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親朋好友本是黯然神傷的時刻,因為相聚的愉悅還猶在心頭,轉眼間又到了離別的時候。人生便是如此,總是讓人感到聚少離多,天下從來沒有不散的筵席。因此,今人和古人,寫了很多惜別的文學作品,以抒發內心的感傷。
這類文學作品無論是詩還是詞,字裡行間往往都飽含著深深的離愁。
比如: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寫道“勸君更飲一杯,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南浦別》中的“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許渾《謝亭送別》的“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李叔同的“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以及徐志摩寫給日本女友詩句“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與這些傷心的詩人相比,也有偏偏不走尋常路的,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了。在他遺存後世的900多首詩作中,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贈汪倫》,雖說也是寫離別,卻寫的是另一番景象。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詩中的一二兩句分明寫的是離別的場景,卻看不出一絲憂傷,其中第二句“忽聞岸上踏歌聲”反而寫得十分喜慶。一般來說,摯交送別老友,都不會用這種歡送的形式。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朋友在送別我們之時,高興地一邊唱歌還一邊跳著舞,這樣的畫面誰能接受?只是詩人不僅見怪不怪,並且還非常享受,這一點從詩中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可以看出。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李白號稱“詩仙”,想象力極其豐富,寫出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詩作不足為奇呀!如果這樣去理解,我們可能就會被《贈汪倫》這首詩的表象“忽悠”了,讀透這首詩關鍵在於對主人翁王倫的瞭解。
汪倫是誰?他與李白的交情如何?只有釐清了這些疑問,才能完全領悟《贈汪倫》這首詩的奧妙。
唐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李白順長江而下,遊歷到皖南涇縣桃花潭(今安徽境內),去會晤自己多年未見的好友鄭諤(涇縣縣丞)。在這段遊歷的日子裡,李白不僅飽覽了大自然的美景,還結識了很多當地的鄉紳,這其中就包括汪倫。汪倫也是當時涇縣小有名氣的文人,從小喜歡舞文弄墨,自然便成為了李白的鐵桿粉絲。
同時,汪倫還是一位民間釀酒高手,這才是重點。在桃花潭與李白相處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汪倫幾乎每天都會為偶像獻上自己釀造的美酒,這讓“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過足了酒癮。共同的愛好,加之汪倫的盛情,使他們之間的關係熱絡了起來。
寫到這裡,我們便得到了一個信息,汪倫與李白的交情並不是老友而是新朋。所以在《贈汪倫》這首詩的第二句裡才會出現“忽聞”和“踏歌聲”的場景。
李白沒想到剛剛結識的新朋友,在自己即將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忽然趕來送他。此時,客船上白帆已升起,船家即將搖漿離岸。李白回頭望去,只見汪倫帶領當地的村民在岸邊腳踏節拍唱著歌跳起了舞,以這種古樸方式歡送自己。
李白被汪倫的深情打動,於是鋪紙研墨,寫下了千古名篇《贈汪倫》。
這首詩妙就妙在它是一首應景即興的作品。整首詩看不出一絲修飾加工的痕跡,通篇一氣呵成,用詞自然淳樸,用最平實語言抒發出了最真摯的情感。
對於汪倫來說,我想也是如此。因為與李白結識的時間不長,心裡便沒有太多複雜的情感,送別之時也不會像老友之間那樣的傷感,所以才會選擇這種歡送的儀式,希望在彼此的心中留下一段快樂的記憶。
當了解了這些詩外的故事,我們回頭再去讀這首《贈汪倫》,是不是會有一種撥舊見新,清風徐來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