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辍学不会英语只身闯欧美的他,靠什么成为万千人的偶像?

18岁辍学不会英语只身闯欧美的他,靠什么成为万千人的偶像?

今天,跟你分享这本散文类型书籍,来自日本出名的理想生活家松浦弥太郎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位作家?我也是偶然在微信阅读上看到过他书籍的推荐,看了看作者的介绍——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生活美学家、开过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等等,听起来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作品应该也不赖!于是看了这本同样充满矛盾意味的书,感觉,他的生活其实并不矛盾。

松浦弥太郎,其实也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的不普通是把这些普通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并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与价值。结果很神奇,这种呈现变成了一本我想象中会花很多心思、要费很多时间才能出版的“书”(柠檬精在想,原来这么简单呀,那我也可以出书了)!

18岁辍学不会英语只身闯欧美的他,靠什么成为万千人的偶像?

而这本书总结起来也很普通(其实每本书用总结法都寡淡无味),录了松浦弥太郎旅行路上的所闻所见所感。看他的每章节的小故事,感受他细腻的观察与情感世界。他去过很多城市,美国旧金山、纽约、洛杉矶、伯克利、温哥华、德州、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等,大部分听起来是欧美的发达大城市,写的却是一些很小的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你可以看到松浦弥太郎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旅行的感悟。

看书和生活一样,结果导向的总结确实没味道也无意义,最精彩和最难的是过好当下的每个过程。我记得松浦弥太郎写的最细小的一件微妙感觉篇章,是他某天走在街头正下着小雨,他还在幽怨的感慨出神了,结果一位女生举伞到他上方,撑伞的同时松浦的手臂轻轻碰到了女生的胸部,就是那种羞涩、情动、柔软、暧昧的复杂感觉,让松浦一直难以忘怀,分开后就成美好记忆。

18岁辍学不会英语只身闯欧美的他,靠什么成为万千人的偶像?

原文中是否是下雨天有人给他打伞,我都有些不确定了,可能是我脑补上去的,因为这样的小美好故事唤起了我在某个下班的雨夜,下地铁后走在距离小区百米之远的路上,有个身高大概一米七的男生,撑着在昏黄路灯下也看不太清花式的雨伞,莫名其妙就来到了我的头顶,我赶紧不停的表示感谢,似乎还简单聊了下各自的住所,音色、音量、口音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最后我让他先回去吧,不用送我到小区楼下,然后我很感谢他的勇敢与善良。很多细节因为时间太久,记忆都消退了,和松浦一样,只有这种微妙的感觉一直忘不了。这时候我也恍然大悟,原来我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很有故事性,但需要感受与及时记录。对,你的生活也可以这样!

继续说回松浦弥太郎的这本书,很多时候都讲到了“旅行的意义”。他有时会纯粹感受当地的文化建筑美食,以及书店,有时也要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做着“代购”的生意;有时吃饭住宿都会成为问题,这个时候乞丐式的生活开启,但同时又能保持用自己的牙刷、汤勺(?)和书籍三件套的仪式感,这就是他能随时随地保持一种理想主义生活的秘密吧。

18岁辍学不会英语只身闯欧美的他,靠什么成为万千人的偶像?

他的感情世界也是率性而为的,好像没有什么特意的安排与多花心思,总能遇到心动而美丽的爱情。这可能是现代单身人士们所羡慕的,往往费劲心思的去大如某个群体就想认识一两个和眼缘的异性,但在松浦这里却是“不费吹灰之力”,这是为何?

是心境。现代人目的性太强,已经没有松浦的诗性与浪漫,讲究快速高效社交的现代单身男女们,总希望一两次见面就能确定那个命中注定的人,而忽略了对方本身的优点、可爱与存在本身。用阿德勒心理学来说,不去评价而是感受,感受存在本身的幸福,你才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可以说松浦弥太郎是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获取幸福的方式”。

18岁辍学不会英语只身闯欧美的他,靠什么成为万千人的偶像?

松浦有一篇写到登山,也让我想起曾有段时间,我也特别热爱登山(其实现在和未来都爱,只是老有羁绊的借口而驻留原地),我在登山的时候也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徒步登山就感觉心情格外开阔豁达,也在曾经的旅行记录里提到跟松浦同样的生命体会——

登山越是辛苦劳累,就越能看到美丽的景色,这完全就是人生的写照。只要能看到美丽的景色,区区辛苦又何足挂齿。
这并非什么宗教思想或哲学,而是一种充满人性、自由且正确的精神。山中没有任何既寸的规矩,无时无刻不充满着考验自我的机会。

通过徒步,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软弱与坚强、温柔与诚实、正直与虚伪、美丽与丑陋、喜欢与讨厌、爱与憎恨……总之就是真实自己。

他的另一个爱好是读诗,日本的诗人我不认识几个,但是松浦最后写到的那段关于太田村山口的诗化语言,也很想跟你分享下:我站在北纬三十九点五度,东经一百四十一度,太田村山口,闭目聆听微风的吟唱,仿佛能看到光太郎先生背着帆布包,穿着香橡胶长靴,拿着手杖缓步走来。睁开眼,看到的是鲜红的残阳与金色的云朵。今晚的夜空想必也很美。

18岁辍学不会英语只身闯欧美的他,靠什么成为万千人的偶像?

生活中还是不能缺少诗歌的,就算再冷冰冰、再理性主义的人,当他看到一句春天里的诗歌,总触碰到他内心某块柔软的地方,从而使其停下感受;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也因此多了很多色彩。你可以不读诗,但不能没有诗意。

最后说会到松浦弥太郎这本书,整体关于旅行,却又没什么旅行游记中典型的大风景大人群,而是小生活和小感悟,是不是就一定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是不是就能荡涤心灵?是不是就增长了见识?不一定,我觉得旅行时要思考,要记录,要分享,要交流,才会找到旅行的意义所在。“拥有很多无疑是一种幸福。但如果不了解所拥有的事物,就谈不上拥有”,同样,旅行也不是去到的地方越多,才越幸福,而是你了解了当时去那里的自己。

你去过哪里呢?又有什么难忘感受呢?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下一本好书的分享,马上也要更新咯,谢谢持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