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花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是春节、元宵节渲染喜庆气氛的标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元宵节闹花灯就十分兴盛。时代更迭,花灯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已有了极大的创新与发展,尤其近年来,现代科技灯光技术的应用,让唯美浪漫、造型独特的大型LED观赏灯已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璀璨着、亮丽着,妖娆在城市、村镇的街头,惊艳着每年的元宵节,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游人惊叹的目光。


然而,不论多漂亮、多炫丽、多现代的花灯都取代不了家乡的“转花灯”在我心中的位置与份量。


转花灯的发展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转花灯”是家乡河津市僧楼镇李家堡村村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俗语也叫“跑灯”,属元宵节夜间集体表演的一项社火活动。就是把风车式样的一个或若干花灯安装在彩色的花灯架上,在灯内点燃蜡烛,由相应数量的表演者分别举着踮起脚尖碎步向前跑动,在惯性与风力的作用下,“转花灯”连同贴于灯罩上的各种剪纸图案跟着快速旋转“活了”起来。夜色中,人随灯舞,花随灯转,流光溢彩,交相辉映,形成“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花市灯如昼,星月难分别”的美丽景象。

在我们村,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做转花灯。从毛头小孩到耄耋老人皆可各尽所能参与其中。热爱文艺的小叔年年都是我们生产队“转花灯”牵头人之一,他家经常是制作花灯的据点。我们小孩子常常跑去看大人们不计报酬、热火朝天、男女协作、老少搭配、说说笑笑的制作场面,顺带帮点小忙,学点小手艺,好早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小时候常听父母说,这项活动之所以能在我们村传承下来,是因为村里“爱热闹的能人”多。在这些“好事者”的积极组织与带动下,农闲时大伙便聚集起来鼓捣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遗产。经济稍有好转的年代,元宵到来之际,大伙便一呼百应、克服困难着手筹备“转花灯”社火活动。没有政府下拔的经费与企业赞助时,就家家出人、出力、出钱、出物,自给自足完成部分基本的小型花灯制作任务;大型“转花灯”制作经费与其他必要的开支,则由村大队想办法解决,有时会倡议村里在外工作与经商的人自愿给予个人能力范围内的资金赞助,来支持家乡文化活动建设。然后元宵节把全村人制作的大大小小的转花灯集中起来进行表演。这样年年、代代传承,生活日渐红火后,家乡的“转花灯”表演也从小打小闹的本村自娱自乐走向了外面更广阔的舞台。


听村里75岁高龄的僧楼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怀俊老人讲,2011年家乡“转花灯”艺术活动申遗时,由僧楼镇政府所在地我们李家堡村村民,向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专家们演示了“转花灯”的全部制作及表演过程,研究中心主任陈竟教授观摩后得出的结论是:“转花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是山西河津僧楼一带独有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这项活动被正式列为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增强了父老乡亲对转花灯活动发扬传承的决心,提高了人们对当地传统艺术的热爱与自信度。我多次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看到对家乡转花灯的相关报道,看到乡亲们经常受邀参加市、县级政府与各村镇、企业的转灯表演,很为他们骄傲与自豪。


转花灯的起源


说起转花灯的起源,打小听村里的老一辈人讲,河津转花灯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一种传说是在唐武德、贞观年间,僧楼镇一李姓商人元宵节前到京城长安做生意狠赚了一笔,高兴至极!元宵节时难掩激动便别出心裁做了两个能转动的灯,安装在自家店铺门口的柱子上,一示庆贺,二祈来年能“赚”得更快、更多。说来也巧,自此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引得周围商家羡慕不已,纷纷效仿,后来传至村里家户并逐步得以发展演变;另一种传说“转花灯”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因僧楼镇位于巍巍吕梁山南麓山脚之下,过山风光顾十常八九,村民晚上外出提灯照明时,一遇大风灯笼便会失去控制,被刮得上下翻飞,左右剧烈晃动,经常会导致蜡倒灯灭或火烧灯笼之灾。于是,有独具匠心的聪明人了研制出一种像风车一样的灯。双层风车式样的灯罩转动轴不动,然后在轴上设个U形弯,把蜡烛固定其中,这样,刮风时灯体外罩无论如何转动不会影响蜡烛燃烧,有效克服了风对灯内烛火的侵袭,它就是“转花灯”的前身,在我们僧楼一代广为流传应用。后来,小孩子们以此为玩具,经常三五成群举着转花灯跑动玩耍嬉戏。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追溯村里老人更早的说法:“跑花灯”正式被应用于表演是从僧楼宝胜寺开始的。史书与碑刻记载,宝胜寺是唐朝第二大寺院,兴盛时僧侣达3000余众。相传,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每年正月十五,僧楼宝胜寺的和尚们在室外悬挂灯笼时,同样遭受大风天气影响损毁灯笼,于是僧侣们就从僧楼村将“转花灯”技艺引进寺院,并根据儿童跑“转花灯”游戏的启示,结合舞蹈编排了多种表演形式。由数人各擎一盏“转花灯”,于寺院内外、在僧楼大街,配上鼓乐进行表演。开元元年,为庆祝国泰民安,玄宗皇帝号召全国上下张灯结彩闹花灯,以通红明亮的烛火象征“彩龙呈祥、生生不息、民富国强”的盛世年景。是年正月十五这天,僧楼宝胜寺僧侣们的“转花灯”表演被召调入京都长安助兴,玄宗皇帝看后大加赞赏。从此,集体转花灯表演被民间悉数效仿、发展、流传。


转花灯的特点


“转花灯”最为奇特的地方,就在于花灯内蜡烛的燃烧与灯罩的任意转动互不影响且相得益彰、相互映衬,充分展现了 “纸里包火”的奇观,是劳动人民多年来奇思妙想、勤劳智慧的结晶。


“转花灯”区别于其它花灯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转”,而它的转动原理与“走马灯”又截然不同。“走马灯”是靠蜡烛燃烧形成热空气对流来推动灯体水平转动的,而“转花灯”主要是借助自然风力与人力跑动的惯性,让固定在灯架上的有风耳的彩灯飞速旋转起来,形成华美的单灯独秀或群灯共舞的热闹场面。


“转花灯”从外型上看为扁圆形,中间部分像面小鼓,直径有尺余,周边均匀分布有五至七个同方向的风耳,像风车、亦像多瓣的雪花与晶亮的星星,可别小看这风耳,它可是用来控制花灯转向的关键所在。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转花灯的制作


家里嫂子就是制作转花灯的能手,她一个人能完成所有的制作工序,哥哥在一旁配合做些需要力量的拧、扎工作。“转花灯”的制作并不十分复杂,而且取材方便、经济、实惠,这是它能被长久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做花灯的材料均可就地取材,有竹条、细铁丝与白粉练纸、大红纸、蜡烛、还有浆糊等。见嫂子首先用竹条扎两个直径九寸至一尺二寸的等圆圈,每个圆圈内各用两根宽约1厘米的竹板扎个十字交叉的肋条,再把两个圆圈用5至7根宽1厘米、长约10至12厘米竹板支撑连接起来,用细铁丝绑扎牢固,并在这个基本成形的圆形灯体周围扎5至7个同方向的风耳;然后,找正中心钻轴孔,孔内穿一根U型转轴,并在其底部固定好玉米芯或用竹筒、铁皮制作的蜡台;最后用白纸糊裱,并在灯体表面与风耳的白纸上分别粘贴好提前精心掏剪的花、鸟、人物或十二生肖、动物图案,转花灯便制作完成。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转花灯”的灯架根据一副灯架上承载花灯的数量,决定用多粗的竹竿或向日葵杆、桐树杆等轻便的材料做主架,设计扎好框架后用各色的彩纸剪上流苏缠裹装饰,再配上各种扎花与小玩艺配饰装扮,来衬托转花灯的明丽与独特。灯架的形状也有各种设计,有二龙戏珠样、有孔雀开屏、有鲤鱼跃龙门,有五谷丰登、有富贵花开……充分发挥着人们的想象去设计披挂它,只要不喧宾夺主就好,一个目的:好看出彩就行。


转花灯制作虽然不难,但要想做得精益求精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小小转花灯,工序、工艺繁多,集美术、剪纸、装裱、制作与跑动表演多种技能于一体,是亮把式与考验全能人才能力的一门手艺。我们村现年四十多岁的卫效平因自幼受做纸扎生意的家庭熏陶,美术、装饰、编制样样精通,他制作的转花灯细致美观,无人能及。听他说,2012年,就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二年,村里为了激发大家的创新积极性,号召全村人发挥奇思妙想,在传统基础上寻求突破,来一场转花灯制作比赛。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情很高。效平发挥他多年来家居装潢、做各种纸扎模型的经验与个人的聪明才智,做出了“灯里套灯”独具风格的转花灯。就是在一个大的转花灯里嵌一个小的转花灯,而且内外转花灯利用周边风叶方向的不同互作反方向转动,让全村人看后叹为观止,堪称最佳;还有我们庙合巷的李锁旺做的球形转花灯也是前所未有;堡子的李振明给转花灯前方加上迷彩转片,新颖独特。他们都是在传统技术上有所改进与突破的新一代“转花灯”传承人,深受村民赞扬与敬仰。


村里大型的转花灯表演规模,通常都是抽调全村各种能工巧匠组合完成制作,以达到快、美、炫的效果。另外转花灯的跑动表演也不容小觑,因为花灯的转弯、变向及跑动幅度、力量的把握都是相当有技巧的。一个好的跑灯把式能很好地掌握灯架的平衡,正确利用风力与惯性的原理,既省力,还能使花灯转得欢快自然。


不论过去多少年,不论身在何处,家乡的转花灯永远转在每位家乡人的心间,转出我们无尽的乡情,转出我们身为故乡人的自豪感。


转花灯的表演


家乡的元宵“转花灯”社火,不单单只“转花灯”一项表演,而是有着一系列的配套节目相结合的,这样才算是一场完整的“转花灯”社火表演,就像唱歌需要有音乐与伴舞一样。


元宵节前夜,僧楼镇政府周围的村子已是万人空巷,人们早早吃毕晚饭,呼朋唤友,三三两两结伴有说有笑奔赴街头。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街面已是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在人们焦急地、望眼欲穿地等待中,二十个手持响铳、头戴钢盔、腰挎铳药壶、高大魁梧的壮汉全副武装列队于街道两边,他们在统一指挥下装好铳药,随着一声尖锐的哨音划破夜空,“引索滋滋闪星光,点燃火铳震天响,数枚齐发显威力,烟雾缭绕余音长。”与此同时,街边的小孩与大人们慌忙地低下头去,或闭上眼、或掩上耳朵,待震得整条街似乎都在颤抖的最后一响铳声结束后,重新拥挤到街边最佳位置,等待着“转花灯”社火表演的开始。前多年社火开始前放铳一是为了显威风、增气势,另一目的是告诉远近的村民社火表演这就要正式开始了,没来的您赶紧的!后来,国家出于环保与安全考虑,禁止燃放鞭炮,铳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首当其冲的二十发响铳是拉开家乡正月十五“转花灯”序幕的礼炮,它点燃了人们行将作别新年继而投身春耕、开工、复学前的兴奋情绪。


铳声的余音中载有高达两三米的“前行牌”花车缓缓向人们驶来,它是整支表演队的“门牌”,每年由村里的智囊团精心设计出能代表本村风貌的式样,有象征“僧楼”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楼阁造型、有二龙戏珠的图腾标志,中间的彩色灯箱印有“河津市僧楼镇李家堡村”的字样,告诉大家这支花灯队的主人是谁。


前行牌驶过后,几个头戴安全帽、手臂轮着两个“火球”的青年闪亮登场,来回往返穿梭于街道两旁,这是用于清障的流星队。他们肩上分别搭着一根绳子,绳子尽头拴两小盆燃烧着的木炭,两臂前后浑圆地轮开,形成两个巨大的火圈在街边滚动,“火球”不时有火星溅出来,拥挤在街道两边的人群见状纷纷往后躲闪,生怕烫着自己,让出宽宽的街道。一小会功夫后,人们便听到由远即近的锣鼓声,清脆响亮的鼓点直扑人心,兴奋再一次被点燃,人群又慢慢向前移动。


夜幕低垂,在隐约的锣鼓声里,一颗颗转动的花灯闪亮登场,它们仿佛从天而降身披纱衣的仙女,旋转着舞动着白色的水袖纷纷飘至人们眼前,顾盼生辉,欢快灵动,而后又轻轻地、翩然转身远去,接着又有新一轮的“转花灯”笑脸盈盈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心旌摇曳、连连叫好。一时间,街道上一架架花灯在飞旋,在闪烁,像万花齐放,像雀屏盛开,像一棵棵高低错落、挂满星星的彩树闪烁移动,又像一个个排列密集的大风车组合,灯火辉煌地在夜幕中飞舞。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单灯队、有成人手持装有双灯或三五颗、十几颗、甚至二十几颗转灯的大灯树,蔚为壮观。转花灯的表演者们各个身着绸缎彩衣,身上挎着数枚铜铃,口里含着哨壶,铃铛清脆、哨声嘹亮,这样在跑动的过程中可以提示前后的人注意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发生碰撞,更是增添了音效的趣味。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转花灯后面是几十个身着统一服饰,手擎各种彩灯的花灯队,女孩们手提自家制作的花灯,俨然自家花灯的形象代言人,集体亮相媲美,有西瓜灯、莲花灯、花篮灯、鲤鱼灯、八角灯……在此方阵后有时还会有龙灯、跑旱船。它们与最前方的“前行牌”、中间的转花灯队伍动静结合,把街道装扮得五彩缤纷,靓丽非常。


整个“转花灯”社火的配乐是最有气场的锣鼓队。夜色中,“十不闲”锣鼓队在统一的指挥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敲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缓缓走来。方阵中每个表演者的头顶、肩头都戴着包裹在彩色莲花瓣中的小灯炮,远远看去粉色的花苞随着他们敲击的动作一闪一闪的,像夜幕上彩色的星星在眨巴着眼睛。锣鼓队后还会有8人一组,乐声紧凑、动作活泼、鼓声清亮的花鼓队,人们围成一圈挤着看,在大锣、小锣与即兴现编唱秧歌高手的配合下别有一番风味。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夜未央,灯未灭,乐声犹在耳。家乡的转花灯,一直在向前飞转、飞转着……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转花灯的意义


“转花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农村百姓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在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凋敝的年代,给人们单调、贫困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快乐与信心;其次,它寓情于物,代表了人们希望生活的车轮永远不停地向前飞转的美好愿望;再就是它能让人人参与其中,大家通力协作,互帮互助,增强了大家的团结心、凝聚力,形成良好的风气;“转花灯”活动促使村民人尽其才,各显神通,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存在感与幸福感,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转花灯”闹在元宵,舞动在春天,让老百姓心中怀着光明,迎接希望,共建乡村和谐大家庭,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


“皓月碧空星少陪,下凡约舞不需催,龙腾彩闪何仙阵,乐坏老君飞白眉。”家乡的转花灯,转在每位热爱生活的家乡人的心里,把吉祥如意的幸运转给所有遇见它的人。

如今,家乡的转花灯正与伟大的中国梦、与时代的车轮一起红红火火地向前转动着、转动着......


责任编辑:张振东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作者简介:张冰梅,山西运城人,70后,中级会计师,现就职于金融行业。闲暇时喜欢朗诵、写文以装点生活、润泽人生。有数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个报刊杂志与文学平台。愿于有温度的文字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张冰梅:河津的转花灯

作者语

zuozheyu

盛世文人,诗词为冠!为花落而悲,为鸟徙而伤,为水流而叹,为明月而歌,为佳人而唱,为蜉蝣而哀……;天下兴亡,血泪无憾!以笔为剑,不平则鸣,不唯上,不媚俗,只唯实。让生活有厚度,人生有高度、岁月有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