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本期天人影像專訪嘉賓,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戴軍老師,作為一名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的攝影大師,戴老師熱衷紀實攝影,下面讓我們一起分享戴老師的攝影經歷吧!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戴軍老師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長年來,固守贛南本土,熱衷於用紀實攝影的表現手法,潛心記錄自已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贛南客家人文,多年來涉足客家鄉村、城鎮小巷、市民生活等題材。

陸續拍攝了《贛南老表》、《贛南客家圍屋》、《贛南基督教》、《客家紅揹帶》、《浮橋上的人》、《健身大廣場》、《生活碎片》等專題紀實攝影作品。表達自已對客家生存狀態的關注,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索與感悟。

訪談實錄

天人影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攝影的?能跟大家談談您的攝影經歷嗎?

戴軍:真正有意識用相機去拍攝自己感興趣的照片應該是1989年,之前我是愛好美術,在單位工會從事宣傳工作,單位有一臺海鷗4A黑白相機,主要是用於拍攝會議與活動宣傳用。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當時正是改革開放活躍期,固有的觀念與生活悄然發生了嬗變,對時代變化有了更多的思索與領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表達,此時,偶爾被幾幅攝影藝術作品和一本《現代攝影》而深受啟發,於是,便拿起了相機做為自己的一種表達方式,開始喜歡上了攝影。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天人影像:您能談談對攝影的理解嗎?

戴軍:在我看來攝影是與時代經歷,社會生活,個人情感緊密相關的事,是自己用碎片的方式對繁雜世界的一種表達。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當我們所處在這個充滿鉅變的大時代中,時光匆匆,步履難停,身邊世事一瞬即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驚喜的,不安的,糾結的,狂熱的,無奈的……。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我生活在贛州小城,細數過往眾生世相,或驚訝,或感動,或了悟。好在一路奔忙中我手中有相機相伴,偶爾留下了些已經一去不返的日常碎片,以彌補過往中諸多的空白和遺憾。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樣子,無需言說,一首歌,一件物,一張圖便可而知。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天人影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您創作了《浮橋上的人》呢?

戴軍:浮橋就像一個歷史社會舞臺,演繹著百姓生活的百態故事。於是,我對記錄浮橋上眾生狀態,保存浮橋上百姓瞬間影像的責任油然而生,深切感悟到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以人文的關懷收藏,捕捉和整理浮橋上人們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碎片和場景,是我的攝影取向。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浮橋上的人》

這幾年來,浮橋成了我拍攝的第一去處,浮橋上的人成了我按下快門的第一衝動。無論春夏秋冬,颳風下雨,我都會和他們一樣來回行走在浮橋上,沉浸在掠過的一個個影像之中。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浮橋上的人》

用相機直白的紀實方式留下了浮橋上百態人物、百態場景和百態瞬間。有大清早挑著蔬菜進城賣菜的菜農,有騎著自行車趕往城裡打工的農民,有結伴進城購物、上學、串親的郊區人,有在橋上忙碌的小商販,還有在浮橋上消夏遊泳的城裡人,更有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城市人與鄉下人的文化交流、互動、碰撞交融等,這些都一一記錄在我的作品中,烙印在我的記憶裡。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浮橋上的人》

浮橋靜臥在江中,而浮橋上的人、浮橋上的事卻在靜靜的變化,記錄和收藏他們的瞬間影像,己是我不懈的職責。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浮橋上的人》


天人影像:《生活碎片》中你最得意的照片是哪張?有什麼故事嗎?

戴軍:要說九十年代這些得意的作品有哪一張?這很難界定,有些照片拍攝的內容不同,意寓各異。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印象較深的就那張中年男人提自行車突圍的照片吧,那是1991年贛州公園國慶節遊園活動結束後,大批市民從公園內湧出,而出口處位於市中心主要丅字路口,又恰逢中午交通高峰期,街道上擺滿了自行車,造成交通堵塞,此刻,見這這位中年男子踩著自行車上,跨至眾車中間提起自己的自行車走出突圍。當時我被人群擠在旁邊,相機只剩下最後一張膠片了(第36張) ,於是我趕緊拍下了這一瞬間。這張照片報道出來後,有效地推動和完善了市內街道自行車管理。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天人影像:你想通過照片給觀眾傳達怎樣的情感?

戴軍:我力求在記錄生活信息的同時,傳達出更多的時代信息和人文情感信息。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每當我看到小孩玩著手機,吃著肯德基,唱著流行歌,情不止禁的會勾起往日時光,都會給她描述過去怎樣,怎樣?但口說無憑難以說清,好在留下的這些過往照片,不僅可讓她看到那個時代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一些情態,同時也相傳了我們這代人的情感溫存。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所以紀實攝影一定是與社會生活,時代記憶,個人情感相系的結合體,有著人類共同的情感共鳴。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生活碎片》

天人影像:這麼多年的攝影生涯有什麼攝影方面的感想和領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戴軍:經二十多年的紀實攝影實踐中,自感人文修養有了提升,思想有了昇華,心靈有了淨化。尤其是在追求用世界眼光,根植本土的拍攝理念上更加清晰。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贛南基督教》


近十年來,我圍繞記錄我最熟悉的贛南客家人文主題,絡續拍攝了《贛南老俵》、《贛南客家圍屋》、《客家紅揹帶》、《浮橋上的人》、《贛南基督教》、《生活碎片》、《健身大廣場》等多個專題,力求留存更多豐厚的贛南客家人文影像遺產。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贛南老表》

隨著數碼攝影、網絡時代的興旺,攝影空前的繁榮,無論眾多流派,變化繁多,但見證與記錄時代特性的紀實攝影始終沒變,反而會隨著時間推移將顯得更加突出,為後人留下我們這個時代更多影像遺產的價值會更高。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贛南基督教》

天人影像結語:戴軍老師的作品根植本土,以紀實攝影展現贛州的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用鏡頭記錄和反映自己生活、成長的地方所承載的文化、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

每一幅作品都是戴軍老師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思考和情感歸結,是用影像對本土文化的精神祭祀,它們寄情於本土,但又不止於本土

天人影像俱樂部人物專訪持續更新中......

攝影人物 | 天人影像專訪戴軍老師:寄情於本土,但不止於本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