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里来了位乐观的流浪阿婆 社工倾力助其找到家人

救助站里来了位乐观的流浪阿婆 社工倾力助其找到家人
救助站里来了位乐观的流浪阿婆 社工倾力助其找到家人

社工与阿婆一起做手工,玩游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赵细妹

“谢谢你们,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找遍了所有地方,幸亏有你们帮忙才找到。”近日,宋先生抱住久别重逢的母亲,激动地向社工和新会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道谢。原来,宋先生的母亲在上个月走失,宋先生遍寻未果,几近绝望之际,他接到了新会区救助站的电话,终于找回了走失许久的母亲。

救助站接收了一位流浪阿婆

社工赵姑娘向记者讲述了老人来救助站的情景。9月20日,有群众报案,称在会城沙岗村附近见到一名流浪老人。民警接报后,成功找到了老人。因为老人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说粤语,民警便将其送到新会区救助站。由于难以通过沟通得知有效信息,救助站最后通过人脸识别、推送寻人头条等途径为老人寻亲,但还是没有成功,于是便让老人在救助站住了下来。

“老人家乐观爱笑,我们都叫她阿婆,阿婆也喜欢我们这么叫她。”赵姑娘说。赵姑娘是“暖流湾”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社工,阿婆一来到救助站,她就和同事一起,与阿婆建立信任关系,丰富阿婆在救助站内的生活,并对其给予心理支持,安抚好阿婆的情绪。同时,她和同事链接多种社会资源,为阿婆寻找家人。

“因为阿婆是四川人,我们曾招募四川志愿者与阿婆沟通交流,成功知道了阿婆的名字和以前的住址。”赵姑娘说,可惜的是,因为年纪较大,阿婆不太记得现在的住址。站内工作人员和社工根据现有的线索,进行了新一轮查找,但还是没有结果。

阿婆的家人急得团团转

社工和救助站工作人员积极帮阿婆寻找家人的同时,阿婆的家人也在焦急地四处寻找她。“自从母亲走失后,我每天都在找,近的走路,远的就骑车。因为母亲喜欢逛公园,我把周边的公园都走遍了,东湖公园、圭峰山等都寻找过,连蓬江区救助站都去找过。”宋先生说。

宋先生是四川人,10多年前从老家来到江门打拼。如今,他的生活好了些,就把在老家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林婆婆接了过来。谁知道刚过来没多久,母亲就走失了。因为母亲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听粤语,宋先生格外担心。

林婆婆今年已经82岁了,去年底第一次来江门。宋先生说,因为怕老人家在家里闷,宋先生带她熟悉自己所住的地方——蓬江区幸福新村附近的环境。“我就带她在楼下的花圃,也就是那个小公园里玩,两三个月后她就已经熟悉了那里的环境。我经常跟她说不要走远了,因为江门太大了,走远了就很难找。”宋先生说,没想到最后母亲还是走失了。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宋先生找到媒体求助。

网上寻踪让母子重逢

为阿婆寻亲无果,赵姑娘和同事们没有气馁,而是静下心来想办法。“如果我家老人走丢了,肯定会心急死了,肯定会四处找。”于是,赵姑娘开始留意各种媒体上的寻人启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20日晚,赵姑娘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寻找阿婆的寻亲启事。经过仔细比对后,赵姑娘确认阿婆就是宋先生要找的母亲。尽管当时还是凌晨,但赵姑娘还是立即联系上了宋先生,再次确认后,就把宋先生的母亲行踪告诉他,然后让他等新会区救助站的电话。

第二天早上,新会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与宋先生取得联系,告诉他阿婆在救助站的情况,并确定接送等事宜。宋先生一家随即到新会区救助站,一见到阿婆,家人们第一时间就拥抱在一起。

“没想到母亲自己一个人走了那么远,很感谢新会区救助站对母亲的照顾,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社工。”宋先生难掩激动之情。

相关链接

“暖流湾”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据介绍,为贯彻落实新会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深化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助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新会区救助站以项目购买形式探索引入社工,专业参与到社会救助领域,由新会区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承接,“暖流湾”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于今年4月1日正式签约启动。

项目结合新会区救助站受助人员适应性需求、休闲娱乐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需求,运用专业工作理念,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对象提供院舍适应、情绪舒缓、增能训练、行为矫治、寻亲服务等,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和价值取向,确立个人发展和生活目标,促进其回归家庭并重新融入社会。

来源:中国江门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