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首個殘疾人託養服務國家標準今年實施

天中晚報訊 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昨日,記者從駐馬店市殘聯獲悉,中國殘聯、民政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部門近期共同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對《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體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以下簡稱《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的有關內容進行發佈,並於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

上蔡縣大路李鄉肖裡侯村三組的侯昴蛋為肢體一級殘疾,曾經,他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清苦的生活。是上蔡縣創新殘疾人扶貧模式,讓這對母子住進了寬敞的住室,室內空調、電視一應俱全,一日三餐無憂。2016年,駱榮煥帶著兒子入住慄莊重度殘疾人託養中心,她成為護工,一邊照料兒子一邊照料另外一名癱瘓老人。“住到這兒,我們一家人都解脫了。我照顧倆殘疾人,一年有24000元工資。”駱榮煥說,她家的老屋年久失修漏雨,民政部門2018年為她家維修房屋,殘聯還為她家的廚房安裝了漂亮的櫥櫃。《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的實施,為更多像侯昴蛋一樣的重度殘疾人群體提供了更加規範的託養模式與標準。

其中,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模式發端於駐馬店。“照看一個人,拖累一群人,致貧一家人”——這是眾多重度殘疾人貧困家庭生活的寫照。為破解殘疾人脫貧攻堅難題,確保“兩不愁三保障”落地落實,2016年,駐馬店市委、市政府決定在上蔡縣試點重度殘疾人集中託養模式。這是全國首創,殘聯主動配合助推託養中心試點工作。目前,駐馬店已經建成121個託養中心,入住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4016人。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兩次到我市進行調研,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先後在全國“兩會”、聯合國人權大會上進行了重點推介。


託養機構與人員配置如何?


據央視報道,我國有8500萬名殘疾人,其中重度殘疾人2500多萬名,有託養需求的近千萬名。面對這些需要託養的群體,其託養機構和人員配置也是一大難題。此次《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對撫養服務機構的崗位設置、人員配備以及場所規格等做出了具體要求。在人員配置和管理方面,該標準作出了詳細要求。比如,殘疾人託養服務機構應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具備殘疾人社會工作、醫療或康復、就業指導、心理諮詢或疏導等專業能力,每年需參加相關專業規範要求的業務學習或專業培訓。

此外,在場所要求方面,《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要求殘疾人託養服務機構應有固定的服務場所,寄宿制託養服務機構建築面積應按照床位不少於10張、單人間使用面積不小於10平方米,合居型居室人均可使用面積不小於6平方米,衛生間應配備殘疾人蹲位,居室和衛生間應配置緊急呼叫設備,日間照料託養服務機構應為殘疾人開展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的功能區。“這個標準對提升我國殘疾人託養服務科學化、專業化水平提供了參照依據,對全國各地建立健全殘疾人託養服務地方標準提供了方向指引。”參與此次標準制定的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教授何侃說,這也為各地開展政府購買殘疾人託養服務提供了相應參考。

哪些殘疾人受益?


殘疾人群體有智力、聽力、精神、肢體等不同殘疾類型,要助其真正脫困,需要分門別類進行託養服務,為此,《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對殘疾人託養服務的生活照料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對寄宿制照料、日間照料兩類機構提供服務的主次和重點有適度區分。在殘疾人託養服務機構方面,應對有需求的服務對象進行自助飲食、穿脫衣物等自我照顧能力訓練和行走、上下樓梯等室內外移動能力訓練。而日間照料託養服務機構更偏重於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勞動技能和輔助性就業。比如,模擬超市、銀行、公共交通等場景,提高殘疾人在物品購買、錢幣存取、交通工作乘坐等方面的技能,以及為他們制定職業康復和勞動技能培訓計劃,提供職業介紹、輔助性或支持性就業服務。

《殘疾人託養服務規範》的出臺意味著從2020年起,16週歲至法定退休年齡段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將可獲得由專門機構和工作人員提供的生活照料及護理、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運動功能、職業康復與勞動技能訓練等託養服務,這些將有助於幫助更多殘疾人建立生活信心,更好迴歸社會。


駐馬店:首個殘疾人託養服務國家標準今年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