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修"7年,千年白塔变"斜塔",保护文物岂能说说而已

在内蒙古赤峰,距今约有1000年历史的武安州遗址辽代白塔,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座白塔破损严重,墙体开裂,生出上百个黑孔,并且不时有砖块掉下,导致塔基下陷、塔体倾斜,随时面临倒塌的风险,急需尽快修缮加固。

纸上

据当地民众说,由于这座白塔历史悠久,人们对它很是看重,逢年过节常有人来这烧香烧纸,每年的腊月到二月二,都有很多外地人专门开车来参观白塔。

最近几年,因为降雨较多,再加上风吹日晒,白塔周围又没有遮蔽的建筑和植被,白塔外墙体的裂缝明显变多变宽,如果遇上暴雨或者地震就塌了。除此之外,人为破坏也是导致白塔破损的原因之一,上个世纪,很多当地村民由于贫穷,便撬白塔的砖回去修建兔舍和猪圈。

据了解,武安州白塔的加固工程项目,早在2016年就已获得批复,但一直停留在纸面方案,并未真正实施。但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称,其实,白塔的修缮计划最早始于2013年,如今纸上"修"了7年,千年白塔变成了"斜塔",问题相当严重,让人担心。

纸上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就武安州辽代白塔修缮滞后事宜发布通报,称工作组已于近期到当地考察,对白塔破损处进行排查,商讨修缮方案,拟采取临时稳固措施保护白塔,现已明确于5月开启白塔修缮工程。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对于人们认识历史和发展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现代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非常多,其中很多文物已流传上千年。

纸上

文物的保护和修缮一直都在进行,2018年播出的一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起了人们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关注热潮,许多文物和其修复工程开始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如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变强,但年代久远的文物仅靠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修缮,才能保存的更为久远。

上述事件中的白塔距今已经1000多年,如今却破损得面临倒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白塔本身年代久远,且周围没有可供遮蔽的植被和建筑,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洗礼,墙体有破损属于正常现象。加上以前生活贫穷,存在有当地村民偷白塔的砖占为己用等人为破坏的现象,导致白塔墙体裂缝增多,地基下沉,摇摇欲坠。

纸上

二是,当地政府其实早已意识到白塔需要修缮,最早的修缮计划于2013年就开始制定,2016年的方案也早已获得上级批复,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迟迟没有动工,如果说"年久"是白塔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那么"失修"就是白塔倒塌风险的推手。

文物中有一类文物比较特殊,属于不可以动的文物,比如文中的武安州白塔,这类文物由于体积较大,不可以移动,所以保护和修缮起来相对困难。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物保护的推进,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基础的文物保护制度,建设文化社会的宗旨,也使全国各个地区逐渐重视对文物的保护。

纸上

好在目前当地政府,现已派出专业工作组,对武安州辽代白塔进行考察,制定了修缮方案,也明确了5月动工,面对现如今白塔的倾斜问题,也已经采取临时脚手架固定的措施。白塔的修缮指日可待。

总的来说,文物是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许多地方遗留的文物建筑已然成为城市的符号,融入了人们的现代生活,甚至为当地带去了参观旅游热潮,拉动了城市经济,所以,保护文物绝对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必须付诸实际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