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新能源補貼退出後,這些網約車不會漲價

業內有一種聲音,地方補貼6月25日退出後,運營型電動車就要漲價。

個人認為不僅不會漲,可能還會跌。

運營型電動車主要包括網約出租車、巡遊出租車、分時租賃等。主流車型有哪些?

第一陣營:比亞迪E5、北汽EU系列、帝豪EV、榮威Ei5

他們的生存之道各種精彩:比亞迪E5,憑著三電系統是自己家的,非常土豪,敢於承諾電芯終生質保,電池壞了隨便換,還有深圳和太原大本營加持;北汽EU自建出行平臺各種多,營銷噱頭高大上(換電模式吸引人),把看得見的部分做足,車型造型美觀,配置極高,北京大本營加持;帝豪EV自建曹操出行平臺,重點城市陣地戰,打品牌又搞體驗,走品質發展路線;榮威Ei5藉著RX5火了幾把,有上海大本營加持。

第二陣營:風神E70、長安逸動EV460、艾瑞澤5e、風行S50EV

風神、長安和艾瑞澤贏在價格優勢,把終端價格殺到X萬,很辛苦;風行S50EV上市時間最晚,走定製車特色發展模式,很努力。

預測:新能源補貼退出後,這些網約車不會漲價

主流運營型電動車2018年銷量

現在進入論證環節,歡迎小夥伴們來拍磚。

一、避免補貼損失的動力

退坡前,廠家為避免損失,必然大規模啟動關聯交易,將車輛掛靠在關聯公司,比如租賃公司、出行公司。這些車輛明面上是需求,但實際上是供給——以二手車身份出現的供給。

在3月26日補貼退坡通知下發之前,2018年12月就有“儲備車”跡象了,再經過一季度的儲備,供應十分充足。

預測:新能源補貼退出後,這些網約車不會漲價

2018年運營型電動車上牌趨勢圖

二、謀取補貼的動力

政策規定,運營型車輛必須跑完2萬公里行駛里程才能兌現國家補貼。廠家急於拿回補貼,長期關聯交易的車輛,不動不行,批量儲備車急於跑起來,短時間供大於求,導致交易價格起不來。

三、比價復歸的動力

先說觀點:現有運營型電動車與燃油車投資收益相當,沒有上漲動力。若燃氣車(甲醇車)加入競爭,運營型電動車比價復歸壓力更大。

先確定一個簡單的算法模型:

1、運營型電動車比原型燃油車貴一般貴5萬,電動車13萬,燃油車7萬。

2、按照租賃業內慣例,3年回收車輛成本,殘值作為收益。燃油車為2.4萬(每年0.8萬),電動車無。

3、充電時間損失,按照一天1.5小時計算,按照30元/小時計算損失為45元,一年約為1.6萬。

4、電動車必須靠里程運營優勢彌補購置成本及充電劣勢,用電2毛一公里,用油7毛一公里,優勢為0.5元/公里。

5、三年運營週期內,電動車收益劣勢為:5萬+2.4萬+1.6萬/年*3萬=12.2萬。

6、電車要跟燃油車投資收益平衡,那麼運營里程必須達到11.9萬/0.5元/公里=24.4萬公里,即:每年至少要跑完8萬公里,投資收益才有可能超過燃油車。

結論來了:

1、運營車型一般行駛里程為10萬公里(考慮到司機工作強度),電動車收益比燃油車多1萬元(2萬公里*0.5元/公里=1萬元)。

2、考慮到電動車充電樁、續航里程等不便利性、不敢接遠程單等,若折算為成本,運營型電動車與燃油車投資收益相當,沒有上漲動力。

3、用電動車與燃氣車相比較,更加沒有優勢。燃氣車7萬/臺,運營成本不到3毛/公里。

4、大客戶採購運營型電動車會在13萬基礎上拼命壓價,壓出來的空間就是自己的利潤。

5、完全靠市場運作,運營型電動車與燃油車旗鼓相當,暫時還PK不過燃氣,需要政府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引導(深圳、太原出租車一刀切用比亞迪E6)

那麼,問題來了,運營型電動車在6月25日補貼正式退坡後如何演變,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