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抱真: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

李抱真是唐朝中期名将,沉着多谋,小心忠谨。他奉命主持昭义军事务。李抱真挑选士卒,加以精心训练,使昭义步军闻名天下。晚年安于享乐,又相信长生不老之说,最终在贞元十年因丹毒而死,

李抱真: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

华夏大地曾上演过许多异族入侵、叛乱,致使国家生灵涂炭、社稷倾覆的剧情,比如匈奴侵汉、金灭北宋;但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也曾诞生过无数忠君爱国、护国安邦的异族英雄。

作为中国历史上开放程度最高的朝代,唐朝拥有众多为国家繁荣做贡献的异族官员,可后来在粟特人安禄山和突厥人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打击下,唐朝跌入深谷、几近灭国,此事也成了很多人证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范例。

然而,这些人不会告诉你,挽救唐朝于狂澜绝境之中的中兴名将李光弼其实也是出身契丹的异族。事实上在国家陷入危难时挺身护国的异族官员远不止李光弼一人。

安史之乱后,中央统治力下降,藩镇割据迹象初现,许多驻扎在外将领因此开始萌动祸心,妄图窥窃神器。但有一人虽也手握重兵,却始终心系国家社稷,不仅从未有过叛逆之心,还多次率军剿灭拥兵作乱的军阀,扶起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

更难得的是他其实并非唐朝出身,而是来自西域的异族,与安禄山更是同胞,此人便是中唐时期的粟特族将军——李抱真。

李抱真: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

一计破千军

崭露头角前,李抱真的职位是汾州别驾,主要职责是帮助刺史处理各方事务,相当于州里的二把手。而能够坐上这位置,全靠从兄李抱玉的举荐。

李抱玉原名安重璋,是李光弼麾下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怀州“功居第一”的大将,因功使得家族皆被赐国姓。在李抱玉的光辉下,李抱真不仅得到了“李”姓,更获得皇帝亲自发来的offer。

这虽有些走后门的味道,但李抱玉举不避亲其实是出于对从弟才干的认可。李抱真也没让人失望,任职期间将州务理得井然有序,证明自己确实可堪重用,但也许老天觉得如此还不能发挥他的能力,又专门为他安排了一次表现机会。

彼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起兵造反攻陷汾州,李抱真成功出逃并赶往京城报信。忌惮于朔方军军威的唐代宗对此全然不知如何应对,李抱真于是献出早在心中谋划好的“釜底抽薪”之计。

他说道:“复子仪之位,可不战而克”。子仪即郭子仪,他是朔方军原统领,军中威望崇高,由他出面劝降的话,能使大部分朔方士兵倒戈。唐代宗觉得此计可行,便将郭子仪派往汾州,据《资治通鉴》记载,郭子仪到后,“怀恩之众数万悉归之,咸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

只靠计谋就兵不血刃地大挫叛军,使得唐代宗对李抱真肃然起敬,当即提拔他为殿中少监,不久后更委任其为陈、郑、怀、泽、潞五州节度留后,按史料的说法,此时的李抱真“恩光洊及,辉耀当时”。

然而李抱真没有接受这些官职,他上奏道:“百姓劳逸系在牧守,愿得一郡以自试”,表示自己经验尚浅,担不起管理五州的重任,请求先从治理一州一郡做起。唐代宗被这种踏实的工作态度打动了,当即改授他为泽州刺史。

李抱真: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

文能安民,武能治军

在李抱真的治理下,泽州“一年而流民复田壤辟;二年而军给人阜、风俗淳义”。斐然的政绩不仅来自于出色的治理能力,更因为他施政以德。

初赴任时,李抱真就发现泽州常有贼寇作乱,有人建议派兵剿灭贼人,但他认为“政和则礼让兴、仁义著;政否则刑罚滋、盗贼起”,便反驳道:“姑务自咎,岂可加兵?”

经过调查,他了解到作乱的根源正是由于当地官府“政德不修”,于是一扫从前弊政,为百姓“申以祸福之门,引以开泰之路”,恩威并施下贼寇纷纷弃恶从善。如此一来,不仅“泽人忻忻”,也让泽州“仁风载扬”。

仅仅两年泽州就实现大治,本着“大唐帝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想法,唐代宗又改任李抱真为怀州刺史,希望他将怀州也治理好。消息传开后,泽州百姓十分不舍,“去思之愤,凝为愁云”;怀州百姓则欣喜若狂,“来苏之庆,霈若霖雨”。

为回应皇帝和怀州百姓的期待,李抱真为怀州量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禁暴以安物、薄赋以养农、省徭以息孤惸、均调以资士卒”,结果不负众望,“为政未几,怀亦如泽焉”。

除致力于改善民生,李抱真在怀州时还着重发展当地军事。彼时天下尚不太平,各方势力皆蠢蠢欲动,李抱真担心一旦爆发战事,毗邻战略要冲——上党的怀州难免会受池鱼之灾,因此他认为应常驻军队、以备不测。

然而,怀州“土瘠赋重人益困”,无力拨款供养军队。于是他决定在当地壮丁中“三丁择一”,选中者将免除徭役、赋税,但得在农闲时用配发的弓矢习射,并参加年终考核,最后按成绩进行奖惩。

三年后,李抱真在不耽误农事,也没有增加开支的情况下就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因他治军有方、赏罚分明,使得士兵战斗欲望强盛,世人纷纷赞道:“昭义步兵冠诸军”。

凭此治军才能,李抱真荣升泽潞节度行军司马,兼任磁邢兵马留后;唐德宗即位后,对他恩宠不减,又加封他为检校工部尚书、昭义节度使和泽潞磁邢观察使。

李抱真: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所谓良将,既要懂得治军,更要“敢打硬仗、能打胜仗”,而李抱真便是其中佼佼者。

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上表朝廷请求子承父职,有意削藩的唐德宗自然不允,李惟岳一怒之下便伙同魏博节度使田悦等人起兵谋反。

在魏博军的进攻下,邢州、临洺相继告急,前去解围的李抱真等人因敌军势大,始终不能有效克敌。为此,李抱真决定兵行险着,抛下临洺不管,转而进攻敌军后方的邯郸城。担心后路被切断的田悦立马回师救援,却不料途中遭遇李抱真设下的埋伏大败而归。

逃至临洺后,又再次被尾随而至的李抱真击败,于是临洺、邢州之围遂解。李惟岳那边则因部下王武俊受唐德宗“斩李惟岳者,以其官爵授之”的诏书诱惑,结果还没来得及攻城略地就被王武俊斩杀。

叛乱本该自此结束,但因为唐德宗事后没有兑现诏书承诺,深感被骗的王武俊于是在不久后联合卢龙军节度使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再次反叛;派去平乱的泾原军则因伙食粗劣而爆发兵变,致使局势愈发恶化,唐德宗甚至需要逃出长安避难。

就在各地将领率军进京救驾之时,为防止东部反贼与关中叛军合流,李抱真决定孤军留下“离沮其奸”,在他这道“帝国屏障”的阻隔下,“群贼深惮之”竟不能西进半步。如此一来,大大抑制了叛乱的波及范围,也为后续救援行动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间。

此次叛乱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唐德宗。为缓和局势,他写下《罪己大赦诏》反思己过,博得了许多叛军士兵的好感。李抱真敏锐地察觉到可利用此事做文章,便派人游说王武俊,希望他能倒戈。为表诚意,李抱真不顾部下阻拦,仅以数骑就前往王武俊大营谈判。

见到王武俊后,李抱真开门见山地说道:“李希烈等人相继称帝说明他们不甘人下,你的实力远逊他们,到时不是被他们消灭,就是对他们俯首称臣;如今陛下已在《罪己诏》中认错,你何苦要‘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

这番拨云见日般的说辞让王武俊意识到自身处境,感动于李抱真为自己指明生路,他决定听从建议。入夜后,李抱真“退卧武俊帐中,酣寝久之”,这副毫无防备的样子使王武俊大为敬佩,也不再怀疑对方谈判的诚意,因此“待之益恭”,更表示“此身已许公死敌矣”。

有了王武俊的配合,李抱真成功在经城击败朱滔,叛军联盟也因其倒戈而土崩瓦解,最终被朝廷军剿灭。战后,李抱真凭借卓绝的军事素养和政治智慧“以功加检校司空,实封六百户”。

李抱真: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

吞服丹药为长生,古来得道有几人

平定叛乱后,天下迎来了久违的安宁。此时的李抱真已步入暮年,闲来无事间他也和许多同时期的人一样迷上了方术,甚至开始服食丹药,以求长生。

一次,他梦见自己“驾鹤冲天”,坚信此乃得道前兆的他在术士孙季长的蛊惑下,一日之内竟“服丹二万丸”,结果“腹坚不食,将死”。好在道士牛洞玄及时施救才将他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就有些荒诞了,因为差点害死李抱真的孙季长居然还敢出现在他面前,更说道:“你都快成功得道了,怎么能半途而废呢?”你猜李抱真对此作何反应?他听从了孙季长的话,又服下了三千丸,于是“顷之卒”。一代名将竟以如此匪夷所思的方式结束一生,世事委实难料。

许多人将李抱真的结局当成笑话,也有人痛骂其愚蠢,但笑话也好愚蠢也罢,若站在他所处的时代来看,就会知道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苛责的。

唐朝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少人相信丹药有助于长生,甚至唐太宗亦不能免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对社会服丹的风气进行过批判,表示丹药“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更对服丹而亡的人发出“呜呼!可哀也已”的感叹。

然而晚年之时,他也跳脱不出“真香定律”,开始服用丹药来。白居易在《思旧》一诗中写道:“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愈”,说的正是韩愈服用丹药而死的事。大知识分子尚且如此,那么李抱真吞丹而死也就不算多么稀奇了。

作为出身西域的异族将领,《旧唐书》对李抱真及其从兄李抱玉的评价是:“以武勇之材,兼忠义之行,有唐之良将也!”更盛赞道:“抱玉抱真,我朝良将!”李抱真去世后,唐德宗为了纪念他,特诏门下侍郎平章事董晋为他撰写墓志铭文“以昭其功”,其中有“恢振皇纲,辅弼天业”之句,可见唐德宗乃至整个唐朝对李抱真的认可。

李抱真一生都对忠于唐朝、热爱唐朝,若偏要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李抱真的事迹当可作为反驳的最佳依据,毕竟人家连死法也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