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至1908年,英國人鷺賓·赫德在中國執掌大清海關45年

編前語

清朝歷時296年,後期的近百年時間,堪稱是舊中國的至暗時光:朝廷貪汙腐朽、喪權辱國、割地出讓、忍辱偷生,老百姓民不聊生.......

即使有歷新圖志改革政務、軍隊之志,在對外作戰中,清軍依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

據聞,曾國藩一大弟子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相當有一套,但聽聞八國聯軍中的某支軍隊出現時,他立馬嚇暈倒地!可想而知,從上至下,對西方軍隊之恐慌和害怕已經達至極致!

對於清廷的腐朽墮落,早有諸多史籍、歷史學家分析論證,剖析舊中國積弱積貧背後原因。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每個人看待事物角度是不同的。我們也想知曉當年國外當事人,如英軍將領、士兵或是官員,他們究竟如何看待彼時的舊中國。

幸好遇上英國作家瑪麗·蒂芬著的《中國歲月》。

《中國歲月》以書信加史料,講述英國人鷺賓·赫德自1854年進入中國,歷任英國駐華使館職員、官員,乃至1859年加盟大清海關,從被聘任廣州海關副關長,到成為掌控大清海關的最高掌門人,直至1908年離開中國,歷時54載,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

這半個多世紀,鷺賓·赫德從最早清王朝旁觀者,到親歷者,期間,和恭親王、李鴻章聯手,以高超手段處理了一起又一起的涉外案(或稱割地賠償案)。

在華54年裡,鷺賓·赫德冷靜而清醒地目睹著清王朝的直線墜落,卻無能為力。

在他眼裡,他遇見的清王朝,太過於保守、剛愎自負和奢靡。19世紀50年代,清王朝所處年代幾乎與英美工業化時代同期,英美正忙於工業化進程中時,清王朝權貴們卻忙於享受奢靡生活,他們從未想著將富餘的剩餘價值投入再生產,繼而創造更大價值。這直接導致了一個高層腐朽、中層墮落、底層無力的怪味循環。

清朝後期,工業化時代席捲而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你不看、不聞、不參與,情願沉迷於自己的小世界中,在浩浩湯湯的時代車輪碾壓下,出局不過是遲早之事。

1863至1908年,英國人鷺賓·赫德在中國執掌大清海關45年

19世紀50年代末,一位剛滿19歲的英國人小夥,萬里迢迢從英國來到中國,工作於英國駐大清領事館。

24歲時,他辭去英國駐華使館職務,正式加盟大清海關。

從聘任廣州海關副關長,到最終掌控清朝海關總長,歷時4年。

28歲時,他已經是大清海關的最高掌門人,由恭親王直接管理。

1908年,這位英國人年滿73歲,正是“人到七十古來稀”年紀,他方卸任海關總長職務,離開中國返回倫敦。

回國前,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憂心忡忡地提醒友人:“清帝國將有大變!”

果不其然。其後,中國的鉅變,全球見證。

這位英國“預言家”叫鷺賓·赫德,一口流利的中國話、溫良恭謙處事態度以及敏銳洞察中國處世哲學,是助力他快速提升為大清海關最高掌門人的“秘密武器”。

1863至1908年,英國人鷺賓·赫德在中國執掌大清海關45年

1861年左右,在廣州工作的鷺賓·赫德,時年約26歲

鷺賓·赫德在中國的54年時間,歷經咸豐、同治、光緒等三位皇帝,再加上慈禧。可以這樣說,清末後期的垂死掙扎,他身浸其中,無法自拔。

從時間跨度上,他經歷太平天國戰爭、慈禧垂簾聽政走上歷史舞臺、同治皇帝即位至年輕早亡、小光緒帝登臺、1900年義和團事件,直至1908年3月離開中國回到英國前,憂心忡忡地他預言:“中國將發生大事件!”他回到英國不久,光緒帝駕崩,一天之後,慈禧隨光緒帝而去。

1911年,當中國發生辛亥革命前夕,他逝世於英國,享年76歲。

在中國,他官至三品頂戴,卻一直用最清醒的目光審視著病入膏肓的清帝國。

他將一個清王朝一個不起眼的商業涉外部門——清帝國海關,打造成擁有現代企業管理機制的政府職能部門,這個政府機關,歷經清朝、民國、一戰、抗日戰爭,直至1950年,最後一個關長退居臺灣,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這是中國唯一一個不以最高統治者意志為轉移、服務於國家的政府職能部門。

1863至1908年,英國人鷺賓·赫德在中國執掌大清海關45年

僅為配圖,與本文主題無關

這個時候,你得讚歎,鷺賓·赫德高超的生存哲學、超前的現代組織設置,讓海關成為中國重要的一分分子。

英國人眼裡:鴉片戰爭起源於通商戰役

鷺賓·赫德出生於1835年,出生地英國愛爾蘭。

在英國,愛爾蘭人普遍熱愛土地、勤儉持家。

只要有閒錢,大部分人會投入再生產或擴大再生產,而不是用於享樂。

鷺賓·赫德5歲時,也就是1840年,中英兩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也被英國人稱為通商戰役。

鴉片戰爭爆發以前,英國因為大量進口中國茶葉、瓷器導致貿易逆差,僅此兩項佔英國進口額20%以上份額。

為尋求突破,英國急需將其商品銷售至中國,卻被清王朝拒之門外。

後來,英國人找到攻破中國商業大門的突破口:向中國傾銷被中國人充當藥物的鴉片。

一時間,很多國人因為吸食鴉片成了“芙蓉仙子”,成天吞雲吐霧,以致身體羸弱、意志消沉。

中國人被以英國人為首的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

最終導致清朝政府出面銷禁鴉片。

而林則徐在虎門銷菸禁鴉片稱為導火索,由此爆發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

在中英衝突如此尖銳背景下成長的鷺賓·赫德,雖有著勤儉質樸、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稟賦以及隱忍迂迴的處事原則,但依舊不失英國人的傲慢和自負。

和中國人一樣,愛爾蘭人也是勤儉持家

鷺賓·赫德出身於一個小作坊主家庭,時為英國最普通的中產階層家庭。

如此普通的手工作坊家庭,但因鷺賓·赫德父母非常重視教育,鷺賓·赫德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和系統性的學習。

1853年,18歲的鷺賓·赫德以碩士身份畢業於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學院。

一年後,也就是1854年,他被英國外交部以見習通譯(最基層員工)派駐中國。

19歲的年紀,正是現在很多男孩子讀高三或大一的年齡,鷺賓·赫德已經開始在中國香港工作了。

在鷺賓·赫德的家鄉愛爾蘭,旅行家亨利·D·英格理斯來到這裡旅行時發現,愛爾蘭南北部商人和南部商人有著顯著區別。南方商人將掙到的利潤用於揮霍和享受,而北方商人“精心打理自己的生意,逐步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機勃勃的產業中。”

鷺賓·赫德的原生小作坊家庭,就是典型的愛爾蘭北方商人家庭。

鷺賓·赫德所在的家鄉逐步富裕,全靠鐵路、蒸汽機及工廠的生產,這就是為什麼鷺賓·赫德後來將這一切視為中國擺脫貧窮和飢餓的必由之路。

加盟清海關4年即成為海關總長

1859年,年方24歲的鷺賓·赫德辭去了英國領事館工作,正式聘任粵海關副稅務司。

1863至1908年,英國人鷺賓·赫德在中國執掌大清海關45年

廣州,粵海關稅務司辦公樓(拍攝時間約1900年左右)

4年後,他剛滿28歲之際,即直接升任海關總稅務司,相當於現今海關總署一把人,直接聽命於清朝總理衙門恭親王。

從1863年至1908年,整整45年時間,鷺賓·赫德一直任海關總稅務司,是清朝海關的絕對領導人、一把人。

鷺賓·赫德為何能取代老上司李泰國成為海關一把手?

李泰國同樣是英國人,但他過於傲慢,看不起中國人。受制於英國勢力,清政府一直隱忍不發。

當清政府發現懂中文、善溝通、尊重中國人的鷺賓·赫德可以取代李泰國時,李泰國立馬出局。

有英國背景,在香港、廣州、煙臺等地工作過多年,低調、勤奮、善於與清朝官員打交道,這些都是清政府最看重鷺賓·赫德之處,“溫和恭謙”是恭親王給與鷺賓·赫德的評價,也是清政府評判好官員的第一標準。

1863至1908年,英國人鷺賓·赫德在中國執掌大清海關45年

清末,北京城舊景

於英國政府而言,只要清王朝對外貿易負責人是英國人,一切都好說。況且,鷺賓·赫德還有英國駐華使館的工作經歷。原本鷺賓·赫德前往清政府海關任職,也是提前徵得英國政府同意的。

各位看官肯定好奇,為何清朝海關高管要由英國人擔任?

這是中英兩國的博弈和戰爭結局所決定的。

你弱爆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

19世紀40-60年代,清軍與英國、法國多次交戰,均以失敗告終。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戰敗,簽訂了《南京條約》。

1860年爆發英法聯軍攻打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戰敗,簽訂了《北京條約》。戰爭期間,咸豐帝逃往熱河,後病死熱河,慈禧有了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

而後,還有《天津條約》《璦琿條約》,所有這些條約主要內容,無一不是鉅額賠償、割地、開放通商口岸,不斷擴大外國在華勢力範圍。

所有鉅額賠償,都需要清政府真金白銀付出。

錢從哪裡來?既然老外愛來中國做生意,那就徵稅唄。轉而賠給英法美俄德意等國家。

給那麼多國家賠錢,意味著要和各個國家打交道,海關存在的目的除了徵稅,還兼具和老外打交道的輔助作用。讓老外擔任這個部門的高管,是清政府自以為是的最佳選擇。

這也是清政府所謂的“以夷制夷”。

馬嘉理事件加快英國在滇擴張勢力

1875年,英國把手伸得更長了些,它看到雲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植物資源,想在這裡開礦、開通商口岸,遂派上校軍官柏郎和駐華使館職員馬嘉理,兵分兩路進入雲南邊境查勘路線。

後來,馬嘉理在衝突中先打死我方邊民在先,雲南盈江邊民不得已之下,殺死了馬嘉理。

該事件遂成為“馬嘉理事件”!

對於馬嘉理被害,英國人黑白顛倒,理所當然視為中國人對英國政府的故意挑釁,以致成立英國政府向清政府索取更多利益的談判尺。

最終,馬嘉理事件引發了《煙臺條約》的簽訂。

內容依舊是鉅額賠償、割地、開放雲南更多地方通商利益給英國人......

這其中的斡旋,當然少不了鷺賓·赫德。

對於馬嘉理事件的斡旋,美籍稅務司杜維德寫到:“我認為,歷史將為鷺賓·赫德書寫一筆。1876年後,在馬嘉理被謀殺後,中英對抗無法避免,他在最後關頭幫助阻止了雙方爆發戰爭。”

很遺憾,鷺賓·赫德雖然在英國聲名赫赫,但在中國,他終究被忽視和忽略了。

義和團事件加速清政府走向滅亡

1900年發生的義和團事件,在鷺賓·赫德看來,明顯就是清政府諸多親王和大臣挑起的事端。

這起持續大半年的“排外”事件,顯示了清政府不作為、暗裡支持義和團對以傳教士、教師、醫生、官員等所有在華外國人的排擠和“殺戮”,這也包括大量由外國人任職的清朝海關。

這場專門針對外國人、“二毛子”的事件,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沿海城市經濟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義和團事件導致《馬關條約》的簽訂。條約主要內容,依舊是清政府給八國政府給付鉅額賠償!

1901年7月,在李鴻章和鷺賓·赫德多方斡旋下,《馬關條約》正式簽訂。

在談判結束後2個月,也就是1901年9月,李鴻章去世。

《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了列強方方面面的特權和“勢力範圍”,鉅額賠償使得列強們一致同意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以確保中國可以支付賠款。

而各戰勝國索要賠款導致海關職能增加,以開闢必要的稅收來源。

屢戰屢敗、鉅額賠償、越賠越多、越賠越窮,這是末世清政府走入的循環怪圈。

1863至1908年,英國人鷺賓·赫德在中國執掌大清海關45年

1905年,時年70歲的鷺賓·赫德

1908年4月,年滿73歲卻依舊疲於奔命的鷺賓·赫德,申請離開中國,休假3年。

一直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的光緒帝在1908年11月駕崩,隨後慈禧太后緊隨而去。

1911年9月,鷺賓·赫德逝世。他去世前一個月,辛亥革命爆發。

(本文綜合於英國作家瑪麗·蒂芬著的《中國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