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以後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嗎?

雲不凡666

沒有可能性。深圳的地緣優勢不可複製,看看珠海就知道了。

在改革開放初期,將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分別作為經濟特區,主要是吸引外商投資,從政策上來看都差不多。而考慮設置這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為分別對接香港、澳門、臺灣,汕頭則是著名僑鄉。四個經濟特區各有側重,但基礎地緣經濟方面的差距,讓這四個特區有了天壤之別。

(深圳市民中心)

深圳與香港只有一關之隔,如果不計較行政區劃,從地理上來看就是同城。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自由貿易港、國際大都市,其輻射效應遠非珠海廈門汕頭所對應區域能比擬。

時至今日,深圳依託香港,並得益於大陸堅定不移的深化改革步伐,發展上越來越好,在GDP上已經有了超越香港的勢頭。而其它三個經濟特區中,珠海汕頭則在失去獨佔性的政策資源後,漸漸泯然眾人。廈門有所不同,在發展中逐步找到自己的特殊優勢,成為獨具一格的旅遊城市,雖然GDP總量不高,但發展質量很好。

(廈門)

但廈門與深圳,終是走的兩條不同的道路,也許以後隨著地緣政治的改變,廈門的經濟發展會呈現不同的變化,但廈門就是廈門,無論如何發展,都不會成為第二個深圳。

一個與眾不同的廈門,一個不可複製的深圳,都是中國城市群星中的耀眼明星。你說呢?


牙牙小語

呵呵,廈門不可能成為第二個深圳!但是廈門如果能推動閩南整合或者合併成功或許就有可能!

深圳能成為深圳,是因為舉全國之力建設深圳,因為深圳聚集的是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因為深圳和經濟高度發展的香港就一江之隔,因為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也因為深圳有一個深交所。

廈門地處閩南金三角,是福建最發達的區域。如果閩南大都市區能成局,那麼廈門在全國地位肯定不低!如果廈門能併入石獅,晉江,南安部分,安溪,華安,長泰和龍海成為轄地8000-10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那麼廈門肯定能在15年內成為中國十大城市之一,並帶動整個福建快速發展!或者閩南三市合併成一個城市由一個市政府管轄,成為閩南市,那麼這個閩南市在20年內肯定能成為中國第五城,並帶動海峽西岸城市群跟上長三和珠三的發展步伐!

但一切仍舊要以廈門為發展的出發點!

廈門雖然有很不錯的地理優勢,但是成也海島,敗也海島。因為海島所以可以在小小1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精品建設(實際扣除山脈和高崎機場影響範圍也就70-80平方公里,沒填海造地前實際總面積才132平方公里),所以廈門的漂亮名揚海內外。但是也因為這樣在很大一部分部分廈門人的心目中一直有很嚴重的小島思維,所以很多的決策都優先考慮島內,比如鐵路一定要島內弄個站,比如機場規劃要兩個機場同時運營,比如居住寧願島內一張床不要島外一套房,高房價導致了現在廈門發展後勁不足。

廈門現在只能轉變發展思路,要不別說第二個深圳,就是在福建省內的最發達城市也會暗淡下去,慢慢成為國內無感的城市。

廈門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海島阻斷了廈門發展的外溢,只有通過大橋才能將發展外溢引導到廣闊的島外去。這個過程中很明顯廈門大橋建設最早,所以島外的杏林和集美北區也就最早發展。90年代末建設了海滄大橋,規格高車道多車速快,所以推動海滄城區進入快速發展期,並且經濟發展外溢到角美龍池等地去。2008年前後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和翔安隧道相繼通車,所以擁有三條跨海通道的集美區進入高速發展期,成為島外僅次於海滄的發達城區。而翔安在2003年獨立建區前基本是白紙一張,所以翔安隧道給翔安帶來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現在仍舊給人感覺是大農村。因翔安太大而翔安隧道才單向3車道流量太大,導致翔安隧道天天堵,也影響了廈門島的發展外溢到翔安的速度。

而海島能建設橋的地方總歸有限,翔安現在在建設第二東通道,論證規劃第三東通道,但最多也就再建設這兩條汽車通道而已,不能再多了。所以建設者眼光要放遠點,第二東通道應該建設單向六車道(5條主車道,半道應急車道,半道自行車道)雙向12車道,才能快速將島內的發展外溢引導到翔安去(需要滿足翔安一半車輛及1/3的同安車輛經這一通道進島),如仍舊按照單向3車道雙向6車道建設,通車後不用3年後又將經常堵車。第三東通道將是島內到新機場的快速通道,他的建設將影響高崎機場能否整體停用的問題。而海滄方向也一樣,現在在建設第二西通道,最多在海滄港區連接高速路口的地方再規劃建設一條第三西通道(因為鼓浪嶼和海滄港的原因只能建隧道)直通湖濱南路與第三東通道形成第三條東西跨島線。



再一個困擾廈門人的就是高房價!因為廈門是一個150平方公里的小海島,可供開發的面積非常小,導致島內房價非常高。島內均價已經5-6萬,好地段都7-8萬起,即使十幾二十來萬一平的樓盤也大行其道。這樣的高房價也外溢到島外,島外橋頭堡的樓盤都是4萬以上的房價,而島外已建設的主要城區房價都已3萬多,現在已經很難找到2萬出頭的商品房。而廈門普通員工的實際工資並不高,這樣的狀況導致年輕人都不敢到廈門來打拼,而在廈門的部分年輕人也會因為高房價而離開廈門,進而掏空廈門未來發展的動力!高房價的勢已經造成了,能怎麼辦?降房價嗎?肯定不行!房價這麼高肯定不能降,一但明顯降價了,就會導致恐慌,會讓房地產行業崩潰,進而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而年輕人即使房價降到現在房價的1/3,他們也仍舊買不動房!

現在應對高房價最好的辦法就是穩定房價,允許微調整下探(不超15%),也允許微上調(不超5%)。但那只是保護房地產而已,不能真正保護年輕人。那怎麼保護年輕人呢?建設政府公租房!在島外(島內人口需要外移)地鐵社區當中建設大量的公租房,來保障年輕人居者有其屋,配合租售同權改革和放寬高學歷落戶限制留住城市發展的源動力。但是怎麼建設要很講究:第一房型一定要小而五臟俱全,一房一廳面積不能超越40平方(10平方的房間,2平方的廁所,4平方的廚房,12平方的廳,2平方的陽臺)佔總量的20%;兩房一廳面積不能超越55平方(10平方的2個房間,2平方的廁所,4平方的廚房,16平方的廳,3平方的陽臺)佔總量的35%;三房一廳面積不能超越70平方(10平方的房間3個,2平方的廁所,4平方的廚房,21平方的廳,3平方的陽臺)佔總量的45%;全部面積按照實際面積算,不算公攤(即低於商品房而高於城中村)。第二在公租房配套建設幼兒園、小學、菜市場、商超、運動場地和小型公共圖書館。第三採用身份識別管理,刷身份證或者社保卡進出(隨著技術提升可以採用刷臉技術,但是要到機關登記錄入並且和身份證掛鉤)。這隻為了防止轉租,但允許在廈門繳交社保的任何人來申請居住(有房者願意住也可以,兒女住這邊老人過來共同生活也允許,但非廈門退休的老人不能自己申請住這類公租房)。第四建設量要大,島外四個區按照上年統計的常住人口比例來建設,比如集美區常住人口67萬人,那麼就應該建設6.7萬套;翔安常住人口34萬,那麼就該建設3.4萬套,要保證足夠的量才能真正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第五公租房建設面要廣,要分散在一個區內的多個點上(一個點不超5000套,即常住1.5-2萬人的規模),配合軌道交通或者公共交通來建設,並儘量靠近產業區。第六,租金要合理,租金要和廈門社平工資掛鉤,與社保一樣每年調整價格。以兩房一廳的價格為基數,一年的房租應該等於單個員工社平年工資的10%,換算出每平方的價格來定另外兩戶型的租金。第七,按照1套配1.2個車位的標準,配套建設停車場。停車場租金按照標準面積計算,應為房租單位面積價格的2-3倍(允許你有車,也保障你停車,但是政策就是要推動大家使用公共交通)。第八,不能因為房價的波動而停止,至少要建設到廈門常住人口的25%都能住上為止,才能起到納洪湖的作用,保障年輕人口在廈門能呆得下去。

再來就是廈門雖然轄地小,才1699.39平方公里。但實際廈門還有很多農業用地可供城市發展。所以廈門一定不能拒絕工業的發展,但是一定要拒絕汙染的工業。現在廈門還有非常多的農村土地還沒有開發,雖然農業很重要,但是一個城市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工業和服務業。而沒有工業的支撐,服務業就是無源之水,永遠發展不大。那麼廈門就應該通過同城化和山海協作將農業放到長泰華安安溪乃至於龍巖三明去發展,讓這些地區為廈門提供農副產品。廈門在這些農業用地上面除了已經明確規劃為居住用地除外,應該劃片開放建設成工業園(500-1000畝的規模),形成星羅棋佈狀的發展。在這些小工業園區內要做好養魚工作,培育和扶持小微企業,推動雙創在這些小工業園區落地。而灌口老324國道到仙靈祺山下這一片區域應該規劃建設一個大型市級工業園(2000-3000畝)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其配套產業。同安五顯和翔安新圩鎮之間的土地上應該建設一個超大型的火炬工業園區(3000-5000畝),引進高端製造業。引進先進的工業園區管理理念,讓工業園區也能精品化發展。而現在集美,杏林,同安和島內的城區內存在的工廠應該引導搬遷進各個新建設的工業園區,從而提升島外城區和湖裡老工業園區的居住品質。

最後就是生態和水源的控制和發展。所有的生態保護都是為了更好的為人服務,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給人民提供優良的生存環境。所以整個廈門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生態規劃工作,也要做好城市林蔭建設。要在居住區和工業園區中引入林蔭建設計劃,提升大樹冠植物的種植,從而減緩廈門的熱島效應。現在廈門綠化有一個誤區,就是綠化建設就是為了美化和彩化而忘了林蔭需要。所以廈門很多道路上都種植著小樹冠的綠色植物,就為了層次分明而在實際生活中沒辦法形成綠蔭。筆者認為迎賓道的綠化彩化非常必要,機場、動車站、及會展場所周邊分層次的綠化彩化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那代表形象。但是一般的城市道路,小區綠化、公園綠化就應該種植大樹冠的綠色植物。這樣才能真正降低廈門的熱島效應,讓夏天的廈門能在大馬路上看到散步的市民。水資源是廈門城市發展中很要命的痛!按照古代風水學來說翔安是不適合發展城市的,因為翔安沒有大河流經過,乾旱時翔安的缺水會致命。但是現代技術的發展讓原水遠距離輸送不成問題了,所以擁有一個大平原地的翔安就成了廈門北上與泉州爭雄的主戰場(趙燕菁教授的觀點)。現在廈門最主要的飲水源是九龍江,雖然現在技術先進但是也要考慮九龍江的水能穩定的供應嗎?不會出問題嗎?筆者認為應該未雨綢繆提前考慮,繼續保持九龍江取水的前提下應該與安溪、南安建立水源合作方案,引安溪和南安的原水進入廈門,降低翔安原水供應的距離,也做到雙水源保障,從而為廈門的後續發展提供信心。

廈門在不能擴大轄區的情況下,只能儘量謀劃自己發展,現在泉州決定東出而不南下與廈門同城,那麼廈門就需要加大現代工業的發展力度,促進整個廈門市域全面繁榮。積極與漳州謀劃同城發展,與龍巖三明謀劃山海合作,這樣才能在福建省內成為發達高地,進而參與國內城市間的博弈。雖然不能成為深圳第二,但是肯定能成為東南明珠!


黃蘇7

廈門,經濟特區,港口城市,沿海,風景秀麗,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

深圳,經濟特區,港口城市,沿海,亞熱帶風光,曾經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是珠三角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


廈門,GDP總值4300億元, 同比增長7.5% 人口約: 400萬 面積:1699.39平方公里

深圳,GDP總值22286億元,同比增長8.8% 人口約:1200萬 面積:1996.85平方公里

你說廈門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深圳?

我說永遠都不會,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廈門就是廈門呵,它不可能以後改名叫深圳,更不會成為深圳了。


深圳有深圳的好,但廈門也有廈門的好。

廈門集中了福建大量有錢人,有錢人多,消費也高,當然,發展前景也讓人更是期待。

廈門最重要的經濟支柱是工業,主要是湖里區。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包括汽車、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平板顯示、食品加工和農副產品,工程機械、現代照明和太陽能、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等產業鏈。可以說工業相當發達。一個地方的工業發展好,這個地方就有前景呵。

另外,抓住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機遇,興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充分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重點發展海洋經濟和海島旅遊,未來的經濟會更上一層樓。


還有,對於臺海迴歸的良好預期,也將會為廈門的發展帶來強刺激。

現時深圳平均房價五萬多,但廈門的平均房價也有四萬多快接近五萬,並不低很多呵。從一個地方的房價,往往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的價值。


午後海風

關於廈門能否成為第二個深圳,我個人覺得是不可能的。

我們來看下廈門的基本數據。

廈門 Xiamen、Amoy、Hsiamen(舊稱)

別名 鷺島

地理位置 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海峽西岸

面積 1699.39平方公里

人口 392萬



那深圳呢?

地理位置 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

面積 1996.85平方公里

人口 1252.83萬(2017年常住人口)



可能單從數據我們除了人口也看不出差距,那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個人瞎扯,看看就好=)

首先我們看地理位置。深圳號稱世界之窗,原因就是下面有個香港,在香港經濟依舊繁榮的時代,國家政策發展深圳,形成前店後廠的模式。有了香港的依託,深圳的發展才可以如日中天。其次在改革開放時期,國家也大力發展廣東經濟,所以北上廣深,廣東就佔了兩個。可以說這是相輔相成的。

接著我們看下人口。這可能是廈門和深圳最大的區別了。雖然兩個城市都是外來人口居多,但深圳真的是多了太多人了,人口帶來的經濟增長不可忽略,所以單論經濟來說,廈門真的是比不上深圳,甚至不足深圳的一個區。

其三政策的影響。廈門和深圳都可以算是中央政策照顧的一方,都是從小漁村變成如今的都市。但是這種政策的側重點不同,深圳是早期國家批准建設的,以當時的條件可以說是將所有優惠政策都加到這個親兒子身上了,而廈門就比較不同了,雖然在福建省內廈門肯定算親兒子,但隨著國家的發展,中央肯定兼顧多方面發展,所以政策傾斜力度肯定不如深圳。

僅以上三點,廈門就不能成為第二個深圳。

但是我還是有話要說。其實將兩者進行比較我覺得意義是不大的。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兩個城市的發展路線就不一樣。

很多人就拿深圳經濟吊打廈門來說事,但是這本來就不對的。廈門雖然本身也在發展,但更多地類似養老宜居型城市,雖然目前可能島內島外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都會迎刃而解的。

而深圳更像一個朝氣十足的城市,生龍活虎了十幾年,是奮鬥的城市。這也造就了它的一線城市地位,但同時這對城市的發展也是有問題的,春節空城問題可見一斑。

所以兩個城市沒必要讓誰稱為誰。

廈門依舊做好它唯美安靜的海濱城市,

深圳依舊是它積極拼搏向上的面貌即可。

以上。


陸一海

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廈門作為中國最早的四個特區之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當時之所以能成為經濟特區,也是兼具著歷史使命。尤其是深圳、珠海和廈門都有著一個特殊的地理含義,就是分別和港澳臺在地理上的接近。當然還有語系上主要是粵語和閩南語,以及其中含有不少的血緣關係或者沾親帶故。其實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兩地合作提供了便利。

  • 深圳的成功是難以複製的

深圳之所以可以成為今天的深圳,其實深圳最初只是一個小漁村,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規劃可以有獨特的優勢。簡單來說深圳最初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所以最初的創造者才有著充分發揮的地方。當然,特殊的政策安排、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綜合之下才造就成了今天的深圳,這是難以也不可複製的。

  • 廈門怎麼才可能更進一步

其實正如我前面所說的,首先雖然政策上都享有經濟特區的政策,但是不同於深圳的地理優勢靠近香港。廈門靠近的臺灣,雖說最初的目的都是利用政策上的特殊,用於引進僑資與外資,形成若干個經濟活力點。

雖然一直以來廈門當地政府都在不斷深化對臺關係,例如國務院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臺商投資區;出臺了《廈門市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等等。然而還是因為地理位置以及政策的原因,所以在經濟合作上兩地之間其實處於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


所以在我看來,與其想要模仿深圳的成長方式,倒不如選擇往旅遊+外來投資的方式,事實上廈門的獨特地理位置更加適合建立一個濱海旅遊城市,再進行吸引外來投資或許更加合適。

-END-


廣東任你行

1、香港是個高度國際化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都市。深圳是以香港山水相連的中國經濟特區,是香港與內地關係的橋樑與紐帶,是中國對外開放交住的窗口與重要的門戶,是中國南方現代化科研與製造基地,擁有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區位優勢。 2、全門歷史上屬於泉州下轄的小縣。由大小全門等1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僅152平方公里,人口13萬人,距大陸最近僅2餘公里。現為臺灣當局"福建省政府"所在地,與廈門距離18公里"隔海相望"。廈門是兩岸關係交流最近最好的平臺。廈門是美麗的島嶼城市,是旅遊勝地,是東南沿海的中心城市,是福建與海外關係和兩岸交流往來的重要門戶城市。應該說,兩個城市的定位與功能不同,誰也無法互相複製與相互取代…


知研42791366

不可能。廈門的發展不平衡,島內島外差距相對明顯,總體經濟水平上不去,城市建設受地域限制相差太大,高新技術產業少,創新少。以目前的經濟水平在福建省內還輸了泉州。環境優美,生態保持好,旅遊是廈門的支柱產業,要發展旅遊業就要捨去工業的大發展。純屬個人意見。


阿慶0059

現實一點吧!廈門還未走向發達,就開始走向冷清了,房價還有廈門的各種嚴格要求徹底壓垮創業者和在想在廈門做點生意的人。看看今年走掉了多少人,報紙還說廈門人口多了多少,別太信報紙。。。跟深圳不是一個檔次的比較,沒法比。。。離開廈門或許你的生活會輕鬆些。


白癜風308光療

完全不可能,1.是改革開放的契機已過2.城市發展的框架已經非常明確3.福州及泉州甚至寧德都在努力追趕大力建設,廈門現在只有高大上的產業才要4.房價過高產生的排擠效應,連帶帶動企業運營成本高,稅收高,好的企業絕對是往北上廣深跑,舉例:這幾年大型的房企總部往上海遷移!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