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裡宋朝事”六:歐陽修彈劾狄青,“朝廷疑耳”解不開的結

“漢似胡兒胡似漢”,狄青將危害大宋?

狄青身為武將威名四震,升任樞密使後,文臣們更是擔心他功高蓋主,有朝一日難免不會奪權,一些流言蜚語開始傳播。因為他不肯去掉臉上的黥文,有人編出這麼一首歌:“漢似胡兒胡似漢,改頭換面總一般,只在汾川河子畔。”

“漢似胡兒胡似漢”指他姓狄而為漢人,“改頭換面總一般”指他臉上有黥文,“只在汾川河子畔”指他的藉貫汾州西河。這首歌的隱意是說,狄青將危害大宋。

嘉佑年間,京師洪水氾濫,為了避水,狄青把家搬到大相國寺殿。一天,他穿件淺黃色的襖子坐在殿上指揮士卒,開封的人便盛傳黃衣登殿了。這又是一件敏感事,淺黃色的襖子當然與黃袍不同,不過前朝曹利用的兒子就是因為穿淺黃色的襖子被人陷害下油鍋烹了,曹利用本人也受牽連被貶謫房陵,在路上無奈自殺。這兩件事儘管都是捕風捉影,但如果較起真來,殺傷力也是極大的。

還有更為離奇和荒唐的事在流傳,典型的就是光怪燭天和狗生異角,有人稱狄青家養的狗長出了角,而且屢屢出現怪異的光象,凡此種種疊加在一起,讓文彥博、歐陽修等朝中大臣得出一個結論,狄青是朝廷的隱患,狄青不除,朝廷危矣。


“罷青機務”才可“防未萌之息害”

原本武將就不能擔當樞密使,這回他們更找到了充足的理由。當初任命狄青為樞密使時,宰相龐籍就力稱不可,理由正如後來歐陽修所說,“武臣掌機密而得軍情,不唯於國家不便,亦於其身未必不為害。”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七月以前,歐陽修三次上書,要求宋仁宗罷免狄青。


“清平樂裡宋朝事”六:歐陽修彈劾狄青,“朝廷疑耳”解不開的結

歐陽修(1007—1072)是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在北宋政壇、文壇及史學發展上,均有重大建樹和影響,他人品高潔為人敬仰,早年參與范仲淹、韓琦等人推行的“慶曆新政”,終其一生為謀求北宋王朝的長治久安不遺餘力地舉賢薦能。

就是這樣一個泰斗和導師級的人物,卻多次無中生有地彈劾構陷狄青。歐陽修所上的第一疏叫《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堪稱宋代文臣論奏武將的代表作,文中的一些觀點非常值得玩味。

歐陽修說得非常明白,不論狄青有沒有過錯,也不管他有沒有二心,為了防患於未然,都必須罷掉他的樞密使。

歐陽修對晚唐至五代盛行的武將擁兵自重,篡位奪權的歷史非常清楚,所以他才會得出狄青“掌機密而為軍士所喜,自於事體不便,不計青之用心如何”的結論,極力要求宋仁宗“戒前世禍亂之跡,制於未萌。密訪大臣,早決宸斷,罷青機務,與一外藩”。

宋仁宗初時對大臣們的言論將信將疑,未置可否。歐陽修也不含糊,不達目的不罷休,之後在7月連上兩狀《上仁宗論水災》,甚至搬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進一步指出“天人之際,影響不差,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災,亦未有已出而無應之變”,當此之時“必當思宗廟社稷之重,察安危禍福之機,追已往之闕失,防未萌之息害”,果斷罷免樞密使狄青。

在他看來,只有罷免狄青,才能從根本上剷除所謂“未萌之患害”。


“無他,朝廷疑耳”,狄青走上不歸路

歐陽修的三次上疏最終成為統治集團內部的主導意見,對狄青被貶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在狄青被罷的過程中,另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文彥博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彥博是當朝宰相,因為民間的流言和兵士們對狄青的愛戴,再加上越來越大的倒狄聲勢,使得他也加入倒狄的行列之中,力勸仁宗免掉狄青樞密使的職務,命他出典外藩。

仁宗覺得狄青勞苦功高,不忍心這樣處置:“狄青是個忠臣,不可能有什麼問題。”


“清平樂裡宋朝事”六:歐陽修彈劾狄青,“朝廷疑耳”解不開的結

文彥博正色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一句話噎得宋仁宗無言以對。

宋太祖趙匡胤當然是周世宗的忠臣,但就是這位最值得信賴的忠臣最終奪了周世宗的皇位,宋仁宗又怎麼能夠保證狄青的清白呢?

對於武將的篡位野心,只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換句話說,懷疑即為有,“莫須有”即為有!

莫名其妙地被外放,狄青很是委屈,他向文彥博詢問其中的緣由。沒想到文彥博對他怒目橫視,聲色俱厲地說出一句話,“無他,朝廷疑耳”。

嚇得狄青倒吸一口涼氣,後退了幾步,再也不敢多說什麼,只得接受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護國軍節度使的名義出判陳州,這件事的發生,絕對是歷史的教訓。


名臣無端構陷名將,背後原因欲哭無淚

公元1056年8月狄青被外放陳州,文彥博等文臣仍不放心,每月兩次遣使探視。

每次聽到使者前來,狄青“驚疑終日”,第二年便“病作而卒”,終年50歲。

“陳州出梨,號青沙爛,今去本州,青必爛死”。狄青之死竟然驗證了這句預言,令人悲哀。他沒有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卻死在了文臣的口舌之間。文臣們的軟刀子殺人不見血,還裝扮成正義之劍高懸在武將頭頂。

狄青與岳飛之死是宋代的兩大悲劇。岳飛之死,大家同仇敵愾。狄青之冤,又有幾人知曉?狄青之死比岳飛更慘、更令人無語凝咽。岳飛畢竟還是死於奸臣之手,人們找得著痛罵的對象,可以一吐胸中塊壘。

狄青死於歐陽修、文彥博這些千古名臣之手,文彥博把“朝廷疑耳”這幾個字說得正氣凜然,聲若洪鐘,讓人慾哭無淚,有冤難伸。殺害岳飛還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狄青被貶則不需要任何理由,當年韓世忠責問秦檜,“莫須有”何以服天下?

誰人曾問文彥博,“朝廷疑耳”又如何服天下?

如果狄青不死,必會有更大的貢獻。狄青死後,北宋再無良將。歐陽修加深了“重文輕武”的國策,為之後中華屢遭異族入侵鋪平了道路。

宋朝不是沒有名將,而是名將多不得善終,這也是為什麼為宋一朝總被外敵欺侮的重要原因。宋朝造反的武將很少,在重文抑武的制度之下,武將成不了氣候,在還“未萌”之時就已經被清除了。狄青和岳飛都是如此,只不過岳飛是明殺,狄青是陰死。岳飛之死有其不得不死的大背景,而狄青則可完全可以不死。

從楊業到狄青再到岳飛都是被“疑”所殺,楊業因為監軍的一句“豈非有他志”走上不歸路,狄青因“朝廷疑耳”不得善終,岳飛則是在“莫須有”的罪名之下被處決,這些名將在功成名就之後都面臨著相同的困境,又都有著相同的下場,被疑即必死,沒有什麼道理好講,被懷疑有罪就是有罪,只能認罪。

不僅僅是宋,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大體如此,這就是中國式的法律精神,不是疑罪從無,而是疑似從真,懷疑你有罪你就有罪,沒罪也是有罪,在防患於未然的大旗之下,“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便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更讓人為之動容的是,歐陽修屢次構陷狄青並不是出於個人私利或恩怨。歐陽修的人品同他的文品一樣堪稱完美,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彈劾狄青,完全出於崇高的信念,他堅信這麼做最符合國家利益,最有利於大宋江山的長治久安。

歐陽修也非妒賢嫉能之徒,相反他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提攜與愛護之能,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

歐陽修桃李滿天下,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礎。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一代名臣無端構陷一代名將,一代名將被一代名臣所不容,這是宋朝的悲哀,也是中國的悲哀,如果宋朝也有廉頗與藺相如般的“將相合”,宋朝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