點了一盤西紅柿炒雞蛋,然而,菜端上之後,他吃了一口之後認為:你可以它叫做任何東西,但就是不能叫做西紅柿炒雞蛋。然後他找來了老闆,問,你這裡是正宗中國菜嗎,老闆特別理直氣壯地說:當然是正宗的,我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波蘭廚子!

如果生活時常茫然,或許正是因為常識懂得少吧

02

這本書充滿了一種“漲姿勢”的滿足感,有著文藝與理性的雙重口味。

看得出作者閱讀了大量的科普著作,然後用有趣、通俗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來,不賣弄文采而又說得通透,讓人安靜看著,不生厭,慢慢喜歡起來。

作家阿城,是個有趣而富有知識的人,人人都誇他小說寫得好的時候,但他愣就是不寫了。

接著去寫散文,也好,可是沒幾年,他又不寫了,跑去搞編劇,或者其他什麼事,越久,聲音越小,後來就簡直不知道他去幹嘛了,灑脫如此,總讓人心嚮往之。

如果生活時常茫然,或許正是因為常識懂得少吧

03

本書乍看還以為是風趣的科普類雜文,但越到後面越覺得有洞察事物本質的睿智與洞察力,到最後更是如直指本質的哲學一般。

阿城說:“世界上最複雜的事是將複雜解為簡單。當然,最簡單的事也就是將明明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常識本來很簡單,簡單這件事很難。

這本書對於一個無論是鍾情於學術,還是希望生活平和的人來說,都會有一些道理和知識,讓處於迷茫時候的你讀起來有醍醐灌頂的感覺,那些美食、愛情、藝術、文化革命等種種常識中的乖謬,變成純粹的化學與生理反映,讓人有一種通透的感覺,也許是就是作者所言的通識吧。

語錄文摘

1、藝術除了性和死亡,攻擊也是永恆的主題之一,流行的說法是暴力。所謂愛,如果是與死亡、暴力綜合,效果就非常強烈。

2、孤獨呢?既得不到釋放攻擊的快感,也得不到壓抑攻擊的快感,這種茫然就是孤獨。孤獨暗藏著隨時會引發攻擊的可能。

3、文化是積累的,所以是複雜的,愛情是被文化異化的,也因此是複雜的。

4、不少著名的科學家週末會去做禮拜,不少神職人員也在科技刊物上發表科學論文,宗教的歸宗教,科學的歸科學。科學造成的“信”與宗教的“信”,不是同一個“信”。

5、魯迅的小說,尤其“吶喊”系列,有著沉實的攻擊熱情,雜文則乾脆是匕首投槍。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充滿了燦爛的攻擊熱情,愛和死亡都是勃勃跳的。愛很危險,內含的攻擊熱情搞不好就導致死亡。

6、藝術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產生的作品再催眠閱讀者。如果一本小說你無法讀下去,說明它的催眠系統已不符合你的暗示系統。

7、神、鬼、怪,不可證明它們是否實在。中世紀的神學要證明上帝的實在,是幫倒忙,毀上帝,不過倒由這個實證引發了文藝復興的科學精神。宗教是人類的精神活動,非關實證。

8、電影是最具催眠威力的藝術,它組合了人類辛辛苦苦積累的一切藝術手段,把它們展現在一間黑屋子裡,電影院生來就是在模仿催眠師的治療室。

9、凡流行的事物,都有催眠的成分在。

10、人類創造了文明與文化,無非是讓人更好地成為基因的載體和傳遞的媒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