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相信大家在各種古裝的電視劇當中,總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幾個闊綽的客人吃完一頓飯,高聲叫道“小二結賬”,隨手放在桌上一塊銀子,闊氣說到:“不用找了”,而店家看到了,倒也不問銀兩多少,用手掂掂,用牙咬咬,馬上嬉皮笑臉地收下,恭恭敬敬將大佬們送到店門口,還高叫一聲“客官慢走!”

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那麼問題也來了,店小二為何也不攔?飯錢不夠咋辦?銀子就這麼值錢嗎?這其實可就涉及到了古代銀兩的價格問題,要是大家知道過去銀子的購買力,就不會有此疑問了的,首先要說的是,銀子在明以前,雖然可以進行貨幣交流,但是朝廷採取的還是銅本位制,也就是說尋常的貨幣還是銅錢,只有少數達官貴人家庭,才會拿一塊銀子來消費,因此《水滸傳》當中那種動不動好漢甩出幾塊銀子給店家,是過於誇張的。

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而到了明朝以後,隨著歐美殖民者在菲律賓和美洲發現大量銀礦,銀幣才隨著海上絲綢之路不停地流入我國市場,民間才開始廣泛用起銀子當貨幣,歷史上中國使用銀本位制的時間,只有從溥儀宣統二年(1910年)到1935年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25年時間而已。

銀子的購買力如何呢?首先要說常用的公式,那就是10000文銅錢=10貫=10兩白銀=1兩黃金,雖然各朝換算比率都這差別,但是基本都維持在了這個比率。

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就拿必需品大米來說,如今一斤大米需要3元左右,唐太宗年間,文化十分繁榮,5文錢,就能換一斗米,十鬥為一石,唐朝一石大約為要120斤,換算下來,一兩銀子也就能購買20石大米,因此一兩銀子的價格,到了驚人的7200元左右。不過在唐玄宗期間,米價上漲到10文一斗,銀子相對貶值,但是也有3600元購買力的價格。

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而到了宋朝期間,根據《宋史 職官志》記載:“每鬥(米)折錢三十文”。但是因為宋朝貨幣制度比較混亂,而且鑄幣過多,各個州郡都有權私自鑄幣,導致大量錢幣進入市場,此時一兩白銀,能夠兌換2000文錢,因此也能夠購買到6石多的米,根據沈括的《夢溪筆談》寫到:“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宋朝一斤為640克,而92.5宋斤為一石,一石大米也就有59.2公斤,和唐朝相差無幾,但是銀子的價格卻大打折扣,一兩也只能買到價值2160元左右的米。

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而在明清,銀子隨著流通更進一步貶值,大約只有600-800元左右,而到了清朝晚期,一兩銀子也只有200多元左右價格,這樣才具備了貨幣流通的基本價格,不過不管怎樣,它的價格再低,應付一桌飯菜,也是綽綽有餘了的,因此根本不用擔心飯錢不夠的問題。

明朝的七品縣令,一年的俸祿才不過60兩銀子,而《紅樓夢》中通房大丫頭襲人的月錢也只有2兩,晴雯等人就更低了,只有1兩,因此銀子的寶貴性可見一斑。

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至於小說當中動輒數十兩銀子的飯菜,除非是天外珍饈,根本要不了那麼多錢,因此小二看到銀子,自然是興高采烈,只要驗明真偽,管上一頓酒菜錢不是綽綽有餘?

古人吃完飯, 丟一錠銀子就走, 店小二為何也不攔? 飯錢不夠咋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