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基金的尷尬處境:“出海”13年規模仍原地踏步

QDII基金的尷尬處境:“出海”13年規模仍原地踏步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胡金華 見習記者 喻莎 上海報道

距離首批4只公募基金“出海”,已經過去13年。13年來,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下稱“QDII基金”)經歷了哪些“得”與“失”?

從業績來看,今年以來,一些QDII基金取得了良好的淨值表現,截至最新淨值,首批4只QDII基金中華夏、嘉實、南方等三家公司旗下的QDII基金已經迴歸面值,上投摩根亞太優勢距離面值還差0.035元。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即便部分產品表現較好,但其整體規模卻面臨著大幅縮水的困境,可謂是“原地踏步”。

“雖然從當初的4只增加到了現在的100多隻,但總規模才剛剛回到到起步時的狀態。此類基金,這13年發展異常艱辛!”10月30日,資深基金研究專家王群航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業績之“得”:年內多隻淨值增長率超10%

今年以來,海外市場受多重因素影響,出現劇烈震盪,QDII基金在淨值表現上呈現出結構性兩極分化的態勢,不過整體來看QDII基金還是交上了一份令投資者較為滿意的答卷。

記者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截至10月28日,從業績上看,可供統計163只(各類份額合併計算,下同)QDII基金中,今年以來淨值平均上漲5.8%,其中年內淨值增長率超過10%的有59只,91只QDII基金年內收益為正,其中收益率超過10%的有61只;淨值增長率下跌超過20%的基金將近20只,從類型看,多數為原油類QDII基金。

具體來看,南方香港成長、富國藍籌精選、廣發全球精選人民幣、匯添富全球消費混合人民幣A今年以來的收益率分別高達91.26%、90.60%、87.53%、86.40%。有人歡喜有人愁,雖然油氣類QDII基金淨值相比最差的階段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彈,但多隻產品表現依舊不容樂觀,如華寶標普油氣A人民幣、諾安油氣能源、嘉實原油、南方原油A、易方達原油A人民幣年內淨值增長率下跌超過50%。

將時間線拉長來看,2007年首批“出海”即遭遇次貸海嘯的4只QDII基金淨值也有望全部迴歸面值。其中,截至10月28日淨值更新,華夏、嘉實、南方等三家公司旗下的QDII基金已經迴歸面值,上投摩根亞太優勢距離面值只差0.035元。

“第一批基金出海生不逢時,遇上全球股市大跌,導致當時淨值虧損嚴重,對後來的QDII發行造成直接負面影響。”金融律師徐乾山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不過在今年的結構性行情中,首批QDII基金的淨值陸續翻紅,且目前來看近幾年發行的QDII基金也有業績表現不錯的,比如匯添富全球消費、富國藍籌等。”徐乾山進一步補充道。

具體來看,首批4只QDII基金的淨值已有3只陸續翻紅,華夏全球精選、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基金今年淨賺超18%,基金淨值分別為1.277元、1.083元;南方全球精選年內漲幅也達到10.66%,基金淨值為1.172元;上投摩根亞太優勢今年以來上漲12.47%,基金淨值為0.965元。

徐乾山認為,QDII審批額度限制,海外投研團隊初創,與海外資管公司投研團隊有明顯差距,導致QDII基金屬於摸著石頭過河,逐步發展的過程。

規模之“失”:13年仍在“原地踏步”

本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截至10月28日淨值更新,首批4只QDII基金規模已縮水近九成,可供統計的163只QDII基金的總規模與首批4只QDII基金成立時的規模相差無幾,甚至略低於首批4只QDII基金成立之初。

記者注意到,2020年中報披露的規模數據顯示,QDII基金總規模為1205.23億元,創下歷史最高規模,但也與首批4只QDII基金成立時的規模相差無幾。

談及首批4只“出海”基金到現在所有QDII基金的規模變化,王群航向本報記者表示:“QDII基金做了13年,產品數量從4支增加到100多隻,規模到兩個月前才回到1200億元,可以說這一類產品的發展異常艱難。”

QDII基金的尷尬處境:“出海”13年規模仍原地踏步

“QDII行業誕生至今十幾年來一直比較小眾,從其佔比就可以看出來——相較公募基金超過17萬億元的體量,QDII的佔比僅0.62%,不足1%。”上海某公募分析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同時受制於QDII投資額度,再加上內地金融機構海外投資經驗不足,管理水平欠缺,不僅首批出海的QDII基金折戟沉沙,後來就算部分產品表現較好,整體規模也一直不升反降。

對於QDII基金的規模之“失”,江南研究院基金證券分析師潘敏在接受《華夏時報》採訪時表示,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首先是外匯管制和投資品種的限制對公募基金出海有影響,其次是人才的缺少。

“第一批四隻發行的時機不好,QDII主要就是投資美股和港股,對於一些新興市場都不太熟悉,比如越南。而16年以來一些表現比較好的港股不需要通過QDII去買,直接通過滬港深就去可以買,這樣一些精通海外市場的經理並非管理QDII,而只是在自己的投資組合里加了些美股和港股,本來美股就是一個買主動管理不如買指數基金的市場,可能QDII中的指數基金,比如納指ETF長期業績能超過主動管理的QDII。”潘敏補充道。

王群航認為,QDII基金髮展異常艱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想單純通過海外投顧來獲利是行不通的。“當年4只QDII基金成立之初,聘請了海外的投資顧問,投資經理主要是通過海外投顧的服務來進行投資,但是幾年以後陸陸續續都跟海外的投顧解除了聘用或者到期不再合作,說明想通過海外投顧來獲利這條路,是行不通的。”王群航向記者表示。

其次,QDII基金對海外市場的研究體系幾乎是空白的。“海外市場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市場,每一個地方的市場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情況,那麼我們對於海外的投資市場也應該像對國內市場一樣,配備與之相對足夠的研究員來進行投資調研,同時配備研究員的語言也應該過關,不然何談建立相應的研究體系?”王群航進一步分析道。

針對QDII基金“出海”後面臨的投資之困,徐乾山告訴本報記者,“出海”後水土不服,不僅僅是基金公司面臨難度,整個中國金融企業都面臨著提高全球化水平和能力的問題,全球投研能力人才培養的問題,資本流動的規模和水平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基金公司能夠做的可能就是不斷提高全球資產配置意識、管理模式和人才儲備。

而對於普通投資者通過QDII基金投資海外市場應警惕的風險,徐乾山表示,基金賺錢一方面靠大趨勢即投資品種上漲,一方面靠基金經理能力,如果投資能判斷投資品種趨勢,當然最好,能夠選擇符合自己對市場判研的基金產品,如果一般投資者不能判斷趨勢,建議謹慎選擇具有長期盈利能力的基金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