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隔輩親,隔輩親,那親起來有時候真的讓人羨慕、嫉妒、“恨”啊!尤其是那些老人帶到一定年齡,然後爸爸媽媽接回身邊自己帶的娃娃,老人見不到,真的會想的不行。

要是離得近幾乎天天能見到情況也許還好。可一但不能保證每天見面,只能每週、每月見一次,甚至離得遠,一年才能見那麼幾面的話。祖孫兩代人走到一起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的咱們就只能靠邊站,幾乎沒有說話的份嘍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我小時候咋沒這待遇?

女兒是她姥姥帶到三歲多,要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接回來開始自己照看的。小傢伙跟姥姥那是親的不行,老太太對外孫女也是“言聽計從”,寶貝的要命。女兒爺爺奶奶由於身體不好,幾乎沒有參與照看孩子,可是一旦帶著她去看往老兩口,情況也差不到哪去!

  • 場景一:寶貝兒,你咋又瘦了?

如果是女兒

自從女兒從姥姥身邊接回來,我們自己帶著後,幾乎每次帶孩子去看姥姥,老太太都會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妮兒咋又瘦了,小臉都癟了!想吃啥快說,姥姥給你做去。你看看都把我們養瘦啦”

我/老婆對比

天冷了,人都容易吃的多,長點肉禦寒用。而一旦我稍微發福,且不幸讓我家老爺子發現那就完了:“你看看你,咋又胖了?快少吃的吧。大孫女,來來來,吃這個,吃這個!”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 場景二:“來來來,多吃點!啥?吃飽了,姥姥再喂一口!”

女兒已經馬上快五歲了,自己吃飯完全沒有問題,筷子都能用的非常溜啦。然而,然而,只要到了姥姥家,秒變殘疾人,這飯要是姥姥不喂,這飯是不會吃了。在女兒老婆家經常見到的場景就是女兒前面跑,老太太后面端著碗追著喂!

如果是女兒:

女兒姥姥:“妮兒,吃飯唄,姥姥給你做你最愛吃的餃子啦”

女兒:“啥餡的,不好吃我可不吃”

女兒姥姥:“你嚐嚐,姥姥喂,張大嘴,啊........”

我/老婆對比:

如果是老婆:

女兒姥姥:“吃飯啦”

老婆:“不餓呢”

女兒姥姥:“哦”

老太太,你哦是什麼意思?

而我是這樣的:

我爹:“吃飯”

我:“不愛吃,懶得吃”

我爹:“愛吃不吃,我大孫女愛吃就行!”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 場景三:“大寶貝兒,別動別動,我來!”

女兒現在穿衣服也完全沒有問題,自己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也都行,給大人幫幫忙。

如果是女兒:

女兒鬧騰要去尿嘩嘩,老婆讓她自己去

姥姥:“你就不能帶著孩子去?有你這麼當媽的啊,來來來,姥姥帶著去,哎呀,外面冷,要不姥姥給你拿小尿盆在屋裡吧!”“別動啊,姥姥給你提褲褲”

老婆:“她自己可以去廁所,也會提褲子”

姥姥:完全無視老婆的話,“妮兒啊,你別動,姥姥給你弄啊!”

老婆:......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我/老婆對比

我爹:"別在這耍賴了,做飯去,我跟我大孫女玩會"

我:"我感冒了,不舒服啊"

我爹:“皮子癢癢不?”

我:......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講到這裡,我一定再次要吐槽一下俺爹。故事是這樣的:依稀記得大概是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正在大院裡面的小賣部門口玩(這個年級小的爸爸媽媽們可能都沒聽過這個詞,簡單解釋就是現在的社區小超市),遠遠的看到我家老爺子溜達過來,我以為是叫我吃飯,然而並不是,他淡淡的跟我說,去小賣部給我打點酒(現在應該很少看到打散白酒的了吧?),我茫然的看著俺爹,問他:“酒瓶呢?”只知道俺爹說了啥?“我沒拿,你回家去取!”去取?我去........!這要是他老人家的寶貝孫女,百分之一千肯定是啥都準備好,要是沒有,即使下刀子,這老頭也得給買去!還“去取?”
 
  • 情景四:“你走開,我們寶貝兒好好的你咋又給弄哭了?你是怎麼看的孩子”

大家都清楚,孩子的情緒還不能自我控制的很好,遇到各種事情不合心意、得不到滿足、或是小小的意外,哭鬧是很難避免的。那對待女兒,和對待我和老婆,隔輩人是這樣的:

如果是女兒:

女兒:“姥姥,媽媽欺負我!”實際上僅僅是她做錯事,媽媽嘮叨了兩句

女兒姥姥,立馬衝過來,不管正幹著啥“妮兒咋啦?有沒有收受傷?誰說你啦?姥姥說他/她”轉頭對著老婆:“你咋搞的,就讓你個跟孩子玩會,咋又給我們弄哭了?”“我看你在玩那個破手機,我就給你扔了!”

老婆:.......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我/老婆對比:

這還用對比麼?“別在我眼前晃盪了,煩!對,我孫女/外孫女不來,你們沒事就別總跑來蹭飯了”!

天哪,我們不是來蹭飯的啊!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 情景五:“碗打碎了沒事,大寶貝兒,你沒事吧,誒呦誒呦,不怕不怕”

打碎碗、碟子,杯子等易碎的東西,應該是孩子們小時候都比較容易發生的事。存在危險不言而喻。然而,對待我們的態度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如果是女兒:

女兒姥姥:“誒呦,誒呦,大寶貝兒你沒事吧?別怕別怕,姥姥收拾了啊,別亂走,紮腳丫丫!”

女兒爺爺:“不就是個杯子麼?沒事沒事,我大孫女沒事無所謂,那誰(喊我),趕緊收拾了,紮了我大孫女你還不知道咋回事了?”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我/老婆對比:

老婆跟我講,她小時候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盤子、碗,我老丈母孃可以罵她好久,然後叨咕至少一個禮拜。以後只要再發生這樣的事,我老婆都會偷偷把打碎的東西收拾好,偷偷埋起來,以防被老太太發現!聽完老婆的抱怨,我對她講:“咱倆抱頭痛哭吧!要是我的話,這頓打估計是跑不掉啦!”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情景N:當然,情況並不止這些,比如孩子外面受了委屈,欺負了其他小朋友,跟大人無意間動手等等等等,孩子和我們受到的待遇絕對是截然不同的。實際經歷的爸爸媽媽們,這時候一定在心裡默唸“對,對,對!”

其實,面對老人的寵愛,除了羨慕、嫉妒、以及“恨”,我們還因該這樣:

1、在自己家給孩子立好規矩,並養成習慣。即使到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也應該按照規矩辦事,孩子有了習慣,面對隔輩人的寵愛時,習慣的力量也會發揮很好的作用。另外,面對老人對孩子的寵愛,我們也應該保持良好、平穩的心態,只要不破壞原則和規矩,其實問題不大,畢竟很久見不到孩子,這樣做也是老人跟孩子親近的方式。等到我們老了,沒住也是這個“德性”呢。

我的孩子變成了“殘疾人”——當被寵愛的孩子遇見隔輩人的瞬間

2、跟老人提前做好溝通,寵愛孩子要有度,不能沒有原則和底線。當孩子真的反了錯誤,沒了規矩,該批評還是要批評,該管教還是要管教。尤其是那些需要緊急做出反饋的情況,比如孩子玩火,摸插座等等。其實老人們心裡也清楚,過於溺愛孩子是不對的,有時候就是忍不下心,也看不得孩子受委屈!這時候,就需要反覆多次跟老人耐心溝通,才能解決。跟他們對著幹,受傷的一定是我們這些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啊!

3、教育孩子揹著點老人,別讓他們心裡太難過。剛才提到,很多老人其實非常清楚對待孩子溺愛是不對的,然而就是見不得咱們這些爸爸媽媽批評孩子、“收拾”孩子。這個時候,如果情況並沒有太緊急,完全可以避開老人進行處理,可以把孩子拉倒別的屋子批評教育,也可以回到自己家後解決。

當然,我們這些做了家長的爸爸媽媽們,還是非常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們的!

這種又好氣又好笑的經歷,您有過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說您的真實感受,以及處理方式!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期待您的關注、評論、留言、私信交流。

我是一個為照顧女兒而辭職的全職菜鳥爸爸,也是一個十年教育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員,專注育兒和家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