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鹽灶鄉為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的一個自然村,現分為上社、中社、上厝、港頭四個社區,人口2萬餘人。鹽灶歷史悠久,傳說宋末便有先民定居,在嘉靖年間的《潮州府志》便有“鹽灶埔”的記載。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鹽灶地處澄饒二縣交界,據清乾隆年間的《潮州府志》記載,鹽灶為澄海縣的旱關隘:“鹽灶鄉在縣城東北五十里,與饒平峙頭、仙村相對,瀕臨大海,鄉民採捕為業,逼近內地。”同時也是清代澄海官鹽購買的定點單位,為“澄海埠”的九個子埠之一。鹽灶所屬的蘇灣都,清代澄海縣令王岱是這麼評價的——“蘇灣都俗。舊隸饒平,人彪悍,尚氣好鬥,尉簿以下無憚焉。……南洋為望鄉,多以中鹽富。士篤詩書,科目甲一縣。”可見在清代,蘇灣都一帶的群眾“不服管教”,民風彪悍,很讓領導頭疼。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正月廿二早上會有媽祖巡社,人們會抬著媽祖神像巡迴各神廠

民風與地方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在清代澄海知事陳善圻所撰《澄海縣輿地圖說》的記載:“鹽灶村……系大鄉,近海,稍強,林陳並雜姓,計二千餘丁。”可見鹽灶自古便是人口稠密之地,靠海吃海,出海捕魚和養殖,風雨來雨裡去,既怕颱風、又防海盜——討海不是請客吃飯,這樣的自然、社會環境也影響了一個地方的民風。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聞名遐邇的“緝老爺”的舉辦地是上社,社中林、陳、李等多姓氏聚居,分為五甲(有一二三四六甲,單獨少了第五甲,暫不知何故),上社大宮“嶺南雄鎮”舊時是鄉東濱海之地,大宮以天后聖母(媽祖)為主神,另外供奉有大王爺、二王爺、三王爺、聖人爺,這五位神明在正月廿一、廿二社日時候,就是輯老爺活動的主角。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正月廿一白天為“文營”,和他處無甚區別,正月廿一晚上和正月廿二下午則為“武營”,則顯示“狂野”本色,神像坐上堅固的“武轎”,同時調動甲頭內的青壯年共同參與保護神像巡遊,迎接來自各鄉青年的挑戰。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正月廿一晚上,會先有聖人爺先進行洗巷,意在借神明之力驅煞。緝老爺的大概過程如下,各甲頭神明現在神廠接受朝拜,依照“大宮-老祠堂-老爺場”的路線。隊伍在經過林氏老祠堂的時候進入第一個高潮環節—— “挽老爺須”,挽老爺須只針對二王爺,且只能在老祠堂前面才行,經過這個環節之後,便是進入老爺場開啟搶神模式,夜晚的遊神有竹蔑開路,場面也尤為激烈刺激,數以萬計的人在老爺場觀摩,各地青壯都在躍躍欲試,想要登上神轎威武霸氣一回,三巡過後,神像重新回到各甲頭坐廠。

正月廿二下午輯老爺是另一個高潮,大體流程和廿一晚上差不多,只是少了挽老爺須的環節。午後進行直到三圈走完,基本也到了吃完飯的時間。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過界就不能繼續搶神

緝老爺這一習俗的具體來源可能已經很難說得清楚。傳說中神明喜歡“玩耍”,所以鄉民就和神像一起遊戲,以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魚米豐收。神明好客,歡迎外鄉人一起來更精彩,也是外地人參與的動力。從地方管理的視角而言,一個村落首先要與外界聯繫緊密,才會有眾多外地人來參與。而本村自身具有一定的實力,能夠對遊神的秩序進行把控,則才能夠保證習俗有延續的熱情。或許習俗一開始只是偶然的意外情況,但是經過不斷的演變,才逐漸成為世人眼中獨特的民俗。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狂野”的風俗,是彪悍民風的遺存,也映照一些“尚武”的朝氣,我們既要文明其精神,也要野蠻其體魄嘛。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組裝神轎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緝老爺最喜歡挽老爺須,所以得掩護好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前往大宮集合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薦香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傳統的緝老爺服裝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古意盎然的石板路:以前老爺場也是鋪石板路,後來改成水泥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踏上征途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最狂野的潮汕民俗:鹽灶緝老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