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校園暴力問題,一直都是社會的陰暗面。

很多家長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和同學好好相處,

可往往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等到慘劇釀成之後,才知道孩子受到過什麼非人的對待。

最近,一則“湖北15歲男生疑遭校園暴力致死”的案件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

高一新生在寢室被其他3名學生圍毆致死,原因竟然只是拒絕將手機借給他們拍短視頻。

人生還未真正開始,就被強行畫上了句號,著實令人心痛!

但是反觀屢次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家長的教育問題,是不是也值得重視?

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對待校園暴力,是應該忍氣吞聲,還是以暴制暴?

這是每位家長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千萬不要小瞧對孩子的危機教育,因為有時候甚至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受害者不願意將受欺負這件事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嫌丟面子,怕報復,所以很多時候在受別人欺負之後選擇默默忍受。

但越是憋著不說,家長和老師就越不清楚發生了什麼,

看起來只是同學間的小打小鬧,最後卻奪走了孩子的生命,

這種失去了才醒悟過來的痛苦,任誰都承受不了。

之前有媒體做過採訪調查,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幾乎都曾經歷過不同形式的“校園霸凌”:

有人曾經被高年級勒索過錢財;

有人曾經被同學合夥排斥,被一夥同學嘲笑或逼迫做不想做的事;

也有人曾在學生時代因為小矛盾,就糾集一群同學毆打另一位同學。

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孩子在學校都經歷了些什麼!

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校園暴力沒有明確的界限,但你應該教會你的孩子向它說“不”,

這個“不”,指的不僅是拒絕向其他同學使用校園暴力,

更是在遭受到暴力時可以勇敢地保護自己。

然而面對校園暴力,“以暴制暴”就是最好的方法嗎?

以暴制暴固然大快人心,但這種做法,看似具備平息一樁爭執的力量,

卻忽視了校園暴力賴以滋長的土壤。

信奉武力只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暴力的種子,並不可取。

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共情。

如果真的遇到霸凌,父母一定要堅決地站在孩子身後無條件地支持孩子,

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關愛。

假設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他依然確信父母的愛與接納,

那麼孩子會獲得極強的安全感,並滋生出坦然面對的勇氣。

這樣做是為了給孩子兩個信號:

認可孩子情緒的合理性。

孩子的負面情緒在第一時間被父母所包容之後,他會知道自己已經安全了,

才能更好地卸下心防,向父母傾訴內心的難過。

讓孩子知道他擁有終結一切悲傷的主動權。

面對暴力,我們是可以做些什麼的,而不僅是被迫接受。

只有讓孩子清楚地明白這點,他才能在每次遇到危險和傷害時,

更加積極地尋找出路,而不是過久停留在“無所適從”或者“寄希望於別人”的被動之中。

但是父母一定要切記,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造成二次傷害。

  • “你怎麼這麼懦弱!”
  • “哭有什麼用。”

這類話語只會讓孩子更加把秘密藏在心裡,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校園暴力從來都不是憑空產生的。

很多時候,人們做出某些出格的舉動,都是有經過利弊權衡的。

哪怕是一個心智不健全的孩子,也不至於完全肆無忌憚、不計後果。

一則校園暴力的背後,除了受害者與施暴者之外,

學校往往也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面對孩子受到欺凌,很多家長寧願選擇以暴制暴,相信拳頭的力量,

也不選擇通過正當渠道尋求解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失望。

輕描淡寫的批評、不痛不癢的批評,這些都是很多學校的一貫做法,

家長找上門來,口頭上安撫會給他們一個交代,實則壓根就沒有放在心上。

如果學校的制度不能保障學生的安全,那崇尚蠻力的叢林法則就會大行其道。

也就怪不得在這種情況下,“打回去”成了無奈的自保。

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該不該提倡?

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是每位家長最樸實的願望,但這個社會總是有著各種黑暗面,

面對這些惡意,家長在憤怒的同時,更加要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自我,

不主動傷害別人,但面對傷害也能勇敢反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