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走进铜禾之乡 -芒岭

2017年9月2日周六,是芒岭村烧鱼节。由县宣传部记者,县电视台记者,摄影协会,作家协会,新媒体,微视频等组成的采风团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孟彥镇芒岭村铜禾之乡,开启了吃、赏、玩的生态之旅体验。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很感谢县委宣传部组织邀请我参加了这次采风活动。采风团到达孟彥后,得到了该镇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镇党委书记唐大才还专门全程陪同采风。非常感谢!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芒岭,第一次对我们侗族的古老稀有的稻种“铜禾”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铜禾对于我这个来自农村的侗族农民来说还是有印象的。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记得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农田包产到户,我家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分到了不少的稻田,年收稻谷一万多斤。由于银禾和铜禾产量低,我父母一般都选择高山长年有水的软田种植,一般种一亩左右,作为自家逢年过节或馈赠亲友用。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铜禾等稻谷成熟收割季,劳动的场面是很壮观的,通常亲友或村里左邻右舍都会结伙互相帮忙,手中拿着一把像梳子一样的半月形收割刀,一根一根地收割。这种劳动,一般都是妇女和姑娘家结伴收割。记得我才几岁吧,很粘母亲,通常会跟母亲和姐姐们一起到现场去,然后在田埂上看着母亲和姐姐及姐姐们的伙伴们在田里收割。母亲在收割的同时还教姐姐们唱侗歌,姐姐们灵巧的手弹割着稻穗,一边唱:清清流水呵慧禾秧;沉沉稻谷呵慧侗乡;清清的流水滋润着稻谷,白花花米香滋养我家姑娘,哎…..高山流水清泉般的侗歌在劳动的山野里回响,和着周边的鸟啼虫唱,构成一副绝美的诗意般的图画。当然,收割的带禾杆的糯稻晾晒在高高的木排上,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曾几何时,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使得这一传统稻谷几近绝迹,童年的那点回忆也渐渐在历史的大脑中消失殆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那边农村80后90后的年轻人几乎没见过什么铜禾银禾糯稻谷,也不知道“铜禾”为何物!曾几何时,那诗意般的劳动画面,也再难寻迹。现在普遍种植的都是低矮的普通糯稻。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村,见证了芒岭铜禾这一古老侗族稻种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恢复了历史上辉煌的种植面积,成片的古铜色的糯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和少量穿插其间的金黄的水稻及周边苍翠的青山等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通过邓敏文教授及当地政府领导的介绍,我对铜禾的历史和较高营养价值、经济价值等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也为我们侗乡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稀有的稻种并得以发展深感欣慰和自豪!也深感作为新媒体人员身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将我们侗乡引以为傲的古老稻种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食用。我相信,虽然我们这一古老稻种因生产方面环境地理位置等需要花费了大量成本,使得它的价格比普通糯米高了许多,但随着国民生活总体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健康和饮食质量,我们侗乡的有机铜禾必然走进千家万户!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在这次采风过程中,我们品尝了当地纯正稻花鱼食的多种口味:有烧鱼、油炸鱼、清蒸鱼、酸汤鱼、水煮鱼等,鱼肉质鲜嫩,口感爽滑,味道十分鲜美,配上古朴的土陶碗,令人回味无穷!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图为全鱼宴

然而我注意到,芒岭村利用烧鱼节这一旅游活动推介铜禾的发展方式,让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品尝侗乡独特的舌尖上的味道,很不错的,从停满道路两边的汽车数量上看,效果还是有的。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地有众多名胜古迹,如曹家大院、起凤山寺、旌表石母施老孺人节孝碑等,却未见有路标指示及文字简介牌子,后笔者也试图在百度和搜狗搜索,也未见有相关文字介绍,以致众多游客光赴节吃烧鱼和赏铜禾,却错过了众多深山里的名胜古迹,无不令人遗憾了。如果名胜古迹和地方特色小吃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是快哉?

铜禾简介:

铜禾是一种地方粳稻品种,生长于贵州省黎平县孟彦镇芒岭村,因稻粒上长有5-10厘米长古铜色的禾芒而得名。铜禾米饭香味浓郁,口感软和,营养均衡丰富。曾经是女子坐月子的营养主食,起到滋补催奶的作用,还是体弱多病者恢复健康的营养食品。铜禾适合生长在腐殖物丰富、阳光充足的稻田里,生长周期为200天,比一般水稻生长周期多30天,亩产150~200公斤左右。因产量低,具有滋补作用,当地称其为黄金米。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生产现状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原产地是交通闭塞的山区,每家每户以种植铜禾自给自足,自古以来铜禾一直是当地主要水稻作物,清朝中期,芒岭村曾是铜禾的盛产地。光绪年间,因铜禾口感极佳、香味浓等原因,被一些官员、乡绅等带到其他地区种植,促使铜禾在黔东南得以广泛传播。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铜禾作为古老的水稻品种,在孟彦镇一带得以保留,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生态环境、种植模式。孟彦镇海拔适中、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达280天以上,降水量集中,冬天有雪覆盖、为耕地提供了良好的墒情、一年一季种植,为铜禾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远离工业污染源,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山泉水灌溉的梯田和山间田坝,土壤肥沃,提供了铜禾的种植环境。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产地仍然保留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耕牛梨田、粪肥返田、堆肥入田、稻田养鸭、稻田养鱼、人工除草、物理杀虫等传统种植方法可保证铜禾对有机肥的需求和对病虫害的抵抗,使铜禾的品种优势得以保持。

营养简介:

铜禾营养全面均衡,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锌元素含量为9.76mg/kg,铁元素含量2.63mg/kg,猛元素含量2.88mg/kg,钙元素含量为245.61mg/kg,是普通大米的2至3倍。特别是硒元素,它的含量为0.15mg/kg,是普通大米的5至6倍,被确定为富硒大米。因其营养全面,具有增强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防止多种疾病发生;具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健脾胃、补中气、固肠止泻的功效,对于病后、产后体弱多病的人群有辅助疗效,是术后人群及母婴首先的理想营养食品。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附:名胜古迹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曹家大院,位于孟彥镇罗伞村中心。据说该村古时地多人少,涌现出大批地主家庭。曹家大院属于当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里面保存了大量墙体彩绘,见证了当年繁华气派。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施老孺人节孝碑。“节孝碑”在古代,一些妇女在丈夫去世后,既要抚育儿女又要伺候公婆,受人敬重,所以朝廷会立碑予以旌表。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起凤山寺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有关羽殿、观音殿、厨房、厢房,均为木质结构,另立青石质石碑三尊,总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关羽殿为一典型的侗族鼓楼式建筑,上挂一匾,手书“起凤山”三个大字,殿内供奉关羽的雕塑。大殿为观音殿,供奉观音大士。天井内土垒花台,培育四季花木,飘香四溢。逢年过节,来此拜祭的香客络绎不绝。

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花桥。走进铜禾之乡-芒岭

作者和社会科学院邓敏文教授

作者简介:

沧狼,原名杨应海,籍贯贵州省黎平县,70后侗族作家。有作品散见多个报刊杂志及网络网站平台等,部分作品获得征文一等奖,全国、全省征文优秀奖。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