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值得全体大连人
骄傲的事情!!!
在国庆节前夕一系列
全国性的庆祝活动中
始终不乏大连面孔

多年前
这几位大连人都接受过
大连籍著名导演柏成建的专访
留下了一手的影像资料
隔着荧幕
这几位大连人娓娓道来各自的爱国故事
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孙家栋
9月17日
国家授予8位在建设和保卫国家中
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
杰出人士“共和国勋章”
其中一位是大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

9月29日上午10时
孙家栋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授仪式
孙家栋出生于瓦房店,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人造卫星。他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他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孙家栋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探月工程,再到北斗导航工程,他为中国的航天科技一次次的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老科学家的家乡情
2016年新春,孙家栋和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等受邀参加了“京腔京韵大连情——在北京的大连籍各界人士春节联欢晚会”,两人都是瓦房店人,从1958年开始就在一起工作了。
在节目中
戚发轫和孙家栋两位科学家
给大连送上了祝福
戚发轫希望大连兴旺发达,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会,出更多人才,在国家各个领域作出贡献。
孙家栋说:“我想我们大连人按照中央的精神共同努力,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生活取得更大的提高,环境建设得更加优美,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相信,我们大连会发展得更好。”
年轻的“卫星专家”
从辽宁省复县(现大连瓦房店)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时,18岁的孙家栋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将来修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
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修大桥的愿望,便只能永远留在年少的梦中。
1958年4月
孙家栋从苏联学成归国。当时,中国正在谋划发展导弹事业,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急需技术人才。孙家栋服从组织分配,来到该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
“一毕业就从事导弹研制工作,我想,这辈子可能就搞导弹了。”孙家栋回忆道。
但在1967年的那个夏天
一切都改变了
为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顺利研制成功
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任院长
随后
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了孙家栋
1969年10月
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完成,周恩来总理决定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当钱学森介绍孙家栋时,周总理握住孙家栋的手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
孙家栋眼中的航天精神
20世纪70年代
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震惊过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儿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1984年
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后,在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孙家栋果断地发出了打破常规的指令——他要求再调5度,最终正确的指令使卫星化险为夷。
2009年
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钱老在信中说:“孙家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孙家栋曾笑道:“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即使年事已高,他仍为中国北斗、探月工程等航天“大事”操劳奔波。他说:“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
谷建芬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的中国
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
……
有关于《今天是你的生日》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在谷建芬老师是这样说的
1989年1月,北京市政府搞一个活动,希望能写出纪念北京市解放40周年的一个主题歌,当时那首歌的名字叫做《10月是你的生日》。
我第一眼看到歌词,就觉得我们这代同龄人,与共和国携手一起走过的温暖感觉,我既喜欢又感慨——新中国成立40年来,老百姓与国家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有那么多故事和感情在里面!我一直在心里想,怎么来歌唱祖国?谷建芬说,她在钢琴上第一次选的主题,就是现在正在传唱的这一首,是娓娓道来的感觉——像母亲带着孩子经历了风雨艰难,孩子慢慢长大了,她看得懂母亲的真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快闪中,《今天是你的生日》曲作者谷建芬与词作者韩静霆
“在这种心情下,我由衷地将对祖国感情轻轻唱起,一点点唱到高潮。我觉得女儿已经长大,对母亲有千言万语,还有长大后对母亲的理解和表达,这是让母亲最高兴的事情!”
合唱队和歌唱演员唱过之后,大家都感觉很亲切,这份对祖国的爱是一种温暖而亲密的表达,朗朗上口,诚挚走心。谷建芬老师心里很高兴,那一年的国庆,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这首歌,美丽的旋律一下子传遍全国。
在大连市实验小学,谷建芬老师亲自为学生排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歌曲
前几天,央视发了一条庆祝祖国生日的快闪视频,多位艺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同唱响《今天是你的生日》,温暖又走心,得到了亿万网友的点赞。现场的指挥者便是谷建芬,她站在人群中间,面带微笑且写满深情,坚定又充满力量,这正是一位老艺术家对祖国最深的爱!
一首好歌的生命力有多强
在《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上
我们找到了答案
连谷建芬老师都没想到
每到国庆日
在全国的各个地方都传唱着这首歌
李前宽
30年前
我们新中国40岁
那年我导演的《开国大典》上映
新中国50岁那年
我导演了《抗美援朝》
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70华诞
我正在筹拍《东方欲晓》
近日,在接受采访中,中国电影基金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说。
李前宽
1941年1月出生于大连,1981年与夫人肖桂云合拍电影《佩剑将军》,1988年合作拍摄《开国大典》,二人一举成名。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出品的
经典影片《开国大典》4K修复版
将于10月18日公映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电影《开国大典》在拍摄时曾经横跨12个省市,动用1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在影片中,大家能看到中南海颐年堂、天安门广场、西柏坡、双清寺等多个在历史发生地实地拍摄的场景。
电影以全景画卷式视角,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诸多大事件,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大事件都囊括其中。
此外,电影还集结了138位历史人物,影片中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蒋介石等人都被观众评价为“高度还原历史人物”。李前宽表示,30年前《开国大典》中融合了一部分历史影像资料,当年拍摄时为能够更真实地贴合历史画面感,与历史影像资料不违和,所拍摄的画面均采用了有历史年代感的色调。
30年前
他们夫妇二人
为什么要拍《开国大典》
↓↓↓
1988年接到任务时,是他们夫妇二人等待了八年的一个期盼。在拍《佩剑将军》时,他们觉得这个题材领域太有意思了,从此就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能扛着摄影机,跟着解放大军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拍这样一部戏?等来这个剧本可以说是自己的心愿有机会达成了,但是完成它却不太容易。
当时看了剧本后是亢奋的,但是静下来一想是很难的,时间紧、任务重。开国大典场面怎么拍?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看了许多开国大典背景资料片,我觉得纪录片真实性是不可代替的,那是前辈的电影工作者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的历史记录。所以,电影里大家看到的天安门那个场面,台上的是用演员演的拍的,下面的是当年的纪录片场景,我们把纪录片和现场拍摄做成了一种巧妙的衔接。
导演尹力这样说
↓↓↓
“
当年的《开国大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人们不仅在大银幕上看到了过去文献当中的开国领袖,也看到了那些从未见过的生活细节。同时在第四代导演的创作当中,对这个题材的开掘带有更多的创新。
”
李前宽、肖桂云是中国影坛第四代导演中的重要人物。两人于1982年开始合作,共同执导了《佩剑将军》《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10余部影视剧,以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而著称。
秦咏诚、张藜
近日
传唱率最高的歌
当属《我和我的祖国》
也许你知道原唱是李谷一
但你知道吗
这首歌的词作者张藜
曲作者秦咏诚
都是大连人呢
此前,对秦咏诚、张藜的成长与创作经历,二人山鸣谷应式的合作佳话,多家媒体曾反复报道过,“《我和我的祖国》只用20分钟就写出了曲”“先有曲后有词”等一些创作中的故事也反复见于各媒体端。
然而
是在哪里的20分钟?
秦咏诚本人是如何评价歌词的?
这首歌和大连又有什么关系?
更多此类细节
无人知晓
有幸的是
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
记录下了这些细节
2015年,在秦咏诚逝世前半年,导演柏成建在秦老北京的家里对其进行了一次“抢救式”采访。记者几乎是噙着泪水看完了当时的视频,这是一位身患重症的老人,接受采访时却变得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他倾诉着对祖国的爱恋,讲述着对家乡大连的眷恋,动情处,饱含深情地哼唱起“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视频中
秦咏诚娓娓道来《我和我的祖国》的
诞生过程
秦咏诚
那是1985年秋天,沈阳音乐学院派我到北京学习,在此期间,我就和张藜频繁接触,每个星期六我都到他家去,他总算有个合作者了,把自己多年没人谱曲的歌词给我,我们俩合作了四五十首。我每次拿个三四首,我的学校在昌平,那地方比较安静,我就写出来,下个周六再去。
有一天,他提出来让我再写个曲,原因是我有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她女儿是拉小提琴的,总在他面前拉这首曲子,他说这首曲子多好啊,他是填词大家,听到《海滨音诗》就填上词了——《太阳与大海》,寓意是党和国家,党就是太阳,大海就是国家。
但是他对曲不满意,说你这个小提琴曲里头有个转调,不大好唱,能不能再给我写一个像《海滨音诗》这样悠扬一些的,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意境的东西。他说你要反着来啊,《海滨音诗》是上行的,你要写个下行的,我说我懂。
“作曲都是这样,第一句被认为是主题或者说动机,有了一个好的主题和动机,这文章就好做了。这个曲是一个二度模进,有了前两句,下面就一气呵成了。现在想,也奇怪了,《我为祖国献石油》是20分钟写出来的,这个歌也是20分钟,写完了,饭也做好了。张藜说,行,放我这儿吧,回头我填上词,所以这个歌是先有曲,后有词。”
同样是20分钟写就
但《我和我的祖国》与
《我为祖国献石油》
大有不同
秦咏诚说:“这个歌不像大庆那样的,又学习理论,又体验生活,感情上有一个大的变化才写出来。这个歌是写祖国,还能先体验生活吗?祖国是无处不在啊,什么是祖国,大海就是祖国啊,所以这首歌是我坐在家里积累了一生的对祖国的感情创作出来的旋律。”
这首悠扬的旋律与
秦咏诚作为大连人
对海边生活的熟悉
有着必然联系
“我本身是大连人,从小在海边长大,时常坐大轮船,能够感受到大海的汹涌澎湃或风平浪静等各式各样的变化,所以说这个曲子写得就非常顺利。我这个曲子能看出大连人的特点,旋律的起伏就像海浪的涌动一样,也透露着大连人海一般宽广的胸怀。”
张藜(独家照片由张黎先去老伴杨阜兰提供)
视频中
秦咏诚也介绍了
张藜填词的过程
在得到曲谱的半年内,张藜多次提笔都没有特别好的灵感。一次,张藜去广西桂林出差,住在郊区一个招待所,早晨推开窗户,眼前的美景让他深感震撼,大山大河,姹紫嫣红,好一幅祖国的盛世画卷,于是主题出来了,歌词一气呵成。
秦咏诚对张藜的词
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我认为第二段词写得特别好,把我们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写得很形象,祖国是海,我们每个人都是浪花,微笑,漩涡,比喻很有意思,和祖国一起微笑,分担祖国的忧愁,分享祖国的欢乐。歌词的艺术性就是揭示生活,并且和别人不一样,还准确。所以这首歌能够流传,词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次采访之后,不到半年,秦咏诚因病离开人世。第二年5月,他的“合作者”“好伙伴”张藜也病逝。大师已去,音容犹在。他们用自己伟大的作品、用作品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中国精神永远活在人间!
给这几位老人点赞!
致敬!
文字:大观新闻大连日报记者曲琦、张丽霞、谢小芳、彭杭
图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郭丽娅电视工作室、部分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徐琳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