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趙王用趙括取代了戰功赫赫的廉頗,結果導致趙軍45萬士兵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相對於成名已久的廉頗,趙王為什麼會選擇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呢?
一、時間背景
廉頗打得也不咋地,太龜了,打持久戰,趙國國力不如秦國,拖不起。
長平之戰在農曆7月進入對峙期,雙方均投入數十萬記的兵力,而且即將拖到9月。
在農業社會,九月究竟要做一件什麼不得了的是事情,即使沒有農村生活的人應該也要清楚。45萬農村壯勞動力,在一個應該收莊稼的時間蹲在工事裡光吃糧不幹活。那莊稼怎麼辦?冬天怎麼過?春荒怎麼活?
這些問題信平君廉頗可以不考慮,但趙孝稱王必須要考慮。趙孝成王嘗試過和秦國議和,未果。嘗試過向魏國求援,未果。嘗試過向齊國借糧,未果。那怎麼辦呢?
拉出架勢,狠狠地打,把秦王拉回到談判桌上,然後議和趕緊回去收莊稼。
二、情報失利
與廉頗作戰時,軍統帥依舊是王齕,王齕後來也很出名,但他還不是白起,趙王覺得可以一試。
但事實上武安君白起其實已經在秦軍的指揮中樞了。
趙括自己出發前就說過,對上王齕他能行,如果是白起,他可以洗洗睡了。
人家對自己有很清醒的認知,知道白起上了自己就只能選擇背鍋。
三、廉頗不聽話
廉頗不按照趙王的套路打。
因為糧食撐不住了,不久後又到秋收了,趙王命令廉頗進攻,速戰速決。廉頗不聽,因為他認為從軍事上來看這是死路。趙王也不傻,知道這是死路,問題是死路總比沒路強,所以考慮換將。
換將如果還是換位老資格的上去,依然不聽趙王命令,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扯淡咋辦?要知道趙孝成王剛上臺沒幾年,根本壓制不住這些老將,那就只有換位趙王壓得住的將領上去。
而趙王能壓得住的年輕將領多了去的,但是這位將領能不能壓住前方趙國的幾十萬軍人呢?能壓住幾十萬軍人的同時還能被趙王壓住的,趙括是唯一的選擇。
不止因為他嘴上功夫牛,還因為他老爸牛。
四、趙王的猜忌
其實因為趙王想換廉頗久矣,因為廉頗三朝老臣,趙王剛上臺幾年,君臣也沒有磨合,對廉頗也不信任,特別是廉頗帶趙國舉國之兵在外幾年,全部家底都在一個功高蓋主的外姓臣子手上,這也讓趙王猜忌。
所以,換廉頗趙王是有此心的。
五、趙括的加分項
趙括是趙奢之子,將門之後,學識過人,見解不凡,有獲得信任的自身素質基礎。
趙奢曾在廉頗、樂盛等名將都認為不能破秦救韓的時候,獨自帶少數兵馬在閼與大破秦軍。作為趙國財政官員,這種卓越的軍事見識和能力以及解閼與之圍時顯出的謀略,顯然給趙括增分不少。
大家都擔心趙括沒有實際領兵經驗,但人家他爹就是個活生生的沒有經驗但十分善戰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趙括與其父辯論兵法還常常勝之。
而趙括並非一無是處,秦軍最後的損失也相當可觀,傷亡過半,國內空虛,白起在長平之戰後,還因為秦軍元氣大傷,拒絕繼續出戰,而被秦王賜死。
後秦王發動三十萬大軍繼續攻趙,邯鄲之戰,趙國獨立支撐一年多,打死秦軍4萬人,而後在楚魏聯軍的幫助下打贏了,這也說明之前長平之戰秦國並非完勝,否則趙國肯定要被滅掉了,不可能挺得住之後邯鄲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