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設立“世界讀書日”的目的,無外乎倡導閱讀風氣,弘揚精神文明。但換個角度看,一件平常無奇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以推動,多少也說明,整個社會的閱讀習慣,大概算不上叫人樂觀。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雖然,我們仍願盡綿力,不僅因為手中可留書香,更緣於讀和享的過程中,自有歡悅喜樂。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圖片來源於網絡

過去得書不易,讀書人珍惜卷帙。雕版印刷術出現的年代大約在盛唐至中唐之間,但盛行和成熟要到北宋時期,蘇東坡《李氏山房藏書記》一文裡,有過一段感慨,“餘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在不遠的三四十年前,買書也要費些勁,同齡的朋友也許有相近的經歷。舉個例子,小時父母在甕安工作,《三國演義》全套六十本連環畫,硬是花了好幾年時間,出一本買一本,這才配齊。每到手一冊,其興奮遠超過現在每週追劇更新。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時的新華書店,幾乎是唯一可以買書的去處,書不多而臉難看,也是一輩人共同的記憶。傅月庵先生所著《書人行腳》,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午後到王府井新華書店朝聖。此書店歷史悠久,算得上是北京地標之一。即使面積更大、種類更多的西單圖書大廈開幕後,亦難奪其風采。上世紀90年代,初訪北京,此書店還是灰濛濛四五層樓建築。書架不開放,看中哪本得請店員拿下,才能試閱。結賬時,計價排隊一次,繳費排隊一次,取書排隊一次,排得人發昏。整間書店,書不多,聊天的店員到處都是,並且很兇很勢利。……時過境遷,如今改建成大樓,仿如書籍百貨公司,隨看隨取隨買,結賬便利,賬單連書名都一一列印,比臺灣還周到。撫今感昔,一夢堪笑。大陸人幾乎都說改革開放好,……是真心話。”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民營書業崛起的黃金時代,出版繁榮,經濟起飛,讀書人也得以沾光分潤。

改革開放四十餘週年,借這個機會,真要歌頌一下子,因其結果之一,便是書業的興盛,帶給讀書人紅利。

我輩有幸,生於承平世,長在紅旗下,真不知有何理由不去多讀幾本書。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從小,我們就非常熟悉那些貼在教室裡的讀書名言,什麼“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類的,不敢說大話,是覺得真有所謂純粹的讀書之樂,願與各位分享。

講到這裡,想起楊絳先生的一段文字,“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

竊以為,這是真正懂得讀書樂趣的文字。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然而,苦惱也不是沒有。如今有了餘錢,書更唾手可得,卻如王國維詩所說“但解購書那計讀”,沒了餘閒和餘力。於是,不讀書的藉口往往隨之,而忙是通常的藉口,但絕不同意忙了就沒時間讀書。缺乏整塊的時間,完全可以抽各種零碎的時間看書。

陸放翁的詩說:“呼童不應自升火,待飯未來還讀書。”情景宛然,這算是一個有效而且充分利用時間的例子。

又是一年讀書日,幫你算一筆利用好時間的讀書賬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是在《天上大風》那本書中寫到:“歐陽修要當官,還要寫文章,忙得不得了……只好致力於‘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時代在進步,馬上換車上,改成公交車、捷運好了。假設一個人一天搭車十五分鐘,上廁所也十五分鐘,睡前到入眠還是十五分鐘好了,總共四十五分鐘。一分鐘讀四百字,一天就讀一萬八千字字,一星期七天是十二萬六千字,每頁假設五百字,則是二百五十二頁,大約就是一本書的份量了。”

好方法,推薦給諸君,堅持一個月,便知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