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是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數字貨幣,但仍然達不到條件

本文來自力場作者:【神·武羅】

最近libra的 2.0問世沸沸揚揚,別的不談,我個人認為對整個鏈圈和幣圈都是大大的利好,這個利好比DCEP強勢得多(其實,我個人認為DCEP對幣圈來說是利空),畢竟意味著一大波新鮮肥嫩的韭菜要入場了,facebook的用戶體量,相信沒有人會懷疑。
不過呢,我想說的是,Libra跟很多人想象的,也還是不太一樣。
雖然啊,Libra自稱自己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技術,然而,實際上,根據目前可以掌握的有效信息,可以得出一個判斷, Libra採用的並不是純粹的區塊鏈技術,它是一個混合式的架構,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它是不能算是區塊鏈加密貨幣的。
哈哈哈,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一個DCEP不是區塊鏈親生的,一個Libra也沒有純正的區塊鏈血脈。
好吧,再怎麼滴Libra也比DCEP跟區塊鏈的親緣關係更近。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因為它屬於“雜交”品種,沒有純正的區塊鏈血脈,它才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的支付工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真正純粹的區塊鏈技術是不適合用來做支付的。
為什麼呢?
Facebook在白皮書裡號稱,Libra現在的技術能支持每秒1000筆交易,每筆交易完成需要確認的等待時間是10秒鐘。


這個數字聽起來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是你可以對比一下:比特幣完成一筆交易需要等待60分鐘。
即便如此,Libra現在這個速度,做支付仍然不理想。
當然,每秒1000筆的交易,應該是Facebook設定的一個目標,其實我們國家的數字貨幣研究所在Libra的代碼發佈後,就下了它的代碼模擬環境去做了測試。
測試的具體內容就不講了,在模擬了一個極其理想化的良好環境下,它也只能做到每秒3萬筆的交易。那麼,如果按照目前的Libra來說,當前的環境和條件下,它的交易併發量就大幅下降到了60筆每秒。
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做個對比吧,近兩年我們“雙11”是什麼樣的交易量,網聯併發量的峰值,是十萬筆左右每秒。也就是說,按照目前,即使滿足極其理想環境,libra也才是3萬筆每秒。何況,根本沒有那麼理想化環境和條件。
這還僅僅只是區塊鏈第一個最大的缺陷——可擴展性比較差。
可擴展性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算十道數學題,每算一道題一分鐘,十道題一共要十分鐘。如果兩個人來算這十道題(假設算力相等,都能算對),就是五分鐘。以此類推,隨著投入的算力越多,計算能力一定是一個線性增加的過程,這就叫可擴展性。

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擴展資源,比如CPU、服務器等,就能夠實現算力的增長,實現效率和性能的增加。
但是區塊鏈,因為它分佈式記賬的特性,它的可擴展性就相對差了很多,而原因就是所謂的分佈式造成的,這算不算是,成也分佈式,敗也分佈式?哈哈,但是不必太悲觀,技術難題總是會隨著技術迭代而攻克的。
分佈式記賬的每一筆交易,系統中所有節點,都要去記一次賬,都要對數據進行全量的計算和存儲。這樣一來,通過增加節點就不會線性地提高算力。
這就有點像木桶理論,當然這個比喻不是特別準確,但也有相似之處,就是如果共識算法做得不太優化,性能低的節點就可能會拖累整個區塊鏈的性能。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如果用區塊鏈技術去做支付的話,它的速度就可能會很慢。
打個比方,你去超市買一瓶水,付款的時候可能需要等個幾分鐘,才能確認你這筆交易完成。甚至說,你可能只需要等10秒鐘,這個不光是體驗很不好的問題,每筆交易都要等10秒鐘~幾分鐘,那收銀臺排隊也要排出好幾裡。高峰期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很崩潰吧?
有人肯定就要說了,我算力增加,CPU個數往上堆,內存往上堆,能不能在區塊鏈領域實現摩爾定律呢?

但是啊,目前來說這個做法的難度是很大的,因為最終決定區塊鏈性能的,不僅是算力,還有帶寬,說到帶寬問題,不得不提我們的5G基建,5年內是基本上不太可能全年完成的,所以呢?你自己想想。
並且啊,並不是說解決了帶寬問題,就一定能能在區塊鏈領域實現摩爾定律的。原因還是前面說的的木桶理論,它還是受到了處理能力最低的那個節點所限制。
分佈式賬本同時還會有存儲的問題。因為每一個節點要保存系統裡所有的交易信息,這就對數據存儲量要求很高。
比如ETH,現在要求一個節點50個G。BTC就更大了,一個節點要100多個G。而且BTC和ETH不是支付工具,只是金融資產,交易量根本就不算大,都已經到這個存儲的級別了。那如果是Libra,你想象下,facebook多少用戶?那可是幾十億用戶,即使打個折,至少也是幾億人,這樣的話,對數據存儲量要求,是不是一個天文數字?
無論是可擴展性差的問題也好,存儲的問題也好,都是分佈式賬本天然的缺陷,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硬傷和挑戰。
這也並不是說區塊鏈技術沒有優勢啊?
區塊鏈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是最好的。但這一點上很多人的理解實際上也有偏差。

它的安全性是說改不了賬本,你只要記上就不可篡改、是不可逆的。並不是說它對個人的信息和安全性保護得就很好,否則的話,也不會有哪個交易所被盜多少億的資產了,歷史上確實出現過好幾次這樣的事故。
最最最關鍵的是,區塊鏈並沒有原生的一個加密機制,它還是要依靠傳統的加密機制。
比如你把你的比特幣存在一個熱錢包裡面,你還是要好好地保存好你的私鑰,也就是說保存好你的密碼,如果你的私鑰被人攻破了,依然可以盜走你的比特幣。
所謂的安全性,並不是指你私人資產的安全性,而指的是賬本不被篡改的安全性。小偷偷了你的比特幣,那個賬也記在上面,也不能改,偷了就是偷了,你是追不回來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常說的51%算力攻擊。也就是當系統中有合作關係的、惡意節點控制的算力,如果超過一半,就可以對系統進行攻擊。
51%算力是不是很難被突破呢?其實並不是,比如最高的時候,曾經90%以上挖礦的算力都集中在中國。
而當時所謂的礦場,夏天的時候都放在貴州,是因為夏天貴州處於豐水期,水電便宜,山裡面氣溫也低,不用投入太多製冷成本,就可以實現降溫。冬天的時候去內蒙,因為冬天的時候,內蒙的風電便宜。

除了安全性,普通人最關心的還有隱私保護的問題。關於隱私保護,存在許可鏈和公有鏈的區別,比如比特幣就是公有鏈,沒有授權機制。許可鏈,就是要有授權才能加入,Libra就是許可鏈。
比特幣這種公有鏈,它的節點信息是完全公開的,我只要變成其中一個節點,我就可以把所有其他節點的數據全都拷過來。那其實是沒有任何隱私可言的。
有人就要說了,我是可以匿名的,你不知道我是誰,你也不知道我用比特幣買了什麼。但是你別忘了,你在交易所上的交易,哪怕是在暗網上進行的交易,比如毒品交易、武器交易、販賣人口交易,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會在網絡上留痕的,無論你留的是IP地址,還是MAC地址,還是Email地址,甚至其他所有大數據所能涉及到的所有痕跡,一定都可以通過數據挖掘來鎖定你是誰。
在美國就有一家公司叫Chain Analysis,這個公司曾經協助FBI、CIA破獲了幾起暗網的非法交易事件。這家公司掌握了目前80%以上的比特幣交易人員的真實身份,它就是靠大數據以及交易所數據,再加上節點數據,挖出了你在現實世界的真實身份。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公有鏈上沒有秘密可言。
那許可鏈是不是就有隱私保障了呢?剛才說了,區塊鏈沒有原生的加密機制,所以理論上攻破也是不難的。

在支付領域,對區塊鏈來講,最致命的問題是結算最終性的問題。
什麼是結算最終性呢?國際清算銀行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裡講過一個原則,就是你要明確每一筆交易完成的時間點,這個時間點確定了,那就能確定這筆交易最終完成的那個時間點,這個點也是不可回退的一個點。
如果你沒有這麼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就會導致在法律上、經濟上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佈破產了,根據一些國家破產法律規定,破產機構被宣佈破產之前的零點起發生的交易是無效的,是要回退的。那如果你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來確定一筆支付完成的時間點的話,就會出問題。
可是用區塊鏈來做支付的話,從法律上來說很難確定究竟在哪個時間點上才算這筆交易最終完成。相關區塊鏈節點投票更新完之前,嚴格意義上來講,你就不能確定這個時間點到底在哪。所以區塊鏈作為支付工具,不太合適。
並且,區塊鏈用於支付,除以上問題外,還有系統之間的交互性、業務連續性等等諸多問題。
綜所上述,區塊鏈用來做支付,有太多的難題需要攻克。
而Libra,因為是混合式架構,並不是完全的區塊鏈,它是雜交的。

它就彌補了純粹區塊鏈技術做支付的以上種種缺陷,Libra宣稱自己是“可擴展的區塊鏈”,何解呢?
Libra白皮書發佈了以後,Facebook也在開發社區發佈了Libra的代碼,我們國家數字貨幣研究所,當時就下載了這個代碼,搭建了測試環境,哪怕是2.0也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和bug,跑不通。
也就是說Libra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代碼質量也不是很穩定,包括有些技術它也沒披露。
雖然它的進步一定會很快,它會充分利用全球所有碼農的智力和熱情,幫它優化系統,幫它寫代碼。
根據目前能夠掌握的有效信息,基本上可以下這麼一個判斷,Libra規避了區塊鏈的技術短板,採用的是一種混合架構。
Libra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區塊鏈,或者說不是原教旨主義的那種區塊鏈——它底層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構,只有到最上面,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它才用一下區塊鏈。
因為要實現它號稱的1000筆每秒,只有用這種架構才能辦到,也就是說它有很多約束條件導致它只能採取這種技術架構,不太可能走別的路。
原因還是效率問題,純粹的區塊鏈技術根本支持不了零售級別的應用。即使以後它能達到1000筆每秒,那也只能用於國際匯兌或者是跨境匯款,因為只有在跨境匯款場景下,你才不會那麼在意速度。

這個技術架構,如果用比較完整的表述,應該叫做“中心化的分佈式處理架構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的分層混合技術路線”。
這種技術它是分層的,因為只有分層才能提高處理性能,底下的交易採用的都是中心化處理,因為中心化處理,速度會很快,到了最上層,也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用的才是區塊鏈,而且節點不會很多,因為節點越多速度越慢。
如果還想再提高速度,極端的情況下可以把節點集中在一個機房裡面,那實現1000筆/秒就非常容易了。
[本文完]

聲明:本文已加入由力場新媒體部發起的「好文流動計劃」。該計劃旨在增強力場好文流動性,進而提升力場內容價值。


libra是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數字貨幣,但仍然達不到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