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北強南弱,東晉南北朝和宋遼金蒙古時期的差異為何那麼大?

問題提得好啊。

問題的關鍵在於,東晉和南宋的體制不同。

別笑,真的是體制問題。

東晉是世家大族+盟主(皇帝)的政治體制,皇帝或者是最大的士族,或者是一個擺設而已,真正的權力在世家大族手中。多個世家大族制衡,從東吳開始,顧陸朱張,到後來的南下大族王謝庾蕭等等,各個大族都有自己的私兵、莊園、勢力範圍,彼此爭雄。

這些世家大族平時爭權奪利,但只要前秦、後燕、北魏等試圖南下,為了保衛自己的家族和財富,南方大族則必然放下彼此的仇恨而聯起手來,即所謂的保家衛國。保衛自己的權力和財富,各大家族是從不吝嗇的。

比如淝水之戰,謝安謝玄是陳郡謝氏的代言人,而那個著名的降將朱序則是江南大族朱家的後人。其實要是平時,朱家和謝家是絕對不可能聯手的,只有你爭我奪,你死我活。生死存亡之際,就不一樣了。

但一到主動進攻,就成了另外一個問題。進攻嘛,就沒那個必要了,一則我不想當炮灰,二則贏了獲利最大的也是那個領頭的,我可不想為人作嫁衣。

這是防禦戰江南政權能打出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樣的經典戰例,而進攻則徒留孫十萬這樣的笑話的真正原因。

同樣是北強南弱,東晉南北朝和宋遼金蒙古時期的差異為何那麼大?


主動進攻,誰打頭陣,誰斷後,誰策應,誰出錢,這個賬就得好好算一算。算來算去不划算,所以進攻就免談,得不了多少好處,反而一個不小心把自己賠進去。

最大的軍頭試圖藉助北伐獲得更大的權力,甚至入主中樞,從殷浩、褚裒到桓溫桓玄,莫不如此;其他家族自然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所以殷浩、桓溫等的北伐,甚至包括祖逖等人,從來沒有獲得過其他大族的支持。

這些大家族之後,劉裕、蕭齊、蕭梁、陳朝等,或無力北伐,或北伐也不過是寒族軍頭為了掌握權力、收攬世家大族人心而進行的轉嫁矛盾罷了。

比如說劉裕,北伐取得大勝之時,之所以在劉穆之一死就匆匆退兵,其實主要是顧慮東晉朝廷、江南士族趁虛造反。

而南宋的體制則截然不同。

經過隋唐而五代北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拆解,南方世家大族已經被拆解得七零八落,再也形成不了對國家的威脅。但發自內心的恐懼使得皇帝老兒對軍頭有天然的防範心理,所以宋的體制就是以防範武人造反而設計的。

也就是說,如果說東晉和南朝的北伐不利,是因為各大家族彼此扯後腿的話;而南宋則是自斷手腳,自廢武功,其軍事體制就是以內部防造反、外部防侵略為目標的,從來就不是為進攻設計的。

換言之,一個是不能,一個則是不為。

同樣是北強南弱,東晉南北朝和宋遼金蒙古時期的差異為何那麼大?


進攻對於軍隊的指揮,前線將軍的指揮水準、臨敵處置權力,尤其是能否一統事權是非常重要的。而兩宋奇葩的軍事體制的一切出發點既然都是為了防範軍隊造反使用,那麼如何能夠削弱戰鬥力他就如何來。可歷朝歷代戰鬥力強的軍隊,其實通常都是人財物一體,兵將一體的。而宋從不如此。

樞密院掌軍權、軍令而不統兵;以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率臣臨時領命出征。

“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同時實行“更戊法”,畿輔與諸州禁軍定期更換駐地, 以使兵不識將,將無專兵。這就使得前線作戰的宋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戰鬥力從來無從得以真正發揮。

但是這個時候,中國的政治組織能力已經達到了巔峰,而宋又是個非常富裕的王朝,人力物力充足,組織一流,這種結構的特點是非常適合防禦的,這才是宋進攻差勁,防守卻頂級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兩宋進攻實力最強的是北宋崩潰,南宋建立的那一段時間。

(紹興十年六月)時張俊克亳州,王勝克海州,岳飛克郾城,幾獲兀朮。張浚戰勝於長安,韓世忠勝於泇口鎮,諸將所向皆奏捷

可惜,這一切在紹興十一年十月,秦檜殺岳飛,而戛然而止。

為什麼這個時候的宋軍進攻能力強勁,甚至岳飛號稱要“直搗黃龍”呢?

因為這個時候的宋軍是最不典型的宋軍。當時岳家軍、韓世忠、劉光世、吳氏兄弟的軍隊責權利,財政、軍隊募集、出征等都由軍頭自己決定,事實上已經具備了私軍的特徵。

這就使得宋高宗完顏構和秦檜要叫停北伐的真正原因。它已經完全背離了宋建軍的傳統。所以完顏構一定要拆解這些私軍,結果是殺岳飛,逼反劉光世手下軍隊,造成淮西兵變和苗劉兵變,使得趙構唯一的兒子也死於苗劉兵變,重新恢復了宋朝的傳統治軍方式,再也沒有收復河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